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人生觀▪P3

  ..續本文上一頁苦,只是佛法世俗谛之一面,若從另一面真實谛觀,苦生滅無常、無自實體故,當體是空。《摩诃般若經》卷一謂“知苦不生,是名苦谛”。知無苦可滅,才是苦谛的究竟實義。

  真正學佛人,縱然身受衆苦,乃至爲濟度衆生而主動受苦,因證得苦性本空故,亦甘之如饴,不改其常樂。縱死期到來,因自見去處故,亦視死如歸,毫無畏懼。這較世間英雄豪傑之壯烈而死,更爲灑脫自在。

  珍視人生,創造應有的人生價值

  佛法關于人生價值評判的另一面,而且是更重要的一面,是充分肯定人生的優勝,重視人應有的價值和尊嚴,教導人充分發揮自己特性,開發自性潛能,創造最高的人生價值。

  從佛法觀來,現時地球人雖然壽命短促,苦樂間半,但較之壽命甚長、多樂少苦乃至純樂無苦的天道衆生和其它星球上的人來說,具有極爲珍貴的優勝之處。《長阿含》卷二十載佛言,閻浮提(地球)人有叁事勝余叁洲(外星)、鬼道及欲界天:

  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勤修梵行;叁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

  《大毗婆沙論》謂“人”有叁意:“一止息,二忍,叁末奴沙(于工巧業處得善巧)。”又有八義名爲人:聰明、業果勝、意細微、能正覺、智慧增上、能別虛實、聖智正器、聰明業所生。太虛大師說:

  人之特性,具有造作、思想、覺悟之自由活動的能力。

  總括諸說,佛法所肯定的人道優勝,大略有叁個重要方面:

  1、聰明善思,富創造性。

  與動物相比,人的感知器官最爲全面發達,尤其意識最爲發達,有很強的理性思維能力和悟性,此即《大毗婆沙論》所謂聰明、意細微。《俱舍論疏》謂“多思慮故名之爲人”。思維能力發達,心靈手巧,使人具有很強的創造能力,能不斷增長知識,提高智能,創造出自己特有的科學文化。在物質方面,人窮研器用,精思入神,發明種種機械,掌握種種技術,用自己創造的物質成果嚴飾自身,便利生活,不斷提高在物質世界中的自由程度,莊嚴世界,令星球改觀,山河增色。時至今日,人類已乘飛船遨遊太空,令神話變爲現實,充分表現出《毗婆沙論》所謂“于工巧業處得善巧義”的特性。在精神方面,人利用文化符號,創造出哲學、文學、藝術等輝煌成果,如百花競放,景象日新。從某種意義而言,人類世界是人以其聰明才智創造的文化成果。人的這種創造能力,不但動物難以相俦,即諸天鬼神,恐怕也要驚奇稱歎。

  1、 自宰自製,自由塑造。

  《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謂人有“止息”義,並雲:

  能寂靜意故名人,以五趣中能寂靜意無如人者。

  止息、寂靜意,謂具很強的自我調控心意、宰製行爲的能力,能止息意馬心猿的馳骛而令心意寂靜,不僅能按道德規範約束行爲,而且能控製本能欲望,摒絕聲色犬馬的誘引,修清淨離欲的“梵行”,乃至以瑜伽禅定自淨其心,自究其心,進行生命的自我變革,超出生死。止息、寂靜意或加忍,意味著人有很強的意志力,能爲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克服內外障難,忍受困苦淩辱,表現出勇猛精進、堅韌不屈、百折不回的毅力、忍力。

  人的這種特性,使人具有高度的意志自由和自主性,具有很強的自塑能力,能按自己的意願塑造自己的人格形象,乃至超凡入聖,成就佛果。人的自塑能力,近今西方人類學也給予很高評價。M•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認爲,“人是—個能夠向世界無限開放的X。”這不僅在于人有理性與工巧技術,更在于人有超越自身的意向性和趨向。人,是兩個生命之流中的中介、過渡,一個永恒超越自身生命的向前流動。生物人類學家阿爾諾德•格倫等認爲,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在于人的“未特定化”——人實際上是一種未完成、未確定的生物,或者說不同于動物之出生即完成確定,人是在出胎後才逐漸完成、確定的。正因爲人具未完成性,故能不斷尋找存在方式,解決自己的存在難題,解釋、確定、完備、發展自己。這與佛法所說人的特性可謂不謀而合。

  人具有自由塑造之能故,使人可以自由選擇人生道路,創造生命價值,不僅可自由塑造自己的人格形象,自造前程,而且可衆人合力,共造共同使用的“依報”——國土世界。佛法高唱“萬法唯心造”,說衆生所受用的根身世界,終歸爲自心所造,由心起念,由念起業,業力感召,能變造根身器界。變造的可能性,依天臺宗一心十法界義,起碼有十大層次:天、人、阿修羅、鬼、畜、地獄六凡法界,加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每一重法界各具五蘊(正報)、衆生、國土叁種世間,十法界互具,凡叁千世間,此叁千在我人當下一念中圓具,《摩诃止觀》卷一雲: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叁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叁千種世間。此叁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叁千。

  一念叁千,意味人之一心,理具或體具宇宙一切,具有變造一切形式存在的可能性、自由性和本錢。變造之機,唯在心念。若心隨染緣,迷心逐物,造十惡五逆之業,便造就地獄、餓鬼、畜生法界;若心隨淨緣,修心修善,修定修慧,可造就賢人聖哲,由人而天,乃至由人而羅漢、緣覺、菩薩、佛。或沈或升,或墮世間或出世間,唯在如何運用自己心財進行變造,不由天命,不由神意,不由他人,唯由自己,唯由自心,所謂自作自受,不由于他。這是人最極寶貴的特性。

