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禅定進程中,既可能發生提高智商情商、優化心理結構的良好心理效應,也可能發生心理失衡、煩惱增盛、精神錯亂等有害的副作用,導致心理、精神上的種種禅病。《文殊問菩提經》雲:“禅定有叁十六垢。”垢,指障礙、弊病,包括有害的副作用。禅定的負面效應,大多是因不善如法調攝自心、不理解禅定中的身心變化並對正確處理方法無知而造成的。對禅定中心理的種種不良變化、變化的機理和處理法則,佛學有詳悉的論述,列舉了多種治療精神性禅病的方法。
佛典中所說禅定中可能導致的病態心理,主要有以下幾種:
1、煩惱妄念增盛。禅定尤其是以佛法智慧爲導的出世間止觀,具有伏斷煩惱的作用,伏斷煩惱,也是佛教教人修習禅定的主要目的所在。但在修習過程中,特別是初修者中,煩惱、妄念、邪見反而比不修禅定時增盛,乃至不堪製伏的情況,也非罕見,甚至有因此造作惡業、違法亂紀者。這種情況,在禅籍中不乏說明解釋。《小止觀》卷下將這種現象稱爲“煩惱發相”,有性欲亢進、脾氣變大、嗔怒異常、吝啬小氣、嫉妒心強、堅執邪見、個人野心膨脹等表現,與所修的禅觀往往相關。此乃阿賴耶識中所藏宿世的煩惱種子在止念澄心的過程中,浮現于意識層面,或被修行逼現于意識層面,不自覺地、往往是無緣由地滋生種種煩惱,或稍起聯想即生煩惱,或妄念、雜念泉湧,難以遏止,嚴重幹擾修定,甚至導致心理失衡,精神失常,釀成殺害、淫亂、詐騙、偷盜等惡業,稱“惡業發相”。《大乘要道密集·道果延晖集》從氣脈的角度解釋密乘禅定修習中煩惱妄念增盛的現象,認爲由于觀想心間咒字等,身中之氣集中于心髒部位,令人“無由自生種種煩惱”,修習至此,稱“自生煩惱定”。繼而,因氣進入並充滿左右二脈,精血增盛,提供了滋生妄念煩惱的生理基礎,從而不假于境,也會自然生起種種妄念,稱“自生妄念定”。這可謂修習禅定進程中最艱險的一段路程,正確處理,過此階段,則煩惱妄念自會被降伏。從現代心理學看,佛教禅修者大多出家禁欲,在尚未證得堪以轉化性能量的初禅以上正定時,只能以持戒壓抑凡人與生俱來的性欲等人欲,再加上隨修定聚氣而來的生命能量(精氣血)的增長,人欲自然會比不修定時或比不修定者更大,甚而會導致性心理變態及整體的心理失衡,心理承受力太弱者則可能導致精神病。在弗洛伊德看來,壓抑本能的性欲,害處極大,是許多精神病和犯罪的根源,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佛教禅定處理此類問題,主要用修不淨觀、慈悲觀等相應的禅觀和般若空觀予以對治,再加上守護根門、初夜後夜精勤坐禅經行、修氣脈明點等方法,若修習者具備正見、善知識、有閑等條件,自不難度過這一難關。若修習者不具足獲得正定所需的諸條件,則往往難過此關,可能長期被增盛的煩惱妄念所惱而不得安甯,甚至導致精神病。大概出于這種考慮,佛陀不教在家弟子持不淫戒禁欲而僅戒邪淫,也很少教在家弟子修不淨觀及四禅八定,《優婆塞戒經·禅波羅品》教導居家大乘佛教徒修習的,主要是在生活中隨時觀察、把握自心的禅定。
2、厭世及難以入世。觀察世間苦空無常,人身不淨,以期超出世間,是佛教禅定尤其是小乘禅的突出特質。就其超出生死輪回的宗教趨求而言,佛教禅可謂效果昭著。但修習佛教禅尤其小乘禅,若把握不當,也可能使人消極厭世,一味遁入自己的精神世界,與世俗社會和其他人格格不入,對現實看不慣,失去社會責任心,難以與社會合拍,難以與普通人和諧相處,喪失在社會中生存的能力,導致家庭關系、人際關系緊張,可能因此使自己心理失衡,性格乖僻,甚而以自殺了結。《雜阿含經》卷十叁富樓那禀告佛:有佛弟子因厭患身體,“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以繩自系,或投深坑。”