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禅修直解

  佛教禅修直解

  一、为什么要禅修

  禅修的目的是个人的自我转化,藉由一连串令你变得更为敏锐、更深入觉知自己思想言行的过程。除非如实地看清自己的现况,否则,要根本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是不可能的。一旦你做得到,改变将会自然流露,不用你强迫、挣扎或遵守某位权威制定的规条。不过,要达到此初步的领悟也不容易,你必须在没有错觉、判断与抗拒的前提下,看清楚“你是谁”,以及“你的现况如何”;你要看到自己在社会里的角色与功能;你要看到自己对人类的责任义务,尤其是要看到,与别人一起生活时对自己的责任。最后,你要清楚地把上述一切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不可分割的,相互关联的整体。

  二、禅修正义

  内观是佛教最古老的禅修方法,它直接来自佛陀宣说的《念处经》。内观修习的目的,是要学习洞悉各种现象的实相,皆是无常、苦与无我。它是一种心智训练方式,教你用一种全新的方法去体验世界。你将开始学习了解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在自己的周围,以及在自己内部的事情。它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一种参与性的审查,你是一面观察着自己的经验,一面参与其事的。内观禅教导我们如何去详细和精确地考察自己的知觉过程。能避免强迫性的思想反应,会对现实产生一种全新的看法,那是一种革命性的改变,伴之而来的,是一种从强迫性困扰中解脱出来的深度喜乐。利益不但立竿见影,而且与时俱增,它是一个累增性的函数。

  三、禅修的态度

  禅修是一种非常微妙的过程,其结果完全取决于禅修者的心态。

  (1)不要期望任何东西有必要暂时中止一切预想与意见,否则会被它们绊倒。只管坐着,看看什么事情会发生。

  (2)不要太过绷紧 从容不迫地,平稳地用功即可。

  (3)不要匆促行事 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需要时间去慢慢发展,要忍耐,再忍耐。

  (4)不要执着任何东西,也不要排斥任何东西 要来的就让它来,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随遇而安。

  (5)放下随顺一切遇到的转变,好好地松开和松驰。

  (6)接受一切发生的事情 接受你的任何感受、经验,不要责怪自己拥有人性上的缺点与过失,学习了解内心之一切现象完全是自然的,是可以理解的。

  (7)好好善待自己 你的自我改变过程,首先得由完全接受你自己现在的样子开始。

  (8)审查你自己,质疑每一件事,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要亲自去查看。

  (9)视所有问题为挑战。

  (10)不要考虑太多 不必事事都要搞清楚,透过静观与无言的单纯注意,你的心自然得以净化。要消除束缚你的东西,并不需要惯性的思虑,需要的只是清楚地,非概念性地直接觉知到“那是什么”及“它是怎么样运作的”,即可化解,概念与推理只会造成障碍,不要想,要观察。

  (11)不要耽于比较或对照,比较是危险的。禅修者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彻底审察不善的习惯来消除它,然后代之以善者;不是去注意彼此间的差异,而是训练自己去留意彼此相同的地方。禅修者的关注点是所有生命的共同要素,那些能令人他更接近别人的东西。探索自己的呼吸过程,其实是了解自己与其他生命的内在联系的一个方便法门。差异是存在的,只是我们不想强调差异,而是强调共同的地方。

  以下是可取的步骤:作为禅修者,当觉知到任何一种感官对象时,不可依惯常的自我中心方式去持续地细想着它,而是审察那个觉知过程本身。我们应观看那个对象如何影响着感官与知觉,应观看生起的感受与随后而来的心理活动,接着,我们应注意在意识中出现改变。快乐不快乐,这些感受都有普遍性,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生。开始时可能令人觉得有点勉强和做作,透过练习,这个习惯会取代我们惯常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比较模式,长远来说,它会令人觉得较为自然。

  四、禅修的实践

  平常当我们观察身心组合时,总倾向忽略不可爱的东西,而去执取可爱的东西,这是因为我们的心受贪、嗔、痴的影响,左右我们的判断。不可把感受与心行活动混为一谈,我们应把感受脱离出来,独立地进行留意观察。某一情绪,我们就应确切地如实观察那个情绪,不可与其他东西混淆在一起。我们希望能亲自洞悉无常,以克服自身的苦恼与无明:对苦恼的深入了解可克服造成苦恼的贪欲,领悟无我可克服由我想引起的无明。当贪嗔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显露时,我们要用静观力去追捕它们和充分了解它们的根源。

  一旦坐定后,姿势就不可任意改变,直到预定的时间结束为止。最好能在坐禅前预先决定你想坐多久。

  让你的心与转变着的每一刻保持同步,随着每一刻的不停流走,心要与它们同步,与这们一起转变,与它们一起出现和消失,不执取任何一刻。试图让心在某一刻停下来,只会招致挫败,因为心是无法被握紧的。为了将心与当刻结合,你可运用它来集中注意任何体验。气息属于物质部分,而气息的感受,对此感受的意识与对于征状的意识等皆属精神部份。不要试图捏造任何不是自然呈现在你身上的感觉,但要注意在体内生起的任何感觉。当思想生起时,也要马上注意到它。胸部、腹部与小腹的膨胀与收缩是整个宇宙律动的几个组成部分,宇宙间的任何事物均有相同的膨胀与收缩律动。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气息与我们身心微细部分的生起与消失现象。

