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用的工具。
貪與嗔是“自我”運作的實質表現,心中的執取與抗拒越重,靜觀的修習亦會越加困難。可用一個意念來抵消另一個,有負面情緒時,你可注入一個正面的情緒來平衡它。如:慷慨可抗衡貪欲,仁慈可對治嗔恨。這不是采用自我催眠來達成解脫的償試,你是不能用此製約方式來達致開悟的,這是一種心藥,你若能指示服用這些心藥,現在的痛苦就可得到暫時的緩解,之後,你就可著手認真對付那些疾病本身了。
可以先從排除“自我責備”和“自我憎恨”入手。首先,你讓好的情感、願望流向自身,這是比較易做的。然後,你對最親近的人做同樣的事,逐步地,你可由親密的小圈子向外擴展,直到你能將同樣的情感傾注向你的敵人及十方衆生爲止。做得正確的話,些法本身就是一種強勁和使人轉化的練習。
心內生起的最有害的煩惱就是憎恨,我們強烈建議你,每次在禅修前慶向十方普遍地散發慈心。你的意願會轉化成語言和行爲。因此,無論說話與做事,皆應懷著慈心而行。隨著慈心的不斷修習與發展,你的身口意行爲皆會變得溫和、優雅、有意義、誠實,有益于自他。你若想消除怨敵,最切實的方法是幫助他們克服困難,那麼,你就可以安心生活了。
在你開始認真禅修前,我們強烈建議你一定要先修慈心禅,請專心地,有意願地重複念誦上述的慈心禅願文,一面念,一面在心內生起真誠的慈念,然後把它與別人分享。這不是神奇的方程式,它們本身是沒有效用的,如果沒有認真投入,只是浪費時間與精神。
九 問題的處理
禅修中出現的各種障礙、煩擾與問題,皆是可加利用並從中得益的,它們正是我們要加工的材料.你應付困擾的能力取決于你的態度,如果你學懂視這些障礙、煩擾與問題爲禅修發展的良機,你就會有進展.處理禅修問題的能力,會自然融入你的生活,助你解決煩擾的重大難題。作爲禅修者,我們的工作是要學會容忍自己,公平地看待自己的所有苦惱與不足之處,要學會對自己友善.在不如意事生起時能勇于面對它,其實是一種友善的表現.
處理問題的策略是仔細地考察它,直到它消失爲止.佛教主張:不可摻雜你實際上沒有的感受,也不可回避你實際上有的感受。擺脫陷阱的方法,在于研究陷阱本身,了解它是怎麼製造出來的.你要把它一件一件地拆開,被拆開的陷阱就不能再困住你了,結果就是自由與解脫。痛苦(身苦)難免,煩惱(心苦)可消,因爲身苦與心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事。問題是會在禅修中出現的,有些屬生理,有些屬情緒,有些屬態度.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可面對的,而每一種也有其獨特的回應,全部都是可令你解脫的良機.
1、身體上的疼痛
要保持頭部平正,且與脊椎垂直地排成一線.把疼痛作爲你的禅修對象,只須專心地觀察它。要超越你的逃避反應,還要進入那感受之中,體驗那感受裏面的單純感覺.你會發現兩樣東西:第一樣是單純的感覺――疼痛本身,第二樣是你對那感覺的抵抗。抵抗反應有部分屬心理,有部分屬于生理,圍繞疼痛區域的肌肉屬生理那部份,放松那裏的肌肉,將它們逐一地徹底放松,也許些步驟本身已把疼痛大大減輕.找到你心理上的緊張或是在心理上壓製疼痛的感覺,找到它後就把它們一並放松。
當疼痛不能被清楚地觀照,就會生起恐懼、焦慮或憤怒等情緒反應,若能被適當地觀照,那些反應就不會生起,只有感覺本身――單純的能量。適用于疼痛的方法,對焦慮或長期的抑郁症也是有效的,這是人生最有用,最可普及的技巧之一,我們稱之爲忍耐。
2、奇異的感覺
觀察它的生起,觀察它的消失,不要介入。
3、厭煩
重新提起靜觀力:每一刻都是宇宙的最初一刻,以及唯一一刻,因此,再觀察一下吧。觀察你的心態:既觀察厭煩本身。
4、恐懼
原因:可能經曆到很久之前被壓抑事件的後果;可能要直接面對所有人都會有的恐懼――對未知的恐懼。禅修至某一階段時,你會對自己正從事之活動的嚴重性感到震撼,你即將和現實面對面相遇了,那是令人恐懼的事,但終究是要面對的,繼續前進,不必猶疑,馬上投入吧。
可能是由不善巧的關注所産生的:當有可怕的幻想出現時,注意力就被鎖定在它上面,幻想得到注意力提供的能量,自會不斷增強。這裏的真正問題在于對主要禅修對象的留意觀察能力的不足。無論你的恐懼源自什麼,留意覺察都可以把它治愈。不要與情境鬥爭,不要嘗試抑製記憶、感受或幻想,只須置身事外,讓它們全都冒出來 流過去即可。它是不會傷害你的.當你讓恐懼無阻地表演完畢後,它將不會再度下沈到無意識裏,更不會再出來纏住你,它將永遠地一去不返。
5、煩躁不安
煩躁不安的心境,往往是無意識爲自己內部感受的一種掩飾手段,我們把心念隱藏,可是,掩藏所用的心理能量還在那裏,且在沸騰,結果就出現了那種我們叫煩亂不安的不自在感覺.
