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以發人天乘的勝進心、小乘的出離心爲基址。
勝進心,謂立志奉行諸善,不作諸惡,現世完善道德人格,後世保住人天果報。此心主要依觀善惡因果而發起。觀行善必得善報,能做好人,受人尊重,身心安和,得諸福報,後世得人天善果;行惡必得惡報,現世受國法處罰,遭世人嫌棄,身心不安,贻害社會,後世墮入餓鬼、畜生、地獄叁惡道,長受饑寒交迫、楚毒加身等巨苦。須通過聽聞研讀有關經論,參閱曆史上因果報應的事實,觀察現實生活中善惡報應的事例,——觀十善十惡的因緣果報,深心畏苦趨樂,決志棄惡修善。
出離心,指永遠出離叁界生死的願求。此須由觀身過患、觀生死無常、觀輪回苦、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而生起。
觀身過患,謂觀我人由業所感得的血肉之身,多諸缺陷,危脆不堅,穢惡不淨,爲大系縛,能生種種苦惱,爲不理想的生命形態,不值得執著貪戀,應立志變革升華。《發菩提心經論》說觀身過患有五事:一觀我身五陰四大皆能興造無量惡業而欲舍離,二觀身九孔常流臭穢不淨而生厭離,叁觀身有貪瞋癡無量煩惱而欲除滅,四觀身如泡如沫念念生滅而欲棄捐,五觀身無明所覆常造惡業輪回六趣。禅門五停心觀中的不淨觀、四念處中的身念處觀等,初學人尤貪戀肉身者應予修習。
觀生死無常,謂觀人命無常難保,身心活動念念生滅,無一常住之實“我”可得,經中喻如山水、奔馬、逝波、風中燈燭。生死去來,全不得自主,獨生獨死,無伴無依。長壽難過百年,轉眼即過,常多病夭折橫死,誰能預蔔;試觀古往今來,多少帝王將相、英雄豪傑,誰能免死;請看相知親友,漸漸所余無幾。死,終有一天會降臨自己頭上,親屬兒女,從此永訣,人生幸福,從此終結,事業財富,一樣也帶不走。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最大的不幸,豈容麻木無知,不思超離!禅門十想中的念死,爲觀生死無常的具體修法,應予修習。
觀輪回苦,謂觀由緣起法則所規定,死後必有生死相續、業果相續,必然被生前所造的業力所驅牽,輪回于六道之中。生于善道者甚少,墮于惡道者極多。佛曾譬喻說,人死後墮惡道者多如大地土,生善道者少如指爪上土。惡道衆生,餓鬼恒爲饑寒所追,較人中最極貧窮者,其苦更劇,且壽命長于人數百千倍。地獄衆生常受镬湯爐炭、刀山劍樹、鋸解碓磨等劇苦,其壽命更長于餓鬼多倍,易入難出。畜類愚癡無知,或受人奴役鞭撻屠宰,或互相食啖,常懷驚恐怖畏。叁善道中,阿修羅常爲嫉妒鬥爭所苦,身心不得安甯。縱生爲人,經住胎之迷,改頭換面,不記前世,又從頭受八苦交攻,而且人間甚多聲色名利的誘引汙染,造惡易而行善難,最爲危險。諸天雖樂,能往生者極少,縱能生天,壽長經劫,亦終有五衰相現、墮入下五道的一天。即使貴爲天帝,也有墮入驢胎馬腹之虞,墮落之苦,其苦尤劇。當思世間諸苦中,輪回之苦,最深最巨;世間諸可怖畏中,輪回一事,最爲可畏。怖畏輪回,當志求出離。
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應觀衆生于六道輪回的惡性循環中,由惡業所牽,多時在叁惡道中沈淪,生爲人的機會十分難得。佛經中多處歎惜:人身難得。人間有佛出世、正法住世的機會,更爲難得,經中喻如極難開放而又極易萎謝的優缽昙花,喻如長夜中的電光一閃。以極難得的人身,遇極難逢的佛法,其機會之難得,經中喻如“盲龜值浮孔”——一只瞎眼的龜在茫茫無際的大海中遇到一根有可供棲身之孔的浮木。縱生爲人,非盲聾癡啞,能生值佛世,長于有佛法流傳之地,並不被邪見障蔽而于叁寶生信心,更爲難得。《四十二章經》佛言:
人離惡道得爲人難;既得爲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爲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1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
得免無緣遭逢信受佛法的八無暇(八難)—一生于地獄、餓鬼、畜生、邊地(無佛法的邊鄙之地)、長壽天、不逢佛世、盲聾瘖啞、執邪見,具有緣修學佛法的十圓滿——得人身、生于中國、諸根具足、宿有善根、生正信心、值佛出世、值佛轉*輪、值佛教法住世、有入佛門之緣、得遇善知識,是爲難中之難。試看眼前多少畜類,無緣聞法,人中能具法緣、遇善知識而生正信者,爲數亦不甚多。既得極爲難得易失的八有暇、十圓滿,應極珍惜,發勇猛心,決志即生出離生死。否則,錯過今生,欲重得暇滿,再生正信,怕要等到驢年。古人說得好: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出離心,爲出世間之因,若無出離心或出離心不堅定,必貪著叁界,縱修行塵劫,至多成長壽天之果,不可能超出生死。然痛發出離心,尚僅局于小乘,發大乘菩提心,還須進一步推己及他,廣觀一切衆生而發報恩心,觀衆生苦而發大悲心,觀佛果功德而發向上心,觀佛及自性而發增上意樂,觀佛法衰微而發護持心。