  人皆具此特性故,雖同爲人類,因用心不同,所造千差萬別,使人間呈現出一派十界鹹備、善惡懸殊、人格形象各異的紛纭景象:有人凶殘狠毒,害人禍衆,過于毒蟲猛獸;有人荒淫無恥,傷風敗俗,被目爲衣冠禽獸;有人蠅營狗苟,喪失人格,寄生偷生;有人營私舞弊,貪贓枉法,成爲公害;有人則傾心盡力,鞠躬盡瘁,無私奉獻,爲國爲民,乃至粉身碎骨,犧牲自己,爲人類謀幸福,爲社會求進步,表現出菩薩風範;有人則精勤求道,勤修苦煉,或開發異能而被目爲神仙,或清淨六根而成羅漢;有人更圓滿覺悟,成爲大覺佛陀,爲人天師表,萬世楷模。這可謂人道的突出特色。

  人因生命力、創造力強大故,向上與向下的造詣,都可至于極限。若論向下,則人要墮落起來,喪盡天良,滅絕人性,共用心之險惡,殺害之殘酷,遠過凶禽猛獸。人要是貪淫起來,縱欲無度,種種性變態,真是豬狗不如。人要是私欲膨脹,欲壑無底,如帝王野心家,恨不得將整個世界霸爲已有,國土跨洲,財寶山積,後妃千萬,奴仆無數,猶想誇張;豪富巨賈,資財億萬而敲剝益酷。若論向上,則人能慈及萬類,惠及百世,智燭千古。仁人志士殺身成仁,菩薩行者濟人救世,其心地光明,可上格日月,人格高尚,可令天地驚、鬼神泣。不論向上或向下,同是一心之用,不出一念之差。人之初生,恰似一塊泥團,有人用它自塑成英雄豪傑、莊嚴佛像,有人卻用它自塑成權奸巨蠹、暴徒惡棍。

  更要者,在由佛法觀來,不僅個人起心造業,可自塑此生的人格形象,而且決定他生後世乃至多生多世的流轉升沈,若放逸散漫,行惡造罪,將墮入叁惡道,長劫難出,後悔莫及。短短幾十年,卻造成決定未來升沈的業行。每人的業行,還會輻射于社會和自然界,影響及于子孫後代。人生者,確實重要至極,豈可輕忽而過。

  2、 善能自覺,最爲佛種。

  大乘佛法高唱衆生皆有佛性,凡有心者皆定當得無上菩提。此所謂有佛性,謂具有成佛的可能性和本性,有如礦中藏金。又謂衆生心識體性本寂、本淨、本覺,本來不生不滅,本來是佛,只不過迷昧不覺而已。當然,現實成佛,須資仗因緣。成佛之因,即自覺發菩提心,立誓上成佛道、下度衆生,以圓滿正覺爲最高理想。

  發菩提心,本身須有出離生死的迫切需要,須對衆生生死流轉之苦具深切感受與同情,此唯苦樂間半、八苦交攻而又最具覺性、意志、同情心的人類,才最易發起。佛典屢言,鬼、獄二道衆生被衆苦逼迫,無暇發菩提心,畜道衆生愚癡故不可能發菩提心,天道衆生貪著樂受、無苦惱逼迫故,不易發菩提心,唯人最易發心求道,故佛言:“人間于天則是善處。”1。

  成佛之緣,除衆生苦等外緣外,最重要者,是有佛出興于世,高擎智燈,爲人師表。而佛之出興,皆在人間。《增一阿含•等見品》佛言:

  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佛陀自稱:“我身生于人間,長于人間,于人間成佛。”天帝供食,問佛陀用天食抑人間食,佛言:“用人間之食。”並說“我亦在人數。”表示對人間的珍視和肯定。佛法以人間爲修道成佛的最佳道場,“四十華嚴”卷十二雲:

  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諸善果故。

  謂叁乘賢聖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證。”何以故

  人間多苦多障難,而人身能思能覺,最具造諸善功德的條件;人間多貧窮困苦、多愚癡邪見故,正好修財法二施,積集福德,廣結人緣;人間多障礙魔難、怨嗔憎嫉故,正好修持忍度,鍛煉毅力、忍力;人生苦短,時光催人故,正好修持精進度,精勤不懈;人間多學說義理故,正好修持般若度,獲得妙觀察智;人間多所缺憾而人類又具向上趨求故,正好以人間文明的建設爲菩提道,萬善齊修,淨化社會,利樂衆生,莊嚴國土,弘宣正法。就此而言,人乃上好福田、上好智田,最宜播菩提種,育般若苗,結大覺果,不僅優于諸天,甚至比諸佛淨土還要優勝。《無量壽經》即載佛言:

  汝等于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爲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

  佛陀以洞徹衆生自性最深潛能的慧眼,見人人皆具佛性,本來是佛,與佛平等不異,對人的尊嚴和應有價值,給予最高的肯定,給人展示了圓滿自我實現的終極人生圖景,予人以巨大鼓舞激勵。

  佛法認爲:個人作爲獨立經驗單元,有其不可抹殺的權利與價值,有權自我解脫,許人…

《佛教人生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