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先度自身,“別別解脫”,獨自出離生死。佛法更認爲,衆生互相緣起而存在,互相之間皆有深恩,應視同父母眷屬。徹底的出離生死,應該是普度衆生同趨覺路,大乘甚至斥不願度衆生的自了漢爲“焦芽敗種”。
因爲人具諸優勝,最爲佛種,人生乃升沈凡聖之關鍵,故佛法對人生極爲珍視。佛經中常感歎“人身難得,諸根難具,佛法難聞,明師難遇”,教人珍惜人生,珍重佛法,以正法爲導而善度人生,善用人生,創造應有的人生價值。依佛*輪回業報說,具有持五戒不犯的福德,才能直接生于人間。至于值遇佛法,須宿世與佛有緣。而人中能嚴持五戒者不多,故多數人百年之後,再生人間甚難,佛經中常喻爲盲龜于大海中值遇一有孔可以附載的浮木。佛陀曾用指甲從地上挑起一點土,問弟子佛指甲上土多,抑大地土多,弟子當然答:大地之土比于世尊指甲上土,其數之多,不可稱量。佛言:人命終後,生于叁惡道中者,多如大地土,生于人中者,少如佛指甲上土,天中命終者亦如是。一墮入惡道,再複人身,曆時甚久,而且即使再生人中,前世記憶盡失,一切皆須從頭學起,值遇佛法而有因緣起信發心,更爲難得。
據佛典之說,在長劫輪回中,佛法住世時間甚短,猶如電光一閃,如難得一開、開後即萎的優昙花。釋迦佛出世,正法時期,我等既已錯過,幸法、僧二寶尚在,有緣遭逢,良機萬劫難得,豈可白白錯過,應依佛教誡,精進修持。《法句經》偈雲: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從來高僧大德,爲自度度人,精進不已,惜時如金,晝夜勤修,一分一秒都不肯白耗虛度,心心念念都求與般若相應,表現出極度珍惜人生的精神。這與那些在麻將桌上、撲克牌中、鳥籠子前消磨時光的庸人,那些夙思夜夢營私利、費盡心機謀算他人的惡人,其人生態度,人生價值,形成鮮明對照。若論珍惜人生,積極向上,可謂至佛法而達極限,謗佛法人生觀爲消極,顯然是顛倒黑白。
佛法雖教人觀世間苦,發出離心,菩提心,以了生死爲終極理想,但並不主張逃世避世,爲他生後世的解脫(《雜阿含經》稱“非時樂”)而犧牲現世的利益,忽視人間的建設。佛法的根本精神,是以解決人生根本問題爲本,將發達現實人生與超生死出世間的大事結合爲一體,教人樹立正確人生觀,依正見生活,以淨心從事世間事業,即人間建設而雙修福慧,令社會淨化,國土莊嚴,世界和平。佛法諸乘修持道,都依此精神而製定
大體而言,佛法菩提道,可分五乘漸道與一乘頓道兩途。五乘漸道者,以人天乘法爲基址,教人先正信因果,具叁歸,持五戒,行十善,敦倫盡分,盡職盡責,習技藝,如法求財、理財,交善友,慎出納,具《長阿含經 善生經》所言方便、守護、善知識、正命四種具足,在家庭和社會中做一個好人,過好物質、倫理和精神生活,得“現法安樂”。太虛大師《佛陀學綱》說得好:
學佛的第一步,在首先完成人格,好生地做一個人……完善物質的生活,增高知識的生活,完善道德的生活,再以此完成優美家庭、良善社會、和樂國家、安甯世界。
乃至成就人中聖人,在此基礎上,發出離心、菩提心,修叁學六度。這並非應機應時的方便之說,而是從《阿含經》到大乘經中所表述的如來說法之本懷。阿底峽大師曾將這種漸道總結爲從下士道入中士道、中士道入上士道的“叁士道”。
一乘頓道者,即以五乘佛法、世出世間爲—,以人間社會爲道場,以出世間的無我心、大慈悲心、大智慧心、大雄猛心,在服務社會、利益民衆的世間事業中去修菩薩六度萬行,在濟世度人的活動中完善人格、圓滿福智,並利樂有情,莊嚴國土,帶動衆生一起同趨涅槃之域。
無論漸道頓道,莫非以發達人生、圓滿人生爲本質。人若能以佛法正見爲導而過正覺生活,力行衆善,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則必然能使人格日漸完美,智慧日漸增長,家庭社會關系日漸和諧,對社會的有益貢獻日漸增加,生活日感幸福,獲得“現法安樂”及“聖財所生樂”——所謂聖財者,有七種:一信(對佛法的確信)、二戒、叁慚、四愧、五聞(聽聞正法)、六舍(舍惡、舍財等布施)、七慧。這七聖財所生樂,不同于世俗的非聖財所生樂無常難保,而具能“起妙行”、“樂廣大遍滿所依”、“一切時有”、“受同時轉更充盛增長廣大”、“無能侵奪”、“可從今世持往後世”、“無怖畏”、“無怨對”、“無災橫”、“無燒惱”、“能斷後世大苦”等殊勝,可謂真正的利樂,得此利樂,則人生不謂之苦。若更精進修持,明心見性,證入聖果位,則得真常樂,真正根除生死怖畏。或深心信願念佛求生淨土,臨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生永出生死,將來回入此界度化衆生,則其人生價值,更可稱歎。如此人生,才可謂真正的人生,應有的人生,如此度過一生,才可謂不枉此生,不愧此生!
(原載《法音》1990年3-4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增一阿含•等見品》
《佛教人生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