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乘次第论
释尊出世,说法四十余年,开示如来知见,所说经教,积数千卷。言说教诫之外,还有秘密付授的心印、放光、表示、口耳、定中(甚深净境)等传承。所开法门,何止八万四千。对此众多法门,《华严》、《解深密》、《法华》、《涅槃》等大乘经中,有一乘,二乘、三乘、三时、五味等分类分期之说,开“教判”、“判教”或“教相判释”之端。后来印、汉、藏等地区的诸宗祖师大德,又各立一家的判教说,如天台宗之五时八教、三论宗之二藏三*轮、华严宗之三时五教、法相宗之三时教、真言宗之二教十住心、宁玛派之九乘等,同异互见,各有千秋。今天看来,从教乘的差别而言,在通常所说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之上,再加密乘,成六乘法,可以总括全部佛法的内容。诸乘法的大旨,可从见、行、果三方面来概观。
显教五乘
六乘中的前五乘,属显教:
一、人乘。大略以善恶因果为正见,以五戒等为正行,以得“现法安乐”——获现世的幸福安乐,做一个好人,及死后再生于人道为果证。此即如何做好人及来世求生人道之法。对以人间为本的佛教来说,人乘法实为道之初阶与基础,为佛法中社会教化面最广,从而对于人间安乐和平,正法长久住世最为重要的部分。从《阿含经》中,可以看出释尊对人乘正法相当重视,为其对广大在家信众主要宣说的法教,不仅说三皈五戒,业报因果,教人弃恶修善,而且谆谆示导营生治事、持家理财、交友处世、伦理道德、社会福利、王法政道等法则,教给人们过好世俗生活、伦理生活,和睦家庭、安宁社会乃至治理国家的技术。如《长阿含·善生经》载佛陀对长者子善生开示礼敬父母师长妻子等“六方”,及谋生求财、善亲交友等法,《增一阿含,玉耶女经》载佛陀为婆罗门少妇玉耶女说为妻之道,《杂阿含》第91经载佛教诫少年郁阖迦在家人获现法安乐的“四种具足”,《长阿含·游行经》、《孛经》、《佛说出爱王经》等载佛说当政者如何理国治政,进行自我修养的法则,及国家政治的合理典型。佛说人道日用伦常、治家理国,其平易切实处,实有过于儒书。说此类法的释尊,表现为一个类似孔夫子的世间圣哲,一个笃实亲切的生活导师的形象。
二、天乘。大略以深信因果业报为正见,修十善或加修四禅八定五神通等为正行,以现前获得更胜安乐,成就超群人格,死后生于欲、色、无色界天而享长寿安乐为果证。如《十善业道经》中,佛为海龙王详说十善业所得善果报,教人日夜勤慎,断除诸恶,力修诸善;《杂阿含》等经中,佛详说四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观、通明禅、五神通禅等修习法要。说此类法的释尊,表现为一个大圣、大仙、大瑜伽师的形象。
三、声闻乘。大略以四圣谛、三法印为正见,观苦、无常、无我而发出离心为因,修三学、八正道、三十七品菩提法为正行,以断灭烦恼,证得阿罗汉,永离三界轮转生死为极果。四《阿含》中,说四谛三法印三十七品菩提法者,实占多数。这是释尊对多数出家弟子所说的主要法门。说此类法的释尊,是一个清净解脱,具足六通三明的大阿罗汉形象。
四、缘觉乘。大略以十二因缘法、三法印为正见,其发心与所修之行,基本同声闻乘,而观诸法无我之智慧,较声闻乘更为深彻,以断粗分无明而证得辟支佛为极果,其解脱、智慧均胜声闻一筹。《长阿含·大本缘经》、《杂阿含》第296经、《增一阿含经·放牛品》、《过去现在因果经》、《梵志女首意经》等,皆说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之法。说此类法的释尊,表现为一个缘觉圣人的形象。
五、菩萨乘。亦称佛乘、大乘。大略以人法二无我、智慧方便不二为正见,以大悲心为因,菩提心为本,六度四摄等为正行,以尽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同趋无住涅槃为极果。《华严》、《般若》、《宝积》、《大集》、《法华》、《涅槃》等大乘教典,力说此道。这是释尊为一部分利根阿罗汉和一类在家众所开示的法门。说此类法的释尊,表现出一个天人师、无上正觉的佛陀形象。
大乘诸经义理虽不无差别,但说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上求佛果等基本宗旨,实无二致,所示见地大略可分为空,相,性三宗。空宗以《般若经》为主,以中道观为极旨,说有为、无为一切法空,生死与涅槃、世间与出世间、般若与方便等不二。相宗以《解深密经》等为主,以万法唯识、心亦无心为极旨,重在从认识论、心理分析角度解析人法二无我理。性宗以《华严》、《法华》、《涅槃》等经为主,直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开示佛果境界。
