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禅修直解

  佛教禅修直解

  一、爲什麼要禅修

  禅修的目的是個人的自我轉化,藉由一連串令你變得更爲敏銳、更深入覺知自己思想言行的過程。除非如實地看清自己的現況,否則,要根本改變自己的生活模式是不可能的。一旦你做得到,改變將會自然流露,不用你強迫、掙紮或遵守某位權威製定的規條。不過,要達到此初步的領悟也不容易,你必須在沒有錯覺、判斷與抗拒的前提下,看清楚“你是誰”,以及“你的現況如何”;你要看到自己在社會裏的角色與功能;你要看到自己對人類的責任義務,尤其是要看到,與別人一起生活時對自己的責任。最後,你要清楚地把上述一切看成是一個整體,一個不可分割的,相互關聯的整體。

  二、禅修正義

  內觀是佛教最古老的禅修方法,它直接來自佛陀宣說的《念處經》。內觀修習的目的,是要學習洞悉各種現象的實相,皆是無常、苦與無我。它是一種心智訓練方式,教你用一種全新的方法去體驗世界。你將開始學習了解真正發生在自己身上、在自己的周圍,以及在自己內部的事情。它是一種“自我發現”的過程,一種參與性的審查,你是一面觀察著自己的經驗,一面參與其事的。內觀禅教導我們如何去詳細和精確地考察自己的知覺過程。能避免強迫性的思想反應,會對現實産生一種全新的看法,那是一種革命性的改變,伴之而來的,是一種從強迫性困擾中解脫出來的深度喜樂。利益不但立竿見影,而且與時俱增,它是一個累增性的函數。

  叁、禅修的態度

  禅修是一種非常微妙的過程,其結果完全取決于禅修者的心態。

  (1)不要期望任何東西有必要暫時中止一切預想與意見,否則會被它們絆倒。只管坐著,看看什麼事情會發生。

  (2)不要太過繃緊 從容不迫地,平穩地用功即可。

  (3)不要匆促行事 任何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都需要時間去慢慢發展,要忍耐,再忍耐。

  (4)不要執著任何東西,也不要排斥任何東西 要來的就讓它來,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應隨遇而安。

  (5)放下隨順一切遇到的轉變,好好地松開和松馳。

  (6)接受一切發生的事情 接受你的任何感受、經驗,不要責怪自己擁有人性上的缺點與過失,學習了解內心之一切現象完全是自然的,是可以理解的。

  (7)好好善待自己 你的自我改變過程,首先得由完全接受你自己現在的樣子開始。

  (8)審查你自己,質疑每一件事,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要親自去查看。

  (9)視所有問題爲挑戰。

  (10)不要考慮太多 不必事事都要搞清楚,透過靜觀與無言的單純注意,你的心自然得以淨化。要消除束縛你的東西,並不需要慣性的思慮,需要的只是清楚地,非概念性地直接覺知到“那是什麼”及“它是怎麼樣運作的”,即可化解,概念與推理只會造成障礙,不要想,要觀察。

  (11)不要耽于比較或對照,比較是危險的。禅修者的主要工作,是通過徹底審察不善的習慣來消除它,然後代之以善者;不是去注意彼此間的差異,而是訓練自己去留意彼此相同的地方。禅修者的關注點是所有生命的共同要素,那些能令人他更接近別人的東西。探索自己的呼吸過程,其實是了解自己與其他生命的內在聯系的一個方便法門。差異是存在的,只是我們不想強調差異,而是強調共同的地方。

  以下是可取的步驟:作爲禅修者,當覺知到任何一種感官對象時,不可依慣常的自我中心方式去持續地細想著它,而是審察那個覺知過程本身。我們應觀看那個對象如何影響著感官與知覺,應觀看生起的感受與隨後而來的心理活動,接著,我們應注意在意識中出現改變。快樂不快樂,這些感受都有普遍性,在任何人身上都會發生。開始時可能令人覺得有點勉強和做作,透過練習,這個習慣會取代我們慣常的以自我爲中心的比較模式,長遠來說,它會令人覺得較爲自然。

  四、禅修的實踐

  平常當我們觀察身心組合時,總傾向忽略不可愛的東西,而去執取可愛的東西,這是因爲我們的心受貪、嗔、癡的影響,左右我們的判斷。不可把感受與心行活動混爲一談,我們應把感受脫離出來,獨立地進行留意觀察。某一情緒,我們就應確切地如實觀察那個情緒,不可與其他東西混淆在一起。我們希望能親自洞悉無常,以克服自身的苦惱與無明:對苦惱的深入了解可克服造成苦惱的貪欲,領悟無我可克服由我想引起的無明。當貪嗔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顯露時,我們要用靜觀力去追捕它們和充分了解它們的根源。

  一旦坐定後,姿勢就不可任意改變,直到預定的時間結束爲止。最好能在坐禅前預先決定你想坐多久。

  讓你的心與轉變著的每一刻保持同步,隨著每一刻的不停流走,心要與它們同步,與這們一起轉變,與它們一起出現和消失,不執取任何一刻。試圖讓心在某一刻停下來,只會招致挫敗,因爲心是無法被握緊的。爲了將心與當刻結合,你可運用它來集中注意任何體驗。氣息屬于物質部分,而氣息的感受,對此感受的意識與對于征狀的意識等皆屬精神部份。不要試圖捏造任何不是自然呈現在你身上的感覺,但要注意在體內生起的任何感覺。當思想生起時,也要馬上注意到它。胸部、腹部與小腹的膨脹與收縮是整個宇宙律動的幾個組成部分,宇宙間的任何事物均有相同的膨脹與收縮律動。我們關注的重點是:氣息與我們身心微細部分的生起與消失現象。

