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有較好的、較高的宗教修養,要有較深的宗教學識造詣。要求每一個宗教教職人員在信教群衆當中有一定的威信,能夠帶領廣大信教群衆走愛國愛教的道路。如果我們自身的形象不好,你能夠起什麼作用呢?你帶僧團,你帶信教群衆走,你別把人家帶錯了路。所以,要有一種神聖的意識,要以高標准、嚴要求來要求自己。
第四,要強化責任意識。出家人利生爲事業,弘法是家務。佛教的興衰,我們每一個出家人,每一個佛弟子,都有責任。這種責任意識,靠我們平常一點一滴地來養成。不是說我們走在大街上,能夠給大家講一通,我們在弘法利生,那就是責任意識的體現,那固然也是,但是不僅僅如此。我們住在寺院裏,住在佛學院,把桌子擦幹淨,把地掃幹淨,把玻璃擦幹淨,把衣服洗幹淨,把胡子刮幹淨,這些都是責任意識的體現。因爲只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能夠養成責任意識,最後才能夠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責任意識。愛國也好,愛教也好,都是從身邊點點滴滴的事情做起。看到哪個水龍頭壞了,水在滴呀,應該馬上關好,如果關不好,還在繼續流水,我們馬上要報告有關的管理人員,趕快把漏水的水龍頭修好。因爲節約用水,不僅給寺院節省錢,也是給我們人類,給我們這個地球做貢獻。一定要把很小的事情和很大的事情聯系起來,那才是責任意識的具體體現。這就是講,要堅持四化原則,不斷強化四種意識。
此外,要求我們已經畢業的研究生,要繼續培養和鞏固道心,這是一輩子的事情。道心是根本,沒有道心,知識學得再多,不能在行動上落實,那就是空話了,跟學世間的知識沒有什麼區別。我們今天的社會問題,就是理論和實踐脫節,言和行脫節。作爲佛弟子,就要反此而行之,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理論和實踐一致,解和行一致。所以一定要不斷地培養和鞏固我們的道心。
要提高做學問、做工作的能力。你們現在已經畢業了,應該說做學問摸到一點門路了,做工作,也有一些能力。但是學無止境,諸法無住,我們要不斷地提高做學問的能力,提高做好工作的能力。道心是本,工作學問的能力是用。或者說,道心是體,能力是用。有體有用,才能夠真正地爲弘法利生做出我們自己應有的貢獻。
這“四個堅持”的提出,“四化工程”的提出,的確是有感而發。近年來,我南北東西走了一些地方,大小活動參加了不少,也接觸了不少人,有許多有益的見聞。閑坐山庵,每有所思。當前我們佛教有很好的機遇,也潛伏著相當嚴重的危機。作爲一個老人,走了許多路,經曆了許多事,居安而思危,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僧人默守清貧、修德講學之風盛行的時代,就是佛教興旺發展的時代;每當僧源失控,僧人素質低落,僧人生活腐化,不務正業、戒律松弛、管理力度疲軟的時代,就是佛教走下坡路的時代,就是“法難”即將到來的時代。一部中國佛教史,一部世界佛教史,有相當篇幅是描寫佛教興衰成敗的曆史教訓。我希望我們這一代出家人要成爲續佛慧命、光大法門的佛門龍象,不要成爲玷汙法門、埋葬佛教的一代罪人。我看到佛教繁榮的背後存在著很嚴重的危機,面臨著來自教內外的嚴重挑戰,所以講了以上的一些意見,一則自勉,一則共勉。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時刻有危機感,時刻有臨深履薄的自覺性,在落實生活禅和建設平民佛教的理念上狠下功夫,才能化險爲夷,使僧團立于不敗之地。
學僧在學習期間既要總結所取得的成績,也要找出差距。
在成績方面,首先是信仰和道心上的進步。河北省佛學院的宗旨就是信、戒、學、修,這既是我們的宗旨,也是我們教學內容的綱領。河北省佛學院的一切教和學都要圍繞這四個字展開。這四個字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一位同學,不管是哪一個班次,通過一定時間的學習,達到“養成僧格,融入僧團”的目的。“養成僧格,融入僧團”,這八個字看起來輕描淡寫,做起來是我們每一個出家人一生的事情。我們這一輩子能不能養成一個圓滿的僧格,能不能夠真正地融入僧團,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要在道心上有進步。每年都有各種形式的修行活動,因爲過去打禅七,我每天都在禅堂,我也看到他們每一天每一支香都能堅持,而且坐得穩穩當當、像模像樣的。修行怎麼樣那是每個人內在的事,至少表現在威儀上有一種道氣,那是大家共同看得見的,那是一種他受用。所以說在佛學院學習,不管是做什麼都是在給自己畫像,都是在給自己寫曆史,都是在給自己寫評語。希望我們在讀的各位同學,不管是大專班、中專班也好,預科班也好,都要記住我這個話,一定想要做一個好和尚,做一個像模像樣的和尚。年紀大的可能有自覺性,年紀小的可能就沒有自覺性,或者自覺性不強,有時候還會故意地作點調皮的動作。我想那不好,那首先是對自己的形象有損害。因爲我們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有因果的。有些因果是現在的事,有些因果是未來的事。因果是從當下這一刻往未來延伸,不是一個遙遠的事情。第二,學業上的進步,這個是靠平常學習的自覺性和鑽研精神。第叁,在參與學院、寺院管理教學上的進步。學業上的進步是理論上的提高,參與教學和管理是實踐上的提高。學佛不僅僅是學知識,學佛是要學以致用,是要用在修行上,用在指導我們做好寺院的管理、做好佛學院的教學和人才培養上。
學僧們還應該找出差距。這個差距並不是他們本身的不足,主要是由于佛學、修行和萬事萬物都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如果我們滿足于已有的成績,只要有這個起心動念,我們馬上就落後了。所以,我們在學習上永遠不能滿足;在修行上永遠不能停步;在思考問題上我們永遠都要隨著萬事萬物的變化不斷地找出答案。所謂的差距,我想要說叁句話,一句話叫作“菩提路遙”。我們修行這條路很遙遠,不能停步,一停步我們就落後了。第二句話,是“學無止境”,因爲學無止境,所以我們要難學能學,盡一切學。第叁,就是“諸法無住”。我們生存的這個環境日新月異,我們的思想應該怎麼樣呢?也要不斷地有所突破,不斷地有所進步,不斷地有所發展。如果我們的思想停滯不前,以一種停滯不前、凝固不化的思想去面對無住的萬法,我們就會落後,我們就會起執著,我們就會有煩惱。諸法無住,我們也不能停留在某一個點上。我們要不斷地有所突破,不斷地有所進步,才能夠不斷地克服我們自身的局限和障礙。所以,我們要找出差距。總結成叁句話,就是菩提路遙、學無止境、諸法無住。
(據淨慧法師在河北省佛學院的叁次開示整理)
《僧團自身建設的“四化”工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