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業無不成。收入應分爲四分:
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余一分藏密,以擬于貧乏。
或曰分作六分,一分飲食,一分營生,一份儲蓄,一分借貸,一分准備婚事,一分造作屋宅。《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四則說:
一分財寶,以充隨日,供給所需;一分財寶,惠施孤獨,以修當福;一分財寶,拯濟宗親、往來賓旅。
大乘《優婆塞戒經》謂受優婆塞戒,“先學世事,既學通達,如法求財”,所得財物四分爲用,同《善生經》說,此經還說有十二或十五種惡律儀,是正信歸戒的佛弟子所不應作的:畜養雞羊豬、釣魚、網魚、殺牛、獄卒、養獵狗、作張弪(捕獵工具)、作獵師、咒龍、殺人、作賊、兩舌、以苦刑加人。凡毀犯五戒,有害于衆生的職業,如打獵、捕魚、屠宰、造作販賣煙酒毒品、賣淫、違法經商、宣揚邪見等,皆不應爲,以此謀生,叫做“邪命自活”。
在家人還應敦倫盡分,孝養父母,和睦夫妻,教育子女,尊敬師長,關懷親戚,交接良友,處理好家庭、社會的各種人際關系,過好倫理生活。《善生經》佛告善生,與婆羅門教禮拜六方天神不同,佛法中以父子、師徒、夫婦、主仆、親族、沙門梵志(外道出家修道持梵行者)爲六方,應如法善盡供養的責任。六方皆以對等的互盡義務爲基本原則:
子女應以增益財物、備辦衆事、所欲則奉、自恣不違、盡奉私物五事“奉敬供養父母”,父母應以愛念、供給無乏、令子不負債、婚嫁稱可、可意財物盡付五事“善念”子女。
弟子應以恭順、承事、速起、所作業善、奉教五事“恭敬供養于師長”,師長應以教技術、速教、盡教所知、安處善方、付囑善知識五事“善念弟子”。
丈夫應以憐念、不輕慢、爲作璎珞嚴具、付以家政、念妻親親五事“愛敬供給妻子”,妻子應以重愛敬、重供養、善念、和言、善攝眷屬等“敬順其夫”。
主人應以隨力作業、隨時飯食、及時休息、病給湯藥五事“愍念給恤”僮仆,僮仆應以隨業、專心所作等九事“善奉其主”。
應以愛敬、不輕慢、不欺诳、施與珍寶、極念五事“愛敬供養”親族,親族應以知財物盡己付給、見放逸教呵、愛念、急時爲歸依五事善念其親族。
《玉耶女經》記述佛陀教誡婆羅門少婦玉耶女如何做好媳婦,應做母婦、妹婦、知識婦、婦婦、婢婦,而不做怨家婦、奪命婦。《優婆塞戒經》等大乘經所說在家應修的倫理之道,基本如上。這些倫理法則,尤其其互盡義務的基本原則,較儒家倫理更爲切實、少封建色彩,在現代社會也還是基本適用的。
在家人還應進一步勤修人天善法,掙得後世的安樂,《雜阿含》卷四第91經佛告青年郁阇迦:獲得後世安後樂,須有四種具足;一信具足,謂正信叁寶,行叁歸依;二戒具足,謂持優婆塞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叁施具足,謂布施慈濟;四慧具足,謂如實知四聖谛等正法。經中最後以偈總結說:
方便建諸業,積集能守護,知識善男子,正命以自活;
淨信戒具足,惠施離悭垢,淨除于違道,得後世安樂。
若處于居家,成就于八法,審谛尊所說,等正覺所知,
現法得安隱,現法喜樂住,後世喜樂住。
2.布施
這是獲得今生後世福報之道,天乘法的重要內容。在家人有余財富,應行惠施,惠施的對象有敬、悲二田,敬田指應恭敬供養的佛、僧二寶,悲田指應悲愍同情救濟的貧窮孤弱疾病殘廢等人。《雜阿含》卷叁二第912經,佛爲聚落主說叁等求財受用者,以如法求財不濫取、樂自供並供給父母眷屬,布施沙門、婆羅門爲上。《毗耶婆所問經》說應行時施(及時)、施行人、施病人及看望病人、施法器、施遠行人五種布施。《增一阿含經》卷二七謂不得以刀、毒、野牛、淫女施人,不得造作神祠。《善生經》教誡以敷設床座、施設淨美豐饒飲食等尊敬供養沙門及梵志。《雜阿含》卷叁七第1031經描述了一個優婆塞須達長者,他“家有錢財,悉與佛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共”,以家財爲教友的公共財富,受到佛的稱贊。
佛教還特別提倡積極從事社會公益事業,植樹種花果、修橋築路、便利行旅、招待遠行人等。《增一阿含經》卷十偈教人“園果施清涼,橋梁度人民,近道作圊廁,人民得休息”。《雜阿含》卷二第36經佛偈雲:
種植園果樹,林樹蔭清涼,橋船以濟度,造作福德舍,
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長,
如法戒具足,緣是得生天。
大乘經中,亦多處教誡在家佛弟子從事此類善舉。如《優婆塞戒經》教導在家菩薩應學習藥方,設診所布施醫藥;修治道路,除去刺石糞穢不淨,險難處設梯板椽索,曠路鑿井種樹修治泉水,無樹木處樹立畜柱,休息之處造作基埵,及修客舍、設津渡、架橋梁,熱情招待遠行之客、爲行路者示以正道等。
