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團自身建設的“四化”工程
淨慧
我們的佛學院辦學的大政方針、大方向,就是要培養合格的、愛國愛教的、有堅定政治立場的、有淵博宗教學識和宗教修養的、深受廣大信教群衆擁戴的宗教教職人員。這是個大方向,這個大方向我們要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學僧畢業以後,還是要以這個方向作爲我們弘法利生的畢生要求,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這個大方向。
佛學院辦學總的目標、總的方向政府有明確規定的,要培養合格的愛國愛教的宗教教職人員,從佛教院校的具體情況、具體培養目標出發,就是“四、八”方針。四個字:信、戒、學、修;八個字:養成僧格,融入僧團。我感覺到這個“四、八”方針在我們佛學院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叁學的精神、六和的原則宣講不夠,落實不力。像這樣一些主觀上的努力到不了位,自然會影響學生學習的情緒和學習的效果。當然,有些問題是來自佛學院方面的,也有來自學生和社會影響方面的。從學生方面來說有許多具體的實際的問題存在。首先,因生源不足,迫使佛學院降低要求吸收學生,致使學生的政治素質、信仰素質、文化素質難以名副其實。其次,因社會環境的某些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佛學院管理的難度,比如網絡上不健康的信息和不適于僧人了解的色情、武打等內容,一般人視若等閑,但對僧人的修學則是極大的障礙。第叁,因僧團情況比較複雜,學僧之間的相互影響較大,也造成管理上難以把握。像這樣一些問題長期困擾著佛學院的管理層。當然,在管理上和學習上存在的問題遠不只此,但是僅僅這些問題要在短時期內求得解決也是非常困難的。既然如此,辦佛學院的出路是什麼呢?要辦好河北省佛學院的出路,還是要在貫徹黨和政府規定的宗教院校大方向的前提下,在堅持信、戒、學、修的四字綱宗和“養成僧格、融入僧團”的八字方針上狠下工夫,狠抓落實。這些原則是僧伽教育自始至終的指導思想,這些原則是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爲了從根本上加大貫徹落實“四、八”方針的力度,爲僧伽教育創造優良的內部修學環境,我覺得我們寺院內部當前要認真抓好僧團自身建設的“四化”工程。這個“四化”是思想建設方面的工程,是精神建設方面的工程,是關系到當前我們佛教特別是僧團應當發揚什麼、應當堅持什麼的大問題。這“四化”就是:僧團道風要堅持傳統化,僧團管理要堅持律製化,僧團弘法要堅持大衆化,僧團生活要堅持平民化。下面我就這“四化”的具體落實講幾點意見。
一、僧團道風要堅持傳統化,是指僧團道風建設的主要任務不能偏離傳統叢林的大方向。傳統叢林的早晚功課、二時齋供、半月布薩誦戒、結夏安居、禅七淨七、講經傳戒等功能要充分重視,並使之製度化、規範化、經常化,發揮其攝受大衆、凝聚人心、傳承文化、落實修行、樹立形象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防止僧團信仰淡化、修持缺位等消極現象的繼續滋生蔓延。 道風要堅持傳統化,不能丟掉傳統。丟掉傳統,我們姓什麼就不知道了。所以,一定要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來適應我們今天的環境。如果把傳統丟掉了,只談適應,就沒有任何意義。今天,我們佛教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怎麼樣適應?就是要我們愛國守法,要接受共産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一句話,就是要愛國愛教,這就是我們的適應。從什麼地方適應?從我們和尚的身份,從我們和尚的本分,從我們和尚的清淨莊嚴的僧格,來適應社會主義社會。如果說你沒有一個清淨莊嚴的僧格,那也就無所謂適應不適應。所以,我們的道風建設一定要堅持傳統化,不要丟掉傳統。
二、僧團管理要堅持律製化,是指寺院和僧團在落實教製建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堅持“以戒爲師”的大原則不動搖,依律攝僧,以法攝衆。佛陀臨涅
的時候,阿難請問佛陀:“佛陀在世時,我們以佛爲師,佛陀去世離開我們了,我們以誰爲師啊?” 佛陀慈悲地告訴阿難,戒律是佛陀親自製定的,佛離開大家時,大家“以戒爲師”,就還像佛陀住世一樣。所以,僧團管理要堅持律製化,就是要強調“以戒爲師”。 僧團因時因地製定的規章製度必須遵循律製,僧團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要體現戒律止惡行善、防非離過的精神,在具體的管理運作過程當中落實養成僧格、融入僧團的大目標。中國漢傳佛教寺院傳統的管理辦法是戒律與清規相結合的雙軌機製,這也是管理律製化的方向,要認真堅持不動搖。
叁、僧團弘法要堅持大衆化,是指寺院弘法利生的理念要時刻關注普通信衆,要關注平民百姓,要關注寺院周邊的群衆,要關注來寺遊覽參觀的每一個人。這四個方面的人是寺院的無盡寶藏,是整個佛教的資源優勢,是佛教存在和發展的深厚基礎。面對這些人,面對我們每天所接觸到的每一個人,千萬不要忘記我們的理念是:感恩、分享、結緣、寬容。出家人既不能成爲以清高自命的學者,更不能成爲像腰纏萬貫的大款,當然也不能有官氣。出家人要學習菩薩的精神,作衆生的不請之友,作衆生的仆人。佛教不是我們僧人的專利品,也不是我們先入門的佛弟子的專利品。佛教是大衆的,佛教是九法界衆生共享的一種教法。所以,我們的弘法工作一定要敞開大門,一定要打破局限性,一定要堅持走大衆化的道路。 堅持大衆化就是想問題、做事情一切爲大衆著想,爲大衆作奉獻,把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菩薩精神落到實處。
