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怎樣修習禅定(悟竟)

  怎樣修習禅定

  悟竟

  禅定:梵語“禅那”華譯爲“禅定”,就是”心止于一境”,讓混亂的思緒平靜下來,專注一境。在外離一切相曰“禅”,在內心性不亂曰“定”。

  禅定的特質有兩個:一、安住,二、明顯。 “安住”就是使心安定的專注在單純、單一的境界上,不散亂,不攀緣其它的境相; “明顯”則是指心所緣的境相清晰明了,心不昏沈。全心投入一件事而忘我不是禅定,因爲缺乏一種超然而清靜,只能說是專注而巳;或者在祈禱、凝神時,呈現了出神的狀態,全身不由自主地擺動或喃喃自語,這也不是禅定,而是精神恍惚的輕度昏沈,因爲缺乏清澈而甯靜。

  爲什麼要修習禅定

  衆生因爲在無始以來的造作,內心充滿著貪、口、癡等無明煩惱,遇到逆境往往無法冷靜、理性,常常作出情緒性的反應,傷害他人也傷害自己。禅定的修習可以幫助一個人內心有寬廣的空間,可以作爲緩;中,顯現沈著、穩定的氣質,有條不紊地處理事情。很多人在忙碌的時候覺得還不錯、很充實,等到閑下來的時候,反而覺得沈悶、無聊,總想找點事情來做。通過禅定的修習,享受心靈的甯靜,當下就是一種喜悅,不假外求。因此,禅定其實是很好的“情緒管理”。

  煩惱的解脫則更需要定力的支持。解脫煩惱固然要靠智慧,而在斷煩惱的過程中,定力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因定發慧,以智慧照見實相之後,雖然知道煩惱是違逆法性實相的。但是貪欲、口恨心仍然存在,這時,禅定的修習就有助子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並且令其回到平靜、安祥的定心。

  初學禅定人的心一直都是在紛亂和模糊中搖擺,常苦于妄念紛飛,通常會用壓製性的心態來阻擋妄念,這是不善巧的。佛法的宗旨在于“覺”,一定要明白什麼是妄念

  妄念是相對于正念而說的,廣義的說,凡是合于正見的心念都是正念,包括善念;狹義地說,在修定的時候,除了修定的所緣,如呼吸、佛號、無常、無我之外的心念,即使是善念、正思惟,也是散亂,可以當作是妄念。如果是對過去的檢視,要放下,回到正念。如果是對未來的追求,也放下,回到正念。如果是對佛法義理的思惟,也放下,回到正念。如果是對當下身心狀態的思惟,也放下,回到正念。純然地活在正念裏,過去、未來、現在或法義的影像,甚至各式各樣的推理、想象、感覺、情緒和;中動,全部都讓它從心中流過,不要逗留。修智慧,才需要思惟、觀察;修禅定,則只要覺知它,而不需要思惟、觀察。

  攀緣心逐漸安靜下來,雜念自然減少,這是一個沈澱的過程,不能勉強,要用中道的態度來應對。好像手中拿著易碎的杯子,捏太緊會破,拿不穩摔在地上又會碎;心也是這樣,逼得太緊會厭倦,太放任又雜念紛飛。不疾不緩、從容不迫才能成就禅定。

  禅定不是短時間可以速成的,正確的心態和觀念是必要的。首先,談到修禅定的目的,那是對禅定妙用的向往,稱爲“善法欲”。所謂“製心一處,無事不辦”,身心的舒暢、潛力的發揮、智慧的開啓,都需要禅定,而這確實值得人們抛開雜念,精進修行。

  修禅定要以正信、正見、正行爲根基,才不致于走入歧途,修成外道而不自知。正信是對佛法僧叁寶的皈信;正見是無常、無我、緣起、性空的勝解;正行則是戒律和善法的依教奉行。心地光明磊落,無慚無愧,心安才能入正定,否則幻覺、煩惱、業障現前,是很難成就禅定的。舍棄那些處處攀緣的雜念。對混亂、情欲、妄想、無止盡的思慮,深知它的虛幻無常、有害無益,生起出離心,不再讓它有所期待、依附。在禅定的甯靜喜悅中,身心安住,從未定到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漸八漸深,自然達到離欲清淨的境界。

  

✿ 继续阅读 ▪ 佛教禅修直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