  五、如何調身。

  最重要的是,坐定後背部要正直,要豎起脊骨,有如一串疊得整齊筆直的錢幣,頭部要保持脊骨成一直線,這一切都要做得輕松自然,不可僵硬,身體的其他部份則在它上面挂著,無拘無束,養成一種姿勢,好讓你可坐畢全程而無需移動。

  六、如何調心

  覺知到一個念頭與想著一個念頭是有分別的,自然地以單純的注意覺知到一個念頭時,會感受到一種輕柔的質感,你會對念頭與對它的覺知間有一種距離感,它象泡沫一樣輕柔地生起,然後消失,不一定會引生出那串念頭的下一個念頭,平常有意識的思想,其質感較爲粗重,它是笨重的,命令式的和強迫性的,它把你吸進去,要操縱你的意識,它本行上是強迫性的,而且一下子就會引生出下一個念頭,當中明顯地沒有間隙。有意識的思想會令身體生起相應的緊張,因爲有意識的思想是貪得無厭的,它會奪取你所有的注意力,讓你忽視它本身的影響。覺知到一個念頭與想著一個念頭的分別是很真實的,可是也極爲細微難察。定力是看清楚這種分別的必備工具之一。

  深厚的定力,有減慢思想與加速覺知念頭的效用,最終可加強仔細觀察心念的能力。定力好象一臺顯微鏡,讓我們可以察看細微的內部狀態。如果沒有一個固定的參考點,你會很易迷失,被心內旋轉不息,變化多端的波濤所淹沒。當我們以氣息爲焦點時,心便有了一個參考點,在它遊離時可以退回來。

  要屢敗屢戰,看好每一個呼與吸,這是你可以獲勝的遊戲級數。禅修是一種重新教育心意的過程,你的目標境界,是要完全覺察到在你感知世界裏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如實地覺察到它的發生方式,就在當下,念念無間,完整無缺。

  七、規劃你的禅修

  要澄清心意,最佳辦法是讓它自己沈澱下來,不要去打擾,只須專心地觀察著內心的汙垢旋轉,不可作絲毫的參與。只須保持端坐與靜觀,即可造成澄清混濁,讓心沈澱。在禅修中要奮發精進,不是要強迫。我們唯一要努力的是:溫和而又堅忍的靜觀。禅修時段就象你整天的一個橫切而,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件事,都會以某種心理上或感情上的形式,存放在心裏。

  爲自己找一個安靜、隱蔽、且能獨處安居的地方。

  禅修是一種心理活動,你要面對和處理的是原始、未經加工的感受和情緒等東西,因此,這活動很易受你每次禅修時所采取的態度所影響。一早起來就做禅修是最好不過的事,它令你調升至最佳狀態,輕松度過一天。要睡眠充足,開始前宜梳洗、沐浴,亦可做些熱身運動,令各循環系統活躍流通,總之,要盡你所能令自己完全清醒過來,然後坐下來禅修。最好把禅修定爲早上的首要活動。晚間是禅修的另一個好時段,日間積聚于心的垃圾,能在睡眠前完全清除,實在太好了。禅修可令內心清淨和恢複活力。重新建立靜觀,才能夠真的睡得好。

  宜慢慢地加速、堅持努力、穩步前進,讓自己有時間將禅修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讓你的禅修緩和地逐步進展。有規律的定時練習是重要的,但內觀禅並不是一種苦行方式,自苦其身不是它的目的,我們要培育的是靜觀力,不是痛苦。你必須有禅坐前瞻決定要坐多久,不要在禅坐中決定,你會因散亂不安而出坐的。每當有不適或不安,你必須學會安靜地、清楚地觀察它們,留心地注意它們,如果重複多次後,它們再不能掌控你了,而你就能如實了解,知道它們只不過是一些沖動,生住異滅罷了。“自律”是一種技巧,憑著它你可看穿自己內心沖動的空喊,它們對你是無能爲力的,全部皆是一種展示,一個騙局而已。你的沖動向你尖叫、咆哮,它們或哄騙、誘惑、威脅你,可是,它們根本就沒有真的棍子在手。你順從它們只是出于習慣,因爲你從來就沒有費神認真地看清楚威脅的背後,它們的背後其實是空的。應該要向內看,單純留意觀察著剛冒出來的東西——那不安、焦慮、煩躁、或痛苦等——只須觀察著它的出現,不可與之交涉或作出任何反應,不多久,你會十分驚奇,它竟靜悄悄地離開了。它會生起、然後消失,就是如此簡單。“自律”還有另一個名稱,那就是“忍耐”。

  八、禅修前的念誦

  它們是心理清潔工具,需要你精神上的積極參與才能有效,沒有意願的念誦是不會有效的。內觀禅是細致、精巧的心理活動,行者的心理定向或心理取態對它的成就是至關重要的,它在甯靜、慈愛、信任的氣氛下進行會最佳,禅修前的念誦就是爲了促進這些心理定向而設計的,若正確使用,可成爲解脫道上有…

《佛教禅修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