同經卷二九載:佛住金剛聚落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諸比丘修不淨觀後,極厭患身體,以各種方法自殺,或請求別人殺死自己,有一外道鹿林梵志子受魔所惑,持刀殺死自願一死而得解脫的比丘六十人。佛從定出,知道此事,乃教衆比丘修沒有厭世自殺副作用的數息觀和十六特勝觀。又如南傳佛教禅法中的食厭想,修習不當可能傷胃厭食,損傷身體。當代美國人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于1967年赴泰國巴蓬寺隨阿姜查(Ajahn Chah)學習南傳佛教傳統的內觀禅五年,對自己的定境和內觀能力感到某種程度的滿意,自己覺得能止息煩惱,但當他離開共修環境而回到美國後,卻發現自己對人際關系懷有莫大的恐懼心理,用學得的定慧雙修方法也未能得到改善。這種情況,在今日的不少佛教徒中大概都有不同程度的同感。佛教對此並不乏對治之道,如修十六特勝觀、佛身觀等,觀想悅意境物,就有對治修不淨觀引起之弊端的特效。修四無量心觀和大乘的菩提心、禅宗之禅、密乘的本尊法等,爲對治厭世病的良藥。大乘世間、出世間不二,“佛法在世間”的思想,及在社會生活中力修六度四攝的積極精神,尤其是當今佛教界弘揚的以發達人生爲本的人間佛教,提供了針治禅修者難以入世的良方。
3、情緒過激與心理變態。以淨化世俗的煩惱妄心爲主旨的佛教禅定,在修習過程中會引起情緒、心境的種種變化,若把握不當,或有強因障礙,可能導致某種情緒過激乃至心理變態。如修習不淨觀,由厭惡異性,可能導致同性戀癖、戀物癖等性心理變態,佛教律藏中便載有多起僧尼性心理變態的事例;觀想死(死想)、觀無常可能導致對死亡的極度畏懼,憂慮不安;修習慈悲觀可能導致變態的慈悲,修習喜無量心、舍無量心可能導致過度激動歡喜和不理智的施舍心;修習無我觀可能陷入自我喪失的迷霧而惶惶不安;耽著于禅定的喜樂可能因喜樂失控而導致精神病。《楞嚴經》卷九說,修叁摩地破了色陰而未破受陰者,心理可能發生十種不良的變態,或悲心過度,“見人則悲,常泣無限”,見到蚊蟲亦憐憫流淚;或狂妄自大,我慢增盛,自以爲得定、開悟、證果成佛,見人自誇,成自大狂;或憂愁悲觀,極端厭世,只求早日解脫,欲遁迹深山或自殺了事;或喜不自禁,見人便笑,自歌自舞;或貪心膨脹,性欲亢奮,愛極發狂;或卒起精進,勇猛異常,自以爲可一念成佛,而旋即退悔;或沈空守寂,唯樂寂靜,不求上進;或發邪見邪解,否認因果,宣揚殺盜淫騙無罪,教唆破戒,恣意飲酒食肉,縱欲無度。如此種種,在今日的修行者中並不難發現,嚴重者成爲瘋癫,只有進精神病院,因此自殺者、犯罪者也非無其人。《小止觀》卷下說,即便是禅定中的善根發相,也都有邪正之分,忽然無端歡喜躁動、憂愁悲傷、快樂興奮等,皆邪,若不能正確對待,也可能導致心理變態。佛書中講述了對治此類弊病的方法,要點在及時識破,以相應的方法自我調節,尤其是以人法二空的正見觀照,使心情歸于平靜。
4、“魔事”與境界光影的錯認。提起禅定修行,一般人大概都會聯想到“走火入魔”一事。這是修行人最害怕的、但也是修定者中習見不鮮的事。入魔之說,出于佛教所謂“魔事”,爲修定的大障礙。經論中所講魔事的表現,主要是在修定時所見的種種境界:或看見佛菩薩現身說法,令人歡喜難禁,自以爲證果,從而增長我慢,墮于邪見,乃至精神失常,嚴重者導致死亡;或看見可怕的魔鬼妖怪而被驚嚇致病;或看見可愛的男女而起貪著,乃至陷于相思病、精神病;或聽見某種聲音告以來事或他人隱私,教以某種修行方法,依之修習,往往出問題。這些現象,經論中一般認爲是天魔鬼神的幹擾、附體,而被外魔所娆所附,關鍵還在內魔,在于自己缺乏正見,貪著境界,或貪便宜,心懷快速得通成佛的非分希翼,及對名利財色的貪愛,因禅定打開了外魔侵入的渠道(密教謂打開了天魔脈),與所入定心同一層次的外魔得以乘內魔之隙幹擾和附體。佛學所舉外魔擾害的表現,還有令人喜怒無常、多睡多病、得神通、發解悟、得少分禅定、執邪見、自然辟谷等,其結果終歸是使人貪著名利財色,背離佛法正道。