在五百上座长老首次结集佛经时,曾从佛听闻大乘经的大阿罗汉多已先佛而入灭,听闻大乘经的在家菩萨不预结集之事,五百长老只结集了大众共闻的一部分佛经,而未结集大乘经,这是从各种佛典和记载中不难看出的实情。上座部人不轻易承认大乘为佛说,是可以理解的审慎态度。但晚近学术界用考据和思想史的方法研究佛典,肯定大乘非佛说,作为学者们的一家之言,自不无其学术价值,但若要作为一种否定大乘信仰的论据,则不足为据。实际上,学者们的考据和推论,充其量只能证明大乘经非上座部长老所结集,在佛灭后约500年间,未盛传于世,甚或写成文字的时间较晚于小乘经,不足以确证大乘非佛说。关于大乘为佛说的理由,《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等论典中,曾举出七条、八条理由论证大乘必佛说,其实只需其中的“非余境”、“有无有”两条,便可建立大乘必为佛说的确信——以大小乘皆认释尊已成佛,小乘亦自认小乘道不足以成佛故,释尊必有自证的成佛大道曾对具根者宣说;以大乘经深广,超过世间学说及小乘经义,具足成佛之理,宣说佛陀果境故,可确信此法必为已成佛的释尊所说。大乘菩萨行,也是释尊出世说法的身教所显示,是小乘经中亦具有的佛本生事迹等所显示。据大乘有关记述,大乘经多出文殊菩萨结集,此菩萨住世数百年,结集地点未必在印度,经典写成后先隐后显,时至而出。用世俗眼光测度超世间的佛陀境界,以常识范围超常识的佛法,依甚具局限性的考据等方法武断大乘经非佛说,是为谤佛谤法。
密教九乘
密乘,亦称真言乘、金刚乘、果乘。其见地发心,略同大乘性宗,所修之行,以密契于佛陀果境的瑜伽、禅定为中心,以即身或即速成就佛果为其证果说的特色。此乘法多出单传密授,大抵多非化身释迦牟尼佛对当时人间的出家众所说,多称由金刚萨埵(普贤菩萨密号,一说为大日如来或普贤王如来所化)传出,源出于报身(或称法身)佛毗卢遮那或原始法身佛普贤王如来(阿达尔玛佛)。此乘法内容颇杂,依其见、行、果及传承渊源,可按宁玛派九乘说,分为内三乘、密三乘凡六乘法。
内三乘者,当于迦当派、格鲁派等所说四部续中的下三部:
一事部,依事相因果宛然的见地,重承事供养本尊等事相,以《苏悉地经》等为主经。
二行部,依事依理显、佛我相入的见地,观自他本尊而修有相、无相二种瑜伽,以《大日经》为主经。
三瑜伽部,依理事不二、即身即佛的见地,自观为本尊而诵本尊真言,以《金刚顶经》为主经。
行、瑜伽二部,相当于唐密所说胎藏界、金刚界两部大法。
密三乘者,一摩诃(大)瑜伽,即父部法,依即身即佛,烦恼即菩提的见地,于自观成本尊心中观诵本尊咒字,入随察、渐收三摩地以体证心性光明,以《集密》为代表。
二阿耨(随)瑜伽,即母部法,以空乐不二、五欲即菩提的见地,于自观成本尊身上观修气脉明点而证心性光明,以《胜乐金刚》(汉译缺)为代表。
父、母二部,即四部密法中的无上瑜伽部。
三阿底(极)瑜伽,又称大圆满,为宁玛派独有之法,噶举等派的光明大手印亦属同类,以自性明体本来具足三身五智、显现轮回涅槃一切法为见地,修光明定为正行。大圆满又分心、界(陇)、教授(口诀)三部,以教授部的“宁提”(心髓)法为最上。
由于密乘法流传较晚,其事相外表去原始佛教及小乘较远,近于印度教,晚期密乘法与晚期印度教呾特罗密宗面目尤为相近,故晚近学术界多说密乘乃佛法在印度教影响、挟迫下的变种。重密法的藏传佛教,还被称为“喇嘛教”,颇含有非佛教正宗的意味。实际上,密乘法多出成就者之传,多为本尊于定中亲授,虽未必出自当日释尊之口,也不能以世俗眼光轻易否定其渊源之真正。密法祈、赞颂、供养等事相,不过是大乘经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修持法的仪轨化。至于持诵真言,早就见于《阿含经》与律部,大乘经中真言更多。密法主要是瑜伽禅定之法,其所修三密相应之诵咒,实为大乘经中念佛禅的一种更为成熟化的修法。秘密禅之观想本尊、光明、种字等,就其方法、原理而言,可溯源于小乘禅观。能海上师曾指出密法与小乘禅的渊源关系,可谓别具慧眼。至于光明大手印、大圆满彻却等顿见心性之最上密法,与禅宗更为相近。西藏土观大师在其所著《宗教流派镜史》中便说:
心要派,汉人呼为宗门,就其实义与迦举派相同,即大手印表示之传承。
各种密法,无不以于定心中以正见修观尤观心而证自性明体为见道成佛的唯一密要,其修观的见地,观心的方法,与大乘基本无别。宗喀巴大师《密宗道次第广论》卷二二云:
故学金刚乘者,生无我见,当如显教而修。
英国学者渥德尔《印度佛教史》说:
如果我们接受中观派作为佛法,我们也可以接受阿底瑜伽。它的基本立场是古老的佛教无我理论。
以三法印、一实相印衡量,密乘无疑为佛陀正法。
六乘次第
六乘法中,人、天二乘,合称“人天乘”,声闻、缘觉二乘合称“二乘”、“小乘”,密乘实际上属大乘法中的一门,故略而言之,佛法分人天乘、小乘、大乘三乘,藏传迦当派称之为“三士道”。
六乘或三乘法,就见地义理而言…
《六乘次第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