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先度自身,“别别解脱”,独自出离生死。佛法更认为,众生互相缘起而存在,互相之间皆有深恩,应视同父母眷属。彻底的出离生死,应该是普度众生同趋觉路,大乘甚至斥不愿度众生的自了汉为“焦芽败种”。
因为人具诸优胜,最为佛种,人生乃升沉凡圣之关键,故佛法对人生极为珍视。佛经中常感叹“人身难得,诸根难具,佛法难闻,明师难遇”,教人珍惜人生,珍重佛法,以正法为导而善度人生,善用人生,创造应有的人生价值。依佛*轮回业报说,具有持五戒不犯的福德,才能直接生于人间。至于值遇佛法,须宿世与佛有缘。而人中能严持五戒者不多,故多数人百年之后,再生人间甚难,佛经中常喻为盲龟于大海中值遇一有孔可以附载的浮木。佛陀曾用指甲从地上挑起一点土,问弟子佛指甲上土多,抑大地土多,弟子当然答:大地之土比于世尊指甲上土,其数之多,不可称量。佛言:人命终后,生于三恶道中者,多如大地土,生于人中者,少如佛指甲上土,天中命终者亦如是。一堕入恶道,再复人身,历时甚久,而且即使再生人中,前世记忆尽失,一切皆须从头学起,值遇佛法而有因缘起信发心,更为难得。
据佛典之说,在长劫轮回中,佛法住世时间甚短,犹如电光一闪,如难得一开、开后即萎的优昙花。释迦佛出世,正法时期,我等既已错过,幸法、僧二宝尚在,有缘遭逢,良机万劫难得,岂可白白错过,应依佛教诫,精进修持。《法句经》偈云: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从来高僧大德,为自度度人,精进不已,惜时如金,昼夜勤修,一分一秒都不肯白耗虚度,心心念念都求与般若相应,表现出极度珍惜人生的精神。这与那些在麻将桌上、扑克牌中、鸟笼子前消磨时光的庸人,那些夙思夜梦营私利、费尽心机谋算他人的恶人,其人生态度,人生价值,形成鲜明对照。若论珍惜人生,积极向上,可谓至佛法而达极限,谤佛法人生观为消极,显然是颠倒黑白。
佛法虽教人观世间苦,发出离心,菩提心,以了生死为终极理想,但并不主张逃世避世,为他生后世的解脱(《杂阿含经》称“非时乐”)而牺牲现世的利益,忽视人间的建设。佛法的根本精神,是以解决人生根本问题为本,将发达现实人生与超生死出世间的大事结合为一体,教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依正见生活,以净心从事世间事业,即人间建设而双修福慧,令社会净化,国土庄严,世界和平。佛法诸乘修持道,都依此精神而制定
大体而言,佛法菩提道,可分五乘渐道与一乘顿道两途。五乘渐道者,以人天乘法为基址,教人先正信因果,具三归,持五戒,行十善,敦伦尽分,尽职尽责,习技艺,如法求财、理财,交善友,慎出纳,具《长阿含经 善生经》所言方便、守护、善知识、正命四种具足,在家庭和社会中做一个好人,过好物质、伦理和精神生活,得“现法安乐”。太虚大师《佛陀学纲》说得好:
学佛的第一步,在首先完成人格,好生地做一个人……完善物质的生活,增高知识的生活,完善道德的生活,再以此完成优美家庭、良善社会、和乐国家、安宁世界。
乃至成就人中圣人,在此基础上,发出离心、菩提心,修三学六度。这并非应机应时的方便之说,而是从《阿含经》到大乘经中所表述的如来说法之本怀。阿底峡大师曾将这种渐道总结为从下士道入中士道、中士道入上士道的“三士道”。
一乘顿道者,即以五乘佛法、世出世间为—,以人间社会为道场,以出世间的无我心、大慈悲心、大智慧心、大雄猛心,在服务社会、利益民众的世间事业中去修菩萨六度万行,在济世度人的活动中完善人格、圆满福智,并利乐有情,庄严国土,带动众生一起同趋涅槃之域。
无论渐道顿道,莫非以发达人生、圆满人生为本质。人若能以佛法正见为导而过正觉生活,力行众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则必然能使人格日渐完美,智慧日渐增长,家庭社会关系日渐和谐,对社会的有益贡献日渐增加,生活日感幸福,获得“现法安乐”及“圣财所生乐”——所谓圣财者,有七种:一信(对佛法的确信)、二戒、三惭、四愧、五闻(听闻正法)、六舍(舍恶、舍财等布施)、七慧。这七圣财所生乐,不同于世俗的非圣财所生乐无常难保,而具能“起妙行”、“乐广大遍满所依”、“一切时有”、“受同时转更充盛增长广大”、“无能侵夺”、“可从今世持往后世”、“无怖畏”、“无怨对”、“无灾横”、“无烧恼”、“能断后世大苦”等殊胜,可谓真正的利乐,得此利乐,则人生不谓之苦。若更精进修持,明心见性,证入圣果位,则得真常乐,真正根除生死怖畏。或深心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生永出生死,将来回入此界度化众生,则其人生价值,更可称叹。如此人生,才可谓真正的人生,应有的人生,如此度过一生,才可谓不枉此生,不愧此生!
(原载《法音》1990年3-4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增一阿含•等见品》
《佛教人生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