其實,在修習禅定中看見可愛及可怕的境界、聽見種種聲音,未必都是外魔的作用,多分可能是自己心識的幻現。意識本來有獨自製造境相、聲音等的作用,如夢境,即完全是夢中獨頭意識的作品。在修定進程中,由于有意停息意識的活動,當心稍趨寂靜、放松對所緣境的注意時,儲藏于阿賴耶識或腦中的各種信息,便得到了脫離意識監督而自動組合的機會,在半醒半睡似的心中現出種種形相、聲音、境界,其原理與做夢十分相似。如果在斯際由所念生起聯想,或在意識深處有想看見某種境界、聽見某種聲音的主觀意欲,便會起自我誘導和自我暗示的作用,使人見所欲見,聞所欲聞,有如催眠術者的誘導和暗示,會使被催眠者有所見聞,甚至連人格都會發生變化。形象思維能力強的婦女、體弱多病者、沒有知識者,一修禅定往往容易出現意識製造的虛幻境界。若對意識的這種作用缺乏理解,執所見聞者爲實,便會貪著或受驚,可能入魔,或演出笑劇,或導致心理變態、精神失常。
修定進程中,還可能出現相似神通和禅宗稱爲“光影”的相似悟境,相似,謂似是而非,若誤認爲真,容易入魔,對修行者來說是頗爲危險的事。據《禅波羅蜜次第法門》等說,在進入初級的欲界定、初禅未到地定時,尤其是刻意追求神通時,可能有相似的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神通出現,使修定者自覺能預知來事、言人前世、透視人體、發功治病,或自覺上天入地、遊佛淨土等,至多偶爾靈驗,多數虛假不實,是意識製造的幻相,並非真正的神通。若執以爲實,不僅障礙修定,還可能鬧出笑話,贻誤大事,被譏爲騙子、神經病。真正的神通,須在第四禅極寂靜心的基礎上開發,即便是真的發通,也未必自在如意,事事皆靈,若有貪著,極易障道,故佛教戒律嚴禁僧尼顯現神通。修定和參禅過程中,未入正定而誤認爲已入,未實開悟而誤認爲開悟,認如紅日升空、月光明徹、大地平沈、地陷牆倒、金光閃爍等“光影”爲開悟,會陷于邪見的深坑,所謂“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無異認賊爲子,會贻誤了生死的大事,自誤誤人,若自以爲是而大言“我入正定”、“我已開悟”,便犯了大妄語罪,佛教說爲必墮地獄。
修定中出現的種種魔事和相似境界,對具正見者而言,並不可怕。只要對其有如實的了解和理解,以佛法萬法唯心、心識本空的般若正見冷眼觀察,不怕、不執、不求、不拒,觀其如夢如幻,魔佛一如,只是心識的幻現,皆空無自性,則一切魔事魔境,皆不足爲礙,而且會轉化爲菩提資糧,增進道力。佛陀于降魔後成佛,便說明必須以智慧降伏內外諸魔,方能成就大覺。
注釋:
[1]《菩提道次第略論》卷六。
[2] 吳邦惠主著《人體科學導論》頁348-349,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
[3]《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四。
[4] 葉均譯《清淨道論》頁129,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
[5] 美國《時代周刊》1995年10月文,轉引自《心理潛能》頁269。
[6] 王極盛《氣功對心理健康的定量研究》(見〈中國氣功心理學〉頁89)。
《禅定的身心效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