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乘次第論

  六乘次第論

  釋尊出世,說法四十余年,開示如來知見,所說經教,積數千卷。言說教誡之外,還有秘密付授的心印、放光、表示、口耳、定中(甚深淨境)等傳承。所開法門,何止八萬四千。對此衆多法門,《華嚴》、《解深密》、《法華》、《涅槃》等大乘經中,有一乘,二乘、叁乘、叁時、五味等分類分期之說,開“教判”、“判教”或“教相判釋”之端。後來印、漢、藏等地區的諸宗祖師大德,又各立一家的判教說,如天臺宗之五時八教、叁論宗之二藏叁*輪、華嚴宗之叁時五教、法相宗之叁時教、真言宗之二教十住心、甯瑪派之九乘等,同異互見,各有千秋。今天看來,從教乘的差別而言,在通常所說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乘之上,再加密乘,成六乘法,可以總括全部佛法的內容。諸乘法的大旨,可從見、行、果叁方面來概觀。

  顯教五乘

  六乘中的前五乘,屬顯教:

  一、人乘。大略以善惡因果爲正見,以五戒等爲正行,以得“現法安樂”——獲現世的幸福安樂,做一個好人,及死後再生于人道爲果證。此即如何做好人及來世求生人道之法。對以人間爲本的佛教來說,人乘法實爲道之初階與基礎,爲佛法中社會教化面最廣,從而對于人間安樂和平,正法長久住世最爲重要的部分。從《阿含經》中,可以看出釋尊對人乘正法相當重視,爲其對廣大在家信衆主要宣說的法教,不僅說叁皈五戒,業報因果,教人棄惡修善,而且諄諄示導營生治事、持家理財、交友處世、倫理道德、社會福利、王法政道等法則,教給人們過好世俗生活、倫理生活,和睦家庭、安甯社會乃至治理國家的技術。如《長阿含·善生經》載佛陀對長者子善生開示禮敬父母師長妻子等“六方”,及謀生求財、善親交友等法,《增一阿含,玉耶女經》載佛陀爲婆羅門少婦玉耶女說爲妻之道,《雜阿含》第91經載佛教誡少年郁阖迦在家人獲現法安樂的“四種具足”,《長阿含·遊行經》、《孛經》、《佛說出愛王經》等載佛說當政者如何理國治政,進行自我修養的法則,及國家政治的合理典型。佛說人道日用倫常、治家理國,其平易切實處,實有過于儒書。說此類法的釋尊,表現爲一個類似孔夫子的世間聖哲,一個笃實親切的生活導師的形象。

  二、天乘。大略以深信因果業報爲正見,修十善或加修四禅八定五神通等爲正行,以現前獲得更勝安樂,成就超群人格,死後生于欲、色、無色界天而享長壽安樂爲果證。如《十善業道經》中,佛爲海龍王詳說十善業所得善果報,教人日夜勤慎,斷除諸惡,力修諸善;《雜阿含》等經中,佛詳說四禅、四無色定、四無量心觀、通明禅、五神通禅等修習法要。說此類法的釋尊,表現爲一個大聖、大仙、大瑜伽師的形象。

  叁、聲聞乘。大略以四聖谛、叁法印爲正見,觀苦、無常、無我而發出離心爲因,修叁學、八正道、叁十七品菩提法爲正行,以斷滅煩惱,證得阿羅漢,永離叁界輪轉生死爲極果。四《阿含》中,說四谛叁法印叁十七品菩提法者,實占多數。這是釋尊對多數出家弟子所說的主要法門。說此類法的釋尊,是一個清淨解脫,具足六通叁明的大阿羅漢形象。

  四、緣覺乘。大略以十二因緣法、叁法印爲正見,其發心與所修之行,基本同聲聞乘,而觀諸法無我之智慧,較聲聞乘更爲深徹,以斷粗分無明而證得辟支佛爲極果,其解脫、智慧均勝聲聞一籌。《長阿含·大本緣經》、《雜阿含》第296經、《增一阿含經·放牛品》、《過去現在因果經》、《梵志女首意經》等,皆說十二因緣流轉還滅之法。說此類法的釋尊,表現爲一個緣覺聖人的形象。

  五、菩薩乘。亦稱佛乘、大乘。大略以人法二無我、智慧方便不二爲正見,以大悲心爲因,菩提心爲本,六度四攝等爲正行,以盡度一切衆生皆共成佛、同趨無住涅槃爲極果。《華嚴》、《般若》、《寶積》、《大集》、《法華》、《涅槃》等大乘教典,力說此道。這是釋尊爲一部分利根阿羅漢和一類在家衆所開示的法門。說此類法的釋尊,表現出一個天人師、無上正覺的佛陀形象。

  大乘諸經義理雖不無差別,但說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上求佛果等基本宗旨,實無二致,所示見地大略可分爲空,相,性叁宗。空宗以《般若經》爲主,以中道觀爲極旨,說有爲、無爲一切法空,生死與涅槃、世間與出世間、般若與方便等不二。相宗以《解深密經》等爲主,以萬法唯識、心亦無心爲極旨,重在從認識論、心理分析角度解析人法二無我理。性宗以《華嚴》、《法華》、《涅槃》等經爲主,直指衆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開示佛果境界。