四、僧團生活要堅持平民化,是指僧團或者寺院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四依”的精神,“四依”才是比丘的生活方式,戒律上規定比丘依“四依”而住。“四依”就是:著糞掃衣、常行乞食、依樹下住、用陳棄藥。這種生活方式就是修行人的生活方式,出家人依此四法而住得成聖道,故此四法又名“四聖種”,四種成就出世聖賢的種子,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當然中國和印度國情民俗不同,古今生活方式各異,但“四依”的精神不能丟。每一個出家人在受比丘戒之前,都要先受“四依法”,目的就是要告訴每一位新受戒的比丘,依“四依”而住才是出家人的本色。我們今天的寺院雖然說不能照搬古代印度僧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們要提倡節儉的生活作風,要提倡清貧的生活作風,要提倡勞作與修學並重的生活作風,要提倡百丈禅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作風。我們要力戒浮華奢侈之風,要力戒講排場、擺闊氣之風,要力戒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之風,要力戒德之不修、學之不講之風。總之,出家人是修道之士,是傳道之士,要擺脫一切有礙清修、有礙道風建設的追求享受、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作風,防止僧團學德的滑坡、素質的下降、形象的矮化。出家人生活的平民化是個大問題,我們的一切設施是爲大衆准備的,要與大衆共享,不要有占有的欲望。佛法是大衆的,佛教是大衆的,寺院是大衆的。離開了大衆的參與和成就,我們一無所有。這就是因緣法,我們要懂得隨緣而住,隨緣而作,隨緣而來,隨緣而去,萬事隨緣,輕安自在。對我們柏林寺來說,從1992年開始,就一直在修廟、建廟,一直在搞基本建設,一直在從事硬件的建設。那個時候的生活比較艱苦,那個時候不僅是過著平民化的生活,而且比平民化還要平民化。現在可以說柏林禅寺已經是萬事俱備。大家在這裏生活,用禅堂的話來說,“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百事不操心,十指不點水”。我們要經常思考,我們的生活比大衆怎麼樣?是有差距,還是有超過,還是與普通老百姓基本上保持平衡?我們對于一切設施和設備,都不要過分的講究,都要保持平民的特色。特別是我們的寺院處在鄉村,處在一個經濟比較滯後的小縣城。趙縣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整個的生活水平還不是很高。那麼,我們出家人一定要想到我們要過一種比較艱苦的生活,比較簡單樸素的生活,比較平民化的生活。這四點在柏林寺用得著,學僧畢業以後,離開了柏林寺更是用得著。這是貫徹“信戒學修”辦學宗旨的具體化。這四句話沒有離開“信戒學修”的宗旨。
堅持僧團的四化原則,然後要不斷強化四種意識:不斷強化信仰意識;不斷強化歸屬意識;不斷強化神聖意識;不斷強化責任意識。這四句話,我們畢業的學生用得上,在讀的學生用得上,我們寺院所有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在座的所有居士,都用得上。
首先,我們佛弟子,就要不斷地來強化我們的信仰意識,要提升信仰,讓信仰生根,讓信心有力量。信心能生根,信心有力量,才能真正地克服我們在學佛道路上所遇到的種種困難、煩惱和魔障。
第二,不斷強化歸屬意識。我們當了和尚,我們信了佛教。當了和尚,要以僧團作爲我們的家。在家的居士,要以教團作爲我們的家。教團是由七衆弟子組成。有這種歸屬意識,我們才真正覺得,作一個佛弟子很光榮,作一個佛弟子有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不要讓我們的信仰邊緣化,不要讓我們的生活邊緣化,不要讓我們的思想意識邊緣化,一定要時時刻刻想到,如何養成僧格,如何融入僧團。
第叁,不斷強化神聖意識。信佛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們能夠做和尚,成爲僧人的一分子,成爲僧團的一員,這是千生罕遇、萬劫難逢,是我們過去生中種了無量的善根,才能夠在此生此世成爲僧人,一定要有這種難遭之想、難遇之心、希有之心。要覺得我們做一個出家人,很高尚,很神聖,很了不起,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大衆怎麼能看得起我們?我們要曉得自尊自愛,自己對自己有要求。自己對自己沒有要求,社會人士對我們只會唾棄,和尚不像個和尚,衣著打扮俗氣,說話做事俗氣,社會人士哪能看得起我們?那種俗氣,不是今天社會人士對我們僧團的要求,更不是黨和政府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對我們的要求。黨和政府希望我們每一個出家人,每一個在佛學院學習的宗教教職人員…
《僧團自身建設的“四化”工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