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禅修直解▪P2

  ..续本文上一页用的工具。

  贪与嗔是“自我”运作的实质表现,心中的执取与抗拒越重,静观的修习亦会越加困难。可用一个意念来抵消另一个,有负面情绪时,你可注入一个正面的情绪来平衡它。如:慷慨可抗衡贪欲,仁慈可对治嗔恨。这不是采用自我催眠来达成解脱的偿试,你是不能用此制约方式来达致开悟的,这是一种心药,你若能指示服用这些心药,现在的痛苦就可得到暂时的缓解,之后,你就可着手认真对付那些疾病本身了。

  可以先从排除“自我责备”和“自我憎恨”入手。首先,你让好的情感、愿望流向自身,这是比较易做的。然后,你对最亲近的人做同样的事,逐步地,你可由亲密的小圈子向外扩展,直到你能将同样的情感倾注向你的敌人及十方众生为止。做得正确的话,些法本身就是一种强劲和使人转化的练习。

  心内生起的最有害的烦恼就是憎恨,我们强烈建议你,每次在禅修前庆向十方普遍地散发慈心。你的意愿会转化成语言和行为。因此,无论说话与做事,皆应怀着慈心而行。随着慈心的不断修习与发展,你的身口意行为皆会变得温和、优雅、有意义、诚实,有益于自他。你若想消除怨敌,最切实的方法是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那么,你就可以安心生活了。

  在你开始认真禅修前,我们强烈建议你一定要先修慈心禅,请专心地,有意愿地重复念诵上述的慈心禅愿文,一面念,一面在心内生起真诚的慈念,然后把它与别人分享。这不是神奇的方程式,它们本身是没有效用的,如果没有认真投入,只是浪费时间与精神。

  九 问题的处理

  禅修中出现的各种障碍、烦扰与问题,皆是可加利用并从中得益的,它们正是我们要加工的材料.你应付困扰的能力取决于你的态度,如果你学懂视这些障碍、烦扰与问题为禅修发展的良机,你就会有进展.处理禅修问题的能力,会自然融入你的生活,助你解决烦扰的重大难题。作为禅修者,我们的工作是要学会容忍自己,公平地看待自己的所有苦恼与不足之处,要学会对自己友善.在不如意事生起时能勇于面对它,其实是一种友善的表现.

  处理问题的策略是仔细地考察它,直到它消失为止.佛教主张:不可掺杂你实际上没有的感受,也不可回避你实际上有的感受。摆脱陷阱的方法,在于研究陷阱本身,了解它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你要把它一件一件地拆开,被拆开的陷阱就不能再困住你了,结果就是自由与解脱。痛苦(身苦)难免,烦恼(心苦)可消,因为身苦与心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问题是会在禅修中出现的,有些属生理,有些属情绪,有些属态度.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可面对的,而每一种也有其独特的回应,全部都是可令你解脱的良机.

  1、身体上的疼痛

  要保持头部平正,且与脊椎垂直地排成一线.把疼痛作为你的禅修对象,只须专心地观察它。要超越你的逃避反应,还要进入那感受之中,体验那感受里面的单纯感觉.你会发现两样东西:第一样是单纯的感觉――疼痛本身,第二样是你对那感觉的抵抗。抵抗反应有部分属心理,有部分属于生理,围绕疼痛区域的肌肉属生理那部份,放松那里的肌肉,将它们逐一地彻底放松,也许些步骤本身已把疼痛大大减轻.找到你心理上的紧张或是在心理上压制疼痛的感觉,找到它后就把它们一并放松。

  当疼痛不能被清楚地观照,就会生起恐惧、焦虑或愤怒等情绪反应,若能被适当地观照,那些反应就不会生起,只有感觉本身――单纯的能量。适用于疼痛的方法,对焦虑或长期的抑郁症也是有效的,这是人生最有用,最可普及的技巧之一,我们称之为忍耐。

  2、奇异的感觉

  观察它的生起,观察它的消失,不要介入。

  3、厌烦

  重新提起静观力:每一刻都是宇宙的最初一刻,以及唯一一刻,因此,再观察一下吧。观察你的心态:既观察厌烦本身。

  4、恐惧

  原因:可能经历到很久之前被压抑事件的后果;可能要直接面对所有人都会有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禅修至某一阶段时,你会对自己正从事之活动的严重性感到震撼,你即将和现实面对面相遇了,那是令人恐惧的事,但终究是要面对的,继续前进,不必犹疑,马上投入吧。

  可能是由不善巧的关注所产生的:当有可怕的幻想出现时,注意力就被锁定在它上面,幻想得到注意力提供的能量,自会不断增强。这里的真正问题在于对主要禅修对象的留意观察能力的不足。无论你的恐惧源自什么,留意觉察都可以把它治愈。不要与情境斗争,不要尝试抑制记忆、感受或幻想,只须置身事外,让它们全都冒出来 流过去即可。它是不会伤害你的.当你让恐惧无阻地表演完毕后,它将不会再度下沉到无意识里,更不会再出来缠住你,它将永远地一去不返。

  5、烦躁不安

  烦躁不安的心境,往往是无意识为自己内部感受的一种掩饰手段,我们把心念隐藏,可是,掩藏所用的心理能量还在那里,且在沸腾,结果就出现了那种我们叫烦乱不安的不自在感觉.

