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人天乘至密乘,前淺後深,前漸後頓,前偏後圓,前權後實,成一漸次深入的次第,下下乘爲進入上上乘的階梯。如《宗教流派鏡史》引僧海大師(二世達賴根敦嘉措)所言:
如聖所說下下諸乘之見,爲上上諸乘之津梁。……前前較後後易于了悟,故前者實爲轉入後者之方便。
就修行道而言,下下乘道亦爲上上乘道的基礎,乘乘相因,成一階梯式結構。五戒等人乘法,包括于十善等天乘法中:十善四禅等天乘法,爲聲聞、緣覺乘修戒修定的基礎。《十善業道經》載佛言:
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爲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
聲聞、緣覺乘之四谛、十二因緣、叁十七菩提分法,又包括于菩薩乘中。《菩薩本業璎珞經》雲:
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皆因四谛十二因緣,各自得道差別。
《摩诃般若經》卷二雲:
是波羅蜜中攝一切善法:若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
《大智度論》卷八叁謂“叁十七品及六波羅蜜是菩薩道”。作爲大乘道中一法門的密乘道,則以共菩薩乘的般若智爲導,菩提心爲因,六度、四攝等爲資糧。宗喀巴大師《菩提正道菩薩戒論》雲:
凡欲發心行持菩薩學者,應于叁學或六度中而修學之,此外別無大乘波羅蜜道故。此爲密乘四續部中,任趣何部所必需故。複次,發菩提心與六度行,爲顯密乘之共同道。是故密乘一切時中,于此二道不應棄舍。
藏傳迦當、薩迦、格魯、希解等諸派,皆強調修學須由顯入密,依佛語教授而得正見,不得正見,以世俗執著心修密法,諸派皆說與外道共,爲不如法。現代社會,諸見紛纭,人罕不以先入邪見爲主,若不依經論義理破除粗顯分別妄執,只欲依一法一咒一訣,希圖破除微細、極細妄執而見性成佛,豈有成就之理。
六乘、叁乘不僅爲階梯式關系,而且也互相含攝,非僅上能攝下,而且下中有上,如人天乘法,亦說布施興善等行;《阿含》經中,亦有六度四攝之義,乃至密咒;大乘、密乘更包括下乘內容,不但說四谛十二因緣,亦說利益世俗人生之事,如《法華經》說觀世音菩薩隨類化現,布施無畏,有感必應,求子女得子女;密乘四種事業法(息災、增益、懷愛、降伏),皆爲滿足世俗願求而作,是爲大乘、密乘中的人乘法。密乘還有求長壽成仙的密法,是爲密乘中的天乘法。大乘的淨土、禅宗法門,爲顯中之密;密乘的大悲、准提等咒及施食法等,則是密中之顯。
六乘或叁乘的階梯式結構,組成佛法整體,只有全面了解佛法的這一結構,才能全面認識佛法的寬廣豐富,准確理解佛陀出世說法的本懷和佛教的基本精神。六乘法的階梯結構所蘊含的意義,有兩個方面最值得注意:
第一,應機施教是佛陀說法的基本原則。
佛陀雖以普度衆生皆成佛道爲最終目標,但教化以方便爲先,須觀察因緣時節,針對衆生的不同根機和接受力,采用不同的說法分別引導,應病與藥,開示以易于爲其信受獲益的法門,而不固執一法一門。正如佛在《無量義經》中所自言:
以諸衆生性欲不同,種種說法,性欲不同。
對于唯求人天樂、暫不能發起出離心、菩提心的下士,則教以人天乘法,令其以正法獲得所求,積集趨于上乘道的資糧。對于亟亟求自己解脫的中士,則示以小乘道,令其先解脫自身,再回入大乘。對于悲深願廣、智慧猛利的上士,則直接指示大乘道,令其修菩薩萬行,自他雙度;其中一類上根利器,或急求解脫成佛者,則授以密乘法,令其得即身成就。這種隨機設教、方便多門,表現出佛法覆蓋面的極其寬廣和教化方法的靈活多樣,使人有“觀天瞻海”(唐太宗語)之感。
第二,佛法以立足人間爲根本立場。
六乘法中的上四乘,皆以下二人天乘爲基址,意味著佛法首先重利樂人生、安甯社會,教信衆先作一個生活安樂、有道德的好人、善人,然後才談得上出離生死、解脫成佛。這表明以淨化人心、發達人生、安定社會爲本的人間佛教,是全體佛法的本旨,非僅爲應機適時的方便。但因多方面的原因,佛法的這種根本精神未得到應有的弘揚。自部派分裂以來,人天乘法便未被充分重視。多數總結《阿含經》教法的部派論典中,都未能將佛陀所說人乘法中的四種具足、倫理政道等包攝進去,置于應有的地位,而偏重出世間法。一些大乘宗派的教判,也將人天乘法除外,只著眼于出世間法。因此給社會人士以佛法只講出世間的印象,一提起佛教,很多人只知道無非是出家當僧尼、念經拜佛,甚至不少大儒名士,都不知佛法有人天乘道。宋元以來,中國佛教的社會形象和社會職能逐漸被定格爲唯管出世,不少高僧大德對這種片面之見也認同附和,甚而予以宣揚,這當然與統治者推尊儒術的政治格局有關,但從佛法的本來精神而言,無疑遮掩了佛法非常重要的一面,今天應予糾正,恢複佛教以發達人間爲本,海涵地負、切近笃實的本來面目,注重對人天乘法的弘揚實踐。