3、勸化
即自覺擔負起社會教化的責任,以善法、佛法教誡,感化、勸導周圍的人,行法布施,度化衆生。這在《阿含》中便多處倡導。如《善生經》教誡說,親友間有了過錯,要及時幫助,“屏相諒呵(私下體諒批評)”,令其改正,要以惠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利)四種方法攝引衆人,像禦車人一樣,率領大衆共同修善修法,趨向佛道。大乘更以此四攝法爲菩薩必修的攝引衆生的方便。《雜阿含》卷叁叁第929經佛告堂弟摩诃男,優婆塞應成就十六法,以“自安安他”,十六法爲:具足正信,教他正信;自持淨戒,教他淨戒;自行布施,教人布施;自詣塔寺親近沙門,亦教他人親近;自專聽法,亦教人聽;自受持法,教人受持;自觀察義(佛法義理),教人觀察;自知深義,如法修持,亦教人解了深義,如法修持。總之,不但自己正信,持戒修行,而且教導別人建立正信正見,持戒修行。經稱優婆塞若能成就這十六法,在群衆中便會具有強大吸聚力,大衆會悉詣其所聽受正法,正法的光輝會從他身上放射,照亮衆生的心目,有如日輪光明顯照,他在衆生中將會“威德顯曜”。
大乘經中,也將隨其所住教化衆生列爲在家菩薩修行的重要內容,要求在家菩薩隨所度衆生根機,教以人天善法乃至大乘佛法。如《大寶積經·郁伽長者會》說:
在家菩薩,若在村落、城邑、郡縣人衆中住,隨所住處,爲衆說法:不信衆生勸導令信;不孝衆生,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不識長幼,不順教誨,無所畏避,勸令孝順;若少聞者,勸令多聞;悭者勸施,毀禁勸戒,嗔者勸忍,懈怠勸進,亂念勸定,無慧勸慧;貧者給財,病者給藥,無護作護,無歸作歸,無依作依。
經謂菩薩若不如此教化衆生,致令衆生因恣意行惡而墮惡道,是爲失職,爲諸佛所呵責。
勸化衆生,須先從自己的家庭成員做起。《優婆塞戒經》教誡在家菩薩以正法調伏妻子眷屬,關心和教導僮仆,爲其治病,解決婚姻問題,先教以世事,然後教以佛法,令歸信叁寶。《大寶積經郁伽長者會》雲:
自得解脫,解脫眷屬;自得調伏,調伏眷屬;自得寂定,寂定眷屬;自得度脫,度脫眷屬。
若連自己的妻子兒女都教化不了,很難想象能教化別人。這裏實際上提倡教化衆生應從把家庭佛化做起,晚近太虛、印順等大師據此提倡建設佛化家庭。
對于擔任國主、長官的佛弟子來說,以正法治世,獎善懲惡,率導民衆行善修福,是其職責,大小乘佛經中對此有多處開示。《華嚴經入法界品》描述了一個以正法治國行政的無厭足王的形象。大乘還以懲治暴君、貪官汙吏爲在家菩薩應盡的職責。據此,則關心政治,以天下事爲己任,應該是在家菩薩的義務。
想要勸化衆生,當然須先教化自己,精勤修持,完善人格,具足福德智慧。“己不被訓,焉能訓彼
”(《法句經》)教化,最有效的方法是自作表率,以德行和人格力量去感化。此外,還須以平等慈悲的態度,去關懷被勸化者,掌握運用四攝法的技術。
教導勸化在家人,應以正命、布施等人天善法爲首要內容。《優婆塞戒經》卷叁謂出家、在家菩薩在教化在家弟子時,須先教以“不放逸法”,其內容包括:教其供養父母、師長、和上、耆舊有德及兄弟妻子親友眷屬,供養遠行之人、遠來之客,及一切出家修道之士;“若求財物,商賈農作,奉事王者,常當至心如法而行,既得財已如法守護,樂爲福德”;守戒不犯,不親惡友,不驕慢,不惡口,節食除貪,少欲知足,“受寄不抵,見惠能忍”,尊敬國主長官,遵守國法,等等。並謂對教化的弟子應關心愛護,若有疾病,當瞻視照顧,施以醫藥。
總之,立足于家庭,社會,以正法爲導過好人的生活,盡到倫理責任,勤作奉獻,力行布施,擔負起勸導衆人向善向道的責任,質言之,以好生做人、發達人生爲本,可謂釋尊所示在家學佛之道的根本立場。人間佛教的思想,在居家學佛之道中表現得尤爲突出。
解脫道與大乘道
僅修正命、持戒、布施、勸化,尚只能得自他今生後世的人天福報,不足以令人永遠解脫生死之苦。佛教的正旨,終在度盡衆生出離生死苦海,抵達永恒安樂的涅槃彼岸。真發信心的在家佛弟子,還應在人天善法的基礎上,修解脫道。解脫道以出離心爲本,在家人發起出離心,應觀察叁界六道生死流轉之過患尤須先觀察家庭、五欲的過患,除貪愛執著,做到居塵不染,身在家而心出家。《法蘊足論》雲:
身雖在俗,受用妻子,心常清淨,不耽欲樂,是名身在家而心出家。
《長者子耶舍經》佛偈雲:
雖複處居家,服寶嚴身具,善攝諸情根,厭離于五欲,若能如此者,是爲真出家。
大乘教典中,亦多處教誡在家菩薩須觀察家宅過患而生出離心,不貪著于妻子兒女、世俗欲樂。《大寶積經·郁伽長者會》謂“在家修道,當觀女人,生厭離想、非長久想、不淨潔想、臭穢惡想、羅刹惡鬼恒啖人想、貪色難飽無止足想、惡知識妨淨行想”,于子女“生怨家想,惡知識想”。《華嚴經·淨行品》雲:
菩薩在家,當願衆…
《居家學佛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