  在五百上座長老首次結集佛經時,曾從佛聽聞大乘經的大阿羅漢多已先佛而入滅,聽聞大乘經的在家菩薩不預結集之事,五百長老只結集了大衆共聞的一部分佛經,而未結集大乘經,這是從各種佛典和記載中不難看出的實情。上座部人不輕易承認大乘爲佛說,是可以理解的審慎態度。但晚近學術界用考據和思想史的方法研究佛典,肯定大乘非佛說,作爲學者們的一家之言,自不無其學術價值,但若要作爲一種否定大乘信仰的論據,則不足爲據。實際上,學者們的考據和推論,充其量只能證明大乘經非上座部長老所結集,在佛滅後約500年間,未盛傳于世,甚或寫成文字的時間較晚于小乘經,不足以確證大乘非佛說。關于大乘爲佛說的理由,《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等論典中,曾舉出七條、八條理由論證大乘必佛說,其實只需其中的“非余境”、“有無有”兩條,便可建立大乘必爲佛說的確信——以大小乘皆認釋尊已成佛,小乘亦自認小乘道不足以成佛故,釋尊必有自證的成佛大道曾對具根者宣說;以大乘經深廣,超過世間學說及小乘經義,具足成佛之理,宣說佛陀果境故,可確信此法必爲已成佛的釋尊所說。大乘菩薩行,也是釋尊出世說法的身教所顯示,是小乘經中亦具有的佛本生事迹等所顯示。據大乘有關記述,大乘經多出文殊菩薩結集,此菩薩住世數百年,結集地點未必在印度,經典寫成後先隱後顯,時至而出。用世俗眼光測度超世間的佛陀境界,以常識範圍超常識的佛法,依甚具局限性的考據等方法武斷大乘經非佛說,是爲謗佛謗法。

  密教九乘

  密乘,亦稱真言乘、金剛乘、果乘。其見地發心,略同大乘性宗,所修之行,以密契于佛陀果境的瑜伽、禅定爲中心,以即身或即速成就佛果爲其證果說的特色。此乘法多出單傳密授,大抵多非化身釋迦牟尼佛對當時人間的出家衆所說,多稱由金剛薩埵(普賢菩薩密號,一說爲大日如來或普賢王如來所化)傳出,源出于報身(或稱法身)佛毗盧遮那或原始法身佛普賢王如來(阿達爾瑪佛)。此乘法內容頗雜,依其見、行、果及傳承淵源,可按甯瑪派九乘說,分爲內叁乘、密叁乘凡六乘法。

  內叁乘者,當于迦當派、格魯派等所說四部續中的下叁部:

  一事部,依事相因果宛然的見地,重承事供養本尊等事相,以《蘇悉地經》等爲主經。

  二行部,依事依理顯、佛我相入的見地,觀自他本尊而修有相、無相二種瑜伽,以《大日經》爲主經。

  叁瑜伽部,依理事不二、即身即佛的見地,自觀爲本尊而誦本尊真言,以《金剛頂經》爲主經。

  行、瑜伽二部,相當于唐密所說胎藏界、金剛界兩部大法。

  密叁乘者,一摩诃(大)瑜伽,即父部法,依即身即佛,煩惱即菩提的見地,于自觀成本尊心中觀誦本尊咒字,入隨察、漸收叁摩地以體證心性光明,以《集密》爲代表。

  二阿耨(隨)瑜伽,即母部法,以空樂不二、五欲即菩提的見地,于自觀成本尊身上觀修氣脈明點而證心性光明,以《勝樂金剛》(漢譯缺)爲代表。

  父、母二部,即四部密法中的無上瑜伽部。

  叁阿底(極)瑜伽,又稱大圓滿,爲甯瑪派獨有之法,噶舉等派的光明大手印亦屬同類,以自性明體本來具足叁身五智、顯現輪回涅槃一切法爲見地,修光明定爲正行。大圓滿又分心、界(隴)、教授(口訣)叁部,以教授部的“甯提”(心髓)法爲最上。

  由于密乘法流傳較晚,其事相外表去原始佛教及小乘較遠,近于印度教,晚期密乘法與晚期印度教呾特羅密宗面目尤爲相近,故晚近學術界多說密乘乃佛法在印度教影響、挾迫下的變種。重密法的藏傳佛教,還被稱爲“喇嘛教”,頗含有非佛教正宗的意味。實際上,密乘法多出成就者之傳,多爲本尊于定中親授,雖未必出自當日釋尊之口,也不能以世俗眼光輕易否定其淵源之真正。密法祈、贊頌、供養等事相,不過是大乘經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修持法的儀軌化。至于持誦真言,早就見于《阿含經》與律部,大乘經中真言更多。密法主要是瑜伽禅定之法,其所修叁密相應之誦咒,實爲大乘經中念佛禅的一種更爲成熟化的修法。秘密禅之觀想本尊、光明、種字等,就其方法、原理而言,可溯源于小乘禅觀。能海上師曾指出密法與小乘禅的淵源關系,可謂別具慧眼。至于光明大手印、大圓滿徹卻等頓見心性之最上密法,與禅宗更爲相近。西藏土觀大師在其所著《宗教流派鏡史》中便說:

  心要派,漢人呼爲宗門,就其實義與迦舉派相同,即大手印表示之傳承。

  各種密法,無不以于定心中以正見修觀尤觀心而證自性明體爲見道成佛的唯一密要,其修觀的見地,觀心的方法,與大乘基本無別。宗喀巴大師《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二二雲:

  故學金剛乘者,生無我見,當如顯教而修。

  英國學者渥德爾《印度佛教史》說:

  如果我們接受中觀派作爲佛法,我們也可以接受阿底瑜伽。它的基本立場是古老的佛教無我理論。

  以叁法印、一實相印衡量,密乘無疑爲佛陀正法。

  六乘次第

  六乘法中,人、天二乘,合稱“人天乘”,聲聞、緣覺二乘合稱“二乘”、“小乘”,密乘實際上屬大乘法中的一門,故略而言之,佛法分人天乘、小乘、大乘叁乘,藏傳迦當派稱之爲“叁士道”。

  六乘或叁乘法,就見地義理而言…

《六乘次第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