人天乘在過去常被視爲世間法、共外道法而被忽視,殊不知佛法本來就包括共外道與不共外道、世間與出世間二法,出世間法離不開世間法;世間善法爲出世間法的基址。離了世間法、共外道法,佛法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何況佛法的人天乘法,如叁皈五戒、因果業報等,亦有其獨特的、不同于他家之說的內容,不可視同外道法。即如《法華經》所雲:“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何況受持叁皈五戒,深信因果、奉行諸善,豈非佛法
當然,佛法自有其多層次的內涵,終以超越世間的大乘道爲極旨,爲其最寶貴的精髓,不可局限于人天乘法的低層次,唯以佛法爲“倫理宗教”,而掩蓋其高層次的深旨。
六乘終歸一佛乘
佛法雖分六乘叁乘,但就佛陀說法的本懷而言,又可總攝于一乘或一佛乘。佛陀在說完叁乘法之後,于末後所說《法華經》中開權顯實而總結說: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
此所謂一乘,指由《華嚴》、《法華》等了義經所宣說的圓滿大乘。這種大乘以種種方便引導衆生趨向佛果爲根本宗旨,人天乘、小乘只是其引導衆生漸次趨向大乘的方便法門,被包攝于一乘之內。而大乘菩薩道,不僅包攝小乘四谛十二因緣等法,而且以深徹諸法無我、世出世間不二的般若智,把人天乘的發達人間與小乘的出離叁界統一爲一體,予以升華,貫徹于六度四攝等菩薩行中,從更高的角度包羅了又超越了人天乘法、小乘法。大乘經中,多處宜說菩薩居家、營生、處世、交友、治政等法,四谛十二因緣叁十七道品。《勝鬘經》雲:
住于大乘,攝受大乘,即是住于二乘、攝受二乘一切世出世間善法。
大乘能包攝人天乘、小乘,人天乘、小乘卻不能包攝大乘。人乘行者只有進修大乘法,才能超群,太虛大師說:“世間聖哲須入天乘法”;人天乘行人只有進修小乘,才可解脫叁界生死;小乘行人只有進修大乘,才能發揮菩提妙用,究竟成佛。因此,凡力求向上者,應直入大乘,深入世間而修菩薩道,圓成世間、出世間的功果。而住于大乘道的菩薩行者,又不妨以人天乘、小乘法去化導不具大乘根性的衆生。如此包攝了諸乘的大乘,方名一佛乘。缺了人天乘、小乘、密乘的方便法門,大乘也就不成其爲圓滿的一佛乘。
大乘門中,禅、淨二宗法門,實際上屬于密法,皆依果地境界而建立,尚速成頓了,它們與密乘諸法,只是大乘中的方便法門,必須建立于根本大乘乃至人天乘的基地之上。無論參禅、修密、念佛,都必先具足叁皈,受持衆戒,做一個好人,次則發出離心、菩提心,聞思經教,得正知正見。若戒行不淨,心地不善,行爲不端,連即身成人尚做不到,豈能談得上明心見性、即身成佛
藉教悟宗,乃達磨禅的正旨,即使參究開悟,只不過得了正知正見,有了修道的起點,尚須依教印證,深入世間修經教所說菩薩萬行,在動用中保任自性,自度度人,直至惑業淨盡,福慧雙圓,才真實見道證果。這是達摩祖師“二入四行”的基本路線。深心信願念佛求生蓮邦,確爲多數末法衆生即生了脫的唯一捷徑,方便中之殊勝方便,然此道既屬大乘,亦須基礎深厚,福慧雙修,衆善齊資,出離心、菩提心堅固,對淨土諸經之說深信不疑,然後以決定信心念佛,方易與佛與法相應,得遂往生之願。《無量壽經》言叁輩往生人,皆以發菩提心爲條件,《觀經》雲:
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
明示往生淨土須以人天乘道、大乘道爲基礎。經中雖有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念佛亦接引往生之說,只是表示阿彌陀佛願力之宏深與臨終念佛的不思議力用,並非任人造五逆十惡。五逆十惡者臨終念佛,亦是宿世善根成熟,念佛者豈可僅將往生希望寄托于此而忽略力行諸善。人道不全,業債沈重,臨終時爲業所牽,難得正念不亂並遇諸善緣。若求上品往生,速回此界度人報恩,經中明言須讀誦大乘、解第一義。印光大師解釋讀誦大乘爲開圓解,解第一義爲參禅開悟。回入此土後,正需圓修諸度,豈能離大乘根本。密乘雖有各種即身成就的秘密方便,但對戒行、菩提心、正見和福德資糧的要求,比淨土法門更爲嚴格。若戒基不固,見地不正,資糧未備,持咒修身,易生魔障,難得相應。何況即身成就,也還只是自己解脫,度人利生功德未圓,尚須深入世間圓修諸行,才能究竟成佛。無論從教法和證法來講,密乘決不能離了大乘根本。密乘重在禅定,把六度行和度衆生置于禅定的觀想而修,易使根器淺者忽略現實人間的六度行和度衆利生的事業,故不宜作爲大乘或全體佛法的根本,只可作一種圓頓的方便法門。
總之,大乘爲佛法根本,人天乘善法爲佛法之基,弘揚佛法,應先注重人天乘;學佛修道,應先做好人,修好五戒十善。這是六乘法的階梯結構和大乘正旨原本具有的基本精神。
(原載《法音》1992年第7期)
《六乘次第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