  你弄不清楚是什么原因,总之,你就是觉得不自在,无法放松.当这种不适出现时,只须观察着它即可,不要让它支配你,不要跳起来逃走,不要与它争斗,那么,被压抑的东西终究会浮现现来,到时你便可知道自己一直在担忧什么了。

  6、努力过度

  放下你的期待与过分努力,只简单地以稳定而平衡的努力禅修,享受你的禅修,只管留意觉察,禅修本身自会对你的前途有所安排。

  7、抗拒禅修

  禅修少一次好像不太紧要,但容易形成一种习惯,较明智的做法是,勉为其难地继续禅修,总之就去坐,观察厌恶的感受,多数情况下,它只是一种飞逝而去的情绪,只须坐上几分钟,就会销声匿迹,总之,它是会走的,用上一、二十分钟的禅修去消除它,总比整天带着它来破坏自己的心情好。

  十、分心的处理 

  以分心之念暂时为禅修对象,约略估计一下分心的时间即可.只须离开分心的束缚,就可忘记整个做法,迅速回到呼吸上来,不要被估计过程所拖累。

  以一念消除另一念 对一些顽固的想法,要用一直接方式,全方位的正面突击。善巧的想法与布施、慈悲与智慧等相联系,它们能对治不善的想法,且会助你迈向解脱。善巧的想法本身是不能令你脱离陷阱的,但它们是解药,用以化解不善巧思想之毒素。布施心可暂时消除贪念,好让专注力有足够时间去自由发挥作用。等到专注力穿透,直达至自我过程的根源时,贪欲烟消云散,而真正的布施心亦自会生起。这个原则可在你的日常禅修中运用,如果你被某种迷执所困扰,可生起它的相反想法来消除之。有时,迷执太强,单靠这个方法是不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先削弱几分它对你的操控力,然后才可有效用此法完全抵消它。这时内疚终于派上用场了,它是人类最拙劣的情绪之一。用心好好地看清楚你正想消除的情绪反应,认真地去考虑它,它清楚它给你的感受,看清楚它如何影响着我的生活、幸福、健康,以及你与别人的关系,看清楚它如何影响你在别人面前的形象,看清楚它阻碍你迈向解脱的方式。你要追求的是真正的厌离,这一步骤本身也许已经完全解决你的问题,如果还未解决,可再用它的相反情感来抵消仍逗留不散的残余迷执。布施可以抵消贪欲,慈悲可抵消嗔心,你只须考虑片刻,对任何烦扰你的妄念,恶念都可找到抵御的适当对治。

  心意漂荡是心的运作常态,不可把它当作敌人,它不过是朴素的事实而已。如果你想改变什么,首先要做的,就是看清楚它本身的实际活动情况。不要为心的不理智、混乱而心烦意乱,那都是自然的事。当你的心离开禅修目标时,只须留意观察这个分心即可。当任何强大的心态生起,令你偏离禅修目标时,可暂时把注意力转到分心上去,让分心成为你的暂时禅修目标。你越能单纯地注意那个分心,它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弱。

  觉知具有破解分心的功能,以觉知默照,轻微的分心很快就会消失。至于根深蒂固的惯性思想模式,则须不计时间多少,坚持重复不断的恒常专注始能破解。觉知是禅修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你要奋力培养发展的一个基本东西。实际上不必去与分心对抗,关键是觉知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去控制它们。记住,定力只是一件工具,其重要性仅次于单纯的注意。从觉知的角度来看,根本就没有所谓分心,心里生起的任何现象都只是另一个培育觉知的机会而已。呼吸只是一个任意选择出来的禅修对象,被作为注意的主要或基本对象,而分心则是注意的次要对象,它们与呼吸一样,都是现实的一个部分。禅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达到一种完美无缺的静止安详心态,是为了达到无间断的留意觉察力,只有这种觉察力才可以令人开悟解脱。

  负面的心态很容易辨识,但是高尚的感受则让人难以脱离,到最后,可能令你越来越多的贪欲。求取高尚的事物是一种满足欲望的活动,一种忽视现实的聪明做法而已。最难处理的是,那些静悄悄渗入禅修之中的正面心态,如:快乐、平静、满足、对各地方所有众生的同情与慈悲。这些心态如此甜美,令你不忍舍弃。并不是劝你排斥这些心态,只想你如实地看待它们,它们不过是一些心态,会自来自去,会自生自灭,要诀是不去依恋或执着它们。只须在旁观看着每一个生起的心态,它是什么,它有多强,它会持续多久,然后看着它消失。

  定力带你往何处去?由于心态会从无意识中冒起,若想捕捉到它,你就要把觉知力深入到这无意识层里面。定力可以令这些心态的生起减慢,帮助你把觉知力延伸至念头与感觉之源――动荡难测的黑暗之中。随着定力的提高,你开始感受到念头与感觉的慢慢生起,它们好象一个个水泡,独立而又分离。它们从无意识中慢慢冒上来,在有意识的心中逗留片刻,然后悄然消逝。留意觉知自己的心态是一种精密的行动,你容易在感觉的现实上添加了一些东西,也容易落后于感觉,只得到其中一部份而非全部。要奋力达到的…

《佛教禅修直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