觀一切衆生而發報恩心,謂觀我與衆生互相緣起,衆生于我皆有大恩,理當報答。此可從父母觀起,思父母養育劬勞,恩深難報,衣食贍養、瞻慰侍奉,只能令其得現前的些小利樂,不堪令其永出生死,享受常樂。欲徹底報恩,唯有修菩薩行,獲得利益濟度、令其得究竟利樂的福慧與方便。又觀六道衆生,自無始以來輪回不休,莫不曾有過父母眷屬的關系,皆爲過去世父母。佛即以慧眼觀見“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人皆我母”。而十方諸佛,亦皆爲我過去世父母,其恩深德厚,更逾生身父母。我現在的生存,亦有賴大衆的勞作服務。衆生于我皆有深恩,應平等報恩,誓願普度一切衆生皆共成佛,唯此能報佛的深恩。《楞嚴經》卷叁偈雲:
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
觀衆生苦而發大悲心,亦可從父母觀起,觀其現前有生老病死等苦,有無常無我之苦,死後有輪回不休的無盡之苦,一切衆生莫不如是。設身處地,體其苦痛,深發悲愍濟度、拔苦與樂之願。觀衆生雖本具佛性而迷昧不覺,執持邪見,不信因果,恣情縱欲,被聲色財位牽著轉,貪贓劫奪,殺盜淫妄,造諸惡業,妄受苦果,汙染社會,贻害人間,歪曲人應有的形象,空辜負難得的人身,實可悲愍,我當喚其覺悟,濟其脫苦。這種大悲心,爲菩提心之根本、成佛的根本,《大日經》謂“大悲爲根本”。四無量心觀中的悲無量心觀,便是專門觀衆生苦而增廣悲心的禅觀。其余叁觀,慈無量心觀觀令無量衆生受樂,喜無量心觀觀令無量衆生受樂而歡喜,舍無量心觀觀于無量衆生住平等舍心,皆能對治瞋嫉,改造心理結構,養成慈悲喜舍的情懷,增長菩提心,初入門者應作觀修。
觀佛果功德而發向上心,當觀佛圓滿開發了自性潛能,得大自在、大解脫,永出分段、變易二種生死,永斷無明,具有無所不知的大智慧、衽席衆生的無緣大悲,住無住處涅槃境,盡未來際利益、濟度無量衆生而不休息,實現了生命的最高價值、人生的至上理想。我人應以佛爲楷模,以成佛爲鹄的,向上趨求,立志臻于圓滿正覺之域。
觀佛及自性而發增上意樂,應觀我身本具佛性,與佛無異,“彼既丈夫我亦爾”,應學佛發心,學佛修行,以濟度衆生爲己任,以行菩薩道爲光榮。《發菩提心經論》說思惟諸佛有五事:一思惟諸佛初始發心,亦如我今具煩惱性,然終成無上道;二思惟諸佛終得菩提,若此菩提是可得法,我亦應得;叁思惟諸佛于無明殼建立勝心,自拔濟出于叁界,我亦應如是;四思惟諸佛爲人中雄,度生死煩惱大海,我亦丈夫,亦當能度;五思惟諸佛發大精進,舍身命財求一切智,我當隨學。
觀佛法衰落而發護持心,應觀佛法爲無上的真理,能令衆生得現世、後世、究竟的利樂,最宜于從根本上針治各種社會弊病,淨化人心,祥和社會,莊嚴國土。佛法的盛行,曾促成過東方古國的鼎盛繁榮。然時當末法,衰微不振,積弊漸深,遭世人誤解,障難疊起,人才凋零。我當奮起護持,爲如來使者,肩弘法重任,盡心盡力,自度度人,以我在正法在的氣概,令佛日重輝,法門光大,促進民族振興、人類進步、世界和平。
作以上觀修而發菩提心,應具莊嚴儀式,面對佛天,依發願文鄭重發願,發願之後,須時時護持,念念不失,隨時注意觀察人生疾苦、社會弊病、佛法衰況等,令菩提心不斷增長鞏固。
得正知見
得正知正見,爲佛教諸乘諸宗修道之前提與導首。四谛中八正道以正見爲首,菩薩行六度,度度皆須以般若爲導,禅宗只貴見地不貴功夫,天臺宗以開圓解爲起圓行的前提。蕅益大師謂“先開見地,後可言修證”。1不得正見,諸宗皆說無資格修行,無正見而修,稱爲盲修瞎煉,難免墮坑落塹。尤其是無正見而修禅定、密法,危險最大,容易著魔。《法句經》謂“無智不禅”,在定心中以正智修觀,以所得修慧斷煩惱,爲佛道通途,不得正見,就無從修觀。佛法之所以稱佛法、出世間法,唯在正見。無正見而修持,叁學六度皆成世間法,至多只得有爲福報,不成波羅蜜,不能度到涅槃彼岸。
得正知正見,一般須通過聞思經教,先聽聞講經說法,研讀經論,由聞而知,由知而解;次須對所知所解深思細察,反複抉擇,並在禅觀中思察,觀心中體會,生活中應用,獲得領悟,生起決定勝解,確認所解爲絕對無謬的真理,成爲自己的思想見解,方能運用于修持,指導修持。若從禅宗參究而入,起碼應有解悟,其見地經善知識印證,或與經教之說相符。
用以指導修持的見地,以對真實或實相的見解爲核心。大乘諸宗的實相說,自不無頓漸偏圓之差,作爲諸宗共以爲基的見地,大略以緣起論爲本,包括真谛、俗谛兩個方面。俗谛主要講業報因果,是修戒學的主腦,不深信因果,難以嚴淨毗尼。真谛講諸法體性,明緣起性空、諸法無我,爲修觀以實證真如的指導。真俗二谛是同一緣起法的兩個方面,二谛的統一,謂之中道、中觀,中觀正見,貫徹修行道的始終,貫徹顯密偏圓,最爲重要。藏傳…
《大乘根本加行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