  五、如何调身。

  最重要的是,坐定后背部要正直,要竖起脊骨,有如一串叠得整齐笔直的钱币,头部要保持脊骨成一直线,这一切都要做得轻松自然,不可僵硬,身体的其他部份则在它上面挂着,无拘无束,养成一种姿势,好让你可坐毕全程而无需移动。

  六、如何调心

  觉知到一个念头与想着一个念头是有分别的,自然地以单纯的注意觉知到一个念头时,会感受到一种轻柔的质感,你会对念头与对它的觉知间有一种距离感,它象泡沫一样轻柔地生起,然后消失,不一定会引生出那串念头的下一个念头,平常有意识的思想,其质感较为粗重,它是笨重的,命令式的和强迫性的,它把你吸进去,要操纵你的意识,它本行上是强迫性的,而且一下子就会引生出下一个念头,当中明显地没有间隙。有意识的思想会令身体生起相应的紧张,因为有意识的思想是贪得无厌的,它会夺取你所有的注意力,让你忽视它本身的影响。觉知到一个念头与想着一个念头的分别是很真实的,可是也极为细微难察。定力是看清楚这种分别的必备工具之一。

  深厚的定力,有减慢思想与加速觉知念头的效用,最终可加强仔细观察心念的能力。定力好象一台显微镜,让我们可以察看细微的内部状态。如果没有一个固定的参考点,你会很易迷失,被心内旋转不息,变化多端的波涛所淹没。当我们以气息为焦点时,心便有了一个参考点,在它游离时可以退回来。

  要屡败屡战,看好每一个呼与吸,这是你可以获胜的游戏级数。禅修是一种重新教育心意的过程,你的目标境界,是要完全觉察到在你感知世界里正在发生的每一件事,如实地觉察到它的发生方式,就在当下,念念无间,完整无缺。

  七、规划你的禅修

  要澄清心意,最佳办法是让它自己沉淀下来,不要去打扰,只须专心地观察着内心的污垢旋转,不可作丝毫的参与。只须保持端坐与静观,即可造成澄清混浊,让心沉淀。在禅修中要奋发精进,不是要强迫。我们唯一要努力的是:温和而又坚忍的静观。禅修时段就象你整天的一个横切而,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件事,都会以某种心理上或感情上的形式,存放在心里。

  为自己找一个安静、隐蔽、且能独处安居的地方。

  禅修是一种心理活动,你要面对和处理的是原始、未经加工的感受和情绪等东西,因此,这活动很易受你每次禅修时所采取的态度所影响。一早起来就做禅修是最好不过的事,它令你调升至最佳状态,轻松度过一天。要睡眠充足,开始前宜梳洗、沐浴,亦可做些热身运动,令各循环系统活跃流通,总之,要尽你所能令自己完全清醒过来,然后坐下来禅修。最好把禅修定为早上的首要活动。晚间是禅修的另一个好时段,日间积聚于心的垃圾,能在睡眠前完全清除,实在太好了。禅修可令内心清净和恢复活力。重新建立静观,才能够真的睡得好。

  宜慢慢地加速、坚持努力、稳步前进,让自己有时间将禅修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让你的禅修缓和地逐步进展。有规律的定时练习是重要的,但内观禅并不是一种苦行方式,自苦其身不是它的目的,我们要培育的是静观力,不是痛苦。你必须有禅坐前瞻决定要坐多久,不要在禅坐中决定,你会因散乱不安而出坐的。每当有不适或不安,你必须学会安静地、清楚地观察它们,留心地注意它们,如果重复多次后,它们再不能掌控你了,而你就能如实了解,知道它们只不过是一些冲动,生住异灭罢了。“自律”是一种技巧,凭着它你可看穿自己内心冲动的空喊,它们对你是无能为力的,全部皆是一种展示,一个骗局而已。你的冲动向你尖叫、咆哮,它们或哄骗、诱惑、威胁你,可是,它们根本就没有真的棍子在手。你顺从它们只是出于习惯,因为你从来就没有费神认真地看清楚威胁的背后,它们的背后其实是空的。应该要向内看,单纯留意观察着刚冒出来的东西——那不安、焦虑、烦躁、或痛苦等——只须观察着它的出现,不可与之交涉或作出任何反应,不多久,你会十分惊奇,它竟静悄悄地离开了。它会生起、然后消失,就是如此简单。“自律”还有另一个名称,那就是“忍耐”。

  八、禅修前的念诵

  它们是心理清洁工具,需要你精神上的积极参与才能有效,没有意愿的念诵是不会有效的。内观禅是细致、精巧的心理活动,行者的心理定向或心理取态对它的成就是至关重要的,它在宁静、慈爱、信任的气氛下进行会最佳,禅修前的念诵就是为了促进这些心理定向而设计的,若正确使用,可成为解脱道上有…

《佛教禅修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