你弄不清楚是什麼原因,總之,你就是覺得不自在,無法放松.當這種不適出現時,只須觀察著它即可,不要讓它支配你,不要跳起來逃走,不要與它爭鬥,那麼,被壓抑的東西終究會浮現現來,到時你便可知道自己一直在擔憂什麼了。
6、努力過度
放下你的期待與過分努力,只簡單地以穩定而平衡的努力禅修,享受你的禅修,只管留意覺察,禅修本身自會對你的前途有所安排。
7、抗拒禅修
禅修少一次好像不太緊要,但容易形成一種習慣,較明智的做法是,勉爲其難地繼續禅修,總之就去坐,觀察厭惡的感受,多數情況下,它只是一種飛逝而去的情緒,只須坐上幾分鍾,就會銷聲匿迹,總之,它是會走的,用上一、二十分鍾的禅修去消除它,總比整天帶著它來破壞自己的心情好。
十、分心的處理
以分心之念暫時爲禅修對象,約略估計一下分心的時間即可.只須離開分心的束縛,就可忘記整個做法,迅速回到呼吸上來,不要被估計過程所拖累。
以一念消除另一念 對一些頑固的想法,要用一直接方式,全方位的正面突擊。善巧的想法與布施、慈悲與智慧等相聯系,它們能對治不善的想法,且會助你邁向解脫。善巧的想法本身是不能令你脫離陷阱的,但它們是解藥,用以化解不善巧思想之毒素。布施心可暫時消除貪念,好讓專注力有足夠時間去自由發揮作用。等到專注力穿透,直達至自我過程的根源時,貪欲煙消雲散,而真正的布施心亦自會生起。這個原則可在你的日常禅修中運用,如果你被某種迷執所困擾,可生起它的相反想法來消除之。有時,迷執太強,單靠這個方法是不行的,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先削弱幾分它對你的操控力,然後才可有效用此法完全抵消它。這時內疚終于派上用場了,它是人類最拙劣的情緒之一。用心好好地看清楚你正想消除的情緒反應,認真地去考慮它,它清楚它給你的感受,看清楚它如何影響著我的生活、幸福、健康,以及你與別人的關系,看清楚它如何影響你在別人面前的形象,看清楚它阻礙你邁向解脫的方式。你要追求的是真正的厭離,這一步驟本身也許已經完全解決你的問題,如果還未解決,可再用它的相反情感來抵消仍逗留不散的殘余迷執。布施可以抵消貪欲,慈悲可抵消嗔心,你只須考慮片刻,對任何煩擾你的妄念,惡念都可找到抵禦的適當對治。
心意漂蕩是心的運作常態,不可把它當作敵人,它不過是樸素的事實而已。如果你想改變什麼,首先要做的,就是看清楚它本身的實際活動情況。不要爲心的不理智、混亂而心煩意亂,那都是自然的事。當你的心離開禅修目標時,只須留意觀察這個分心即可。當任何強大的心態生起,令你偏離禅修目標時,可暫時把注意力轉到分心上去,讓分心成爲你的暫時禅修目標。你越能單純地注意那個分心,它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弱。
覺知具有破解分心的功能,以覺知默照,輕微的分心很快就會消失。至于根深蒂固的慣性思想模式,則須不計時間多少,堅持重複不斷的恒常專注始能破解。覺知是禅修的一個重要部分,它是你要奮力培養發展的一個基本東西。實際上不必去與分心對抗,關鍵是覺知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而不是去控製它們。記住,定力只是一件工具,其重要性僅次于單純的注意。從覺知的角度來看,根本就沒有所謂分心,心裏生起的任何現象都只是另一個培育覺知的機會而已。呼吸只是一個任意選擇出來的禅修對象,被作爲注意的主要或基本對象,而分心則是注意的次要對象,它們與呼吸一樣,都是現實的一個部分。禅修的目的並不是爲了達到一種完美無缺的靜止安詳心態,是爲了達到無間斷的留意覺察力,只有這種覺察力才可以令人開悟解脫。
負面的心態很容易辨識,但是高尚的感受則讓人難以脫離,到最後,可能令你越來越多的貪欲。求取高尚的事物是一種滿足欲望的活動,一種忽視現實的聰明做法而已。最難處理的是,那些靜悄悄滲入禅修之中的正面心態,如:快樂、平靜、滿足、對各地方所有衆生的同情與慈悲。這些心態如此甜美,令你不忍舍棄。並不是勸你排斥這些心態,只想你如實地看待它們,它們不過是一些心態,會自來自去,會自生自滅,要訣是不去依戀或執著它們。只須在旁觀看著每一個生起的心態,它是什麼,它有多強,它會持續多久,然後看著它消失。
定力帶你往何處去?由于心態會從無意識中冒起,若想捕捉到它,你就要把覺知力深入到這無意識層裏面。定力可以令這些心態的生起減慢,幫助你把覺知力延伸至念頭與感覺之源――動蕩難測的黑暗之中。隨著定力的提高,你開始感受到念頭與感覺的慢慢生起,它們好象一個個水泡,獨立而又分離。它們從無意識中慢慢冒上來,在有意識的心中逗留片刻,然後悄然消逝。留意覺知自己的心態是一種精密的行動,你容易在感覺的現實上添加了一些東西,也容易落後于感覺,只得到其中一部份而非全部。要奮力達到的…
《佛教禅修直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