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佛教新型的師徒關系
本性
佛教團隊中,大而分之,有兩種師徒關系。一爲僧團中的師徒關系,一爲僧伽與俗家弟子的師徒關系。雖然宗教的本質不變,其師徒關系的本質也不變,但佛教是不斷自新的宗教,師徒關系在不同的時代也顯現不同的特征。時間進入21世紀,今天的師徒關系該怎樣才好?探索過去,知道現在;總結現在,預知未來。本著忠于佛教根本精神,結合當代佛教界內外因緣的實際,本文擬就新時期應該具有的良好師徒關系內容作些抛磚引玉式的探討,以期鞏固佛教中具有優良傳統的師徒關系,並隨時代之機,構建新型的師徒關系,尤其在僧俗之間。從而拓展僧俗之間的溝通渠道、互動方式,增添教團的凝聚力和鮮活力。
一、在信仰上,師徒關系是聖人與凡人的關系
宗教的本質在于信仰。信、願、行是佛教信仰基本的構架。信爲一切功德母。信徒之所以稱“信徒”,就因爲是“信仰之徒”。信徒之所以信仰,是因爲他信仰佛陀、佛法、僧團。信此叁寶,這是根本。也許,僧人未必是聖人,但他顯佛功德、代佛宣法,是佛教的代表和象征,雖非聖人卻非非聖人。爲此,僧伽與信徒的關系,首先,應是聖人與凡夫的關系。信徒景仰與崇敬僧人,維護與供養僧人,視師傅爲諸佛菩薩之再世。在巴利語系佛教的僧俗師徒關系中,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二、在傳承上,師徒關系是老師與學生的關系
宗教多強調傳承、強調法源,即注重師承。雖然,沒有傳承同樣可以得法,但那是上等根器者才有可能。上根者可以自悟,但一般的凡夫,只有依靠師承。有了師承,就有了法脈。這是一種以心印心、以法傳法、以學教學的方式。在這裏,信徒是學生,師傅是老師。師傅傳道解惑,並給予徒弟宗教上的合法傳承,也可說給予了宗教上的生命。正因爲這樣,人說:一日爲師,終身爲父。要以佛心爲己心,以師志爲己志。僧團中,師傅爲徒弟剃度、受戒、傳法;在僧俗上,師傅爲信徒授叁皈依、授戒、加持,這就是傳承理念在現實中的實踐例子。
叁、在學修上,師徒關系是同參道友的關系
在佛教,叁分師徒,七分道友。教內常用詞如“同參”、“同修”、“同道”,也體現了這一點。因爲,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各有根機,各有因緣。因此,要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共同提高。藏傳佛教史中,就有達賴與班禅互爲師徒的說法。爲此,信徒就未必在修學上不如師傅。當年維摩诘居士勝過一些僧人就是例子。既然信徒有可能青出于藍勝于藍,那麼,以此而推之,師傅坐下來聽信徒說法也未嘗不可。信徒畢竟是大多數,要釋放他們學修佛法的積極性。再者,也因爲師有所短,所以,應鼓勵至少不反對信徒有多師,善財童子不是也五十叁參了嗎!
四、在生活上,師徒關系是兄弟姐妹的關系
人是五蘊之軀,需要衣食住行。人生難得,必須生存。再高妙的佛法,也要從最平凡的生活中體味。生活,也是佛法的一個部分。爲此,生活之美,生活的和順和秩序,便顯得重要,否則,如何去推動佛法的事業。生活之花需要澆灌,師傅的生活需要信徒的護持供奉;信徒的生活也需要師傅的指點關心。佛陀很關心弟子們的生活,甚至爲病比丘熬藥侍候,這是很好的榜樣。在生活上,師徒關系應如兄弟姐妹。兄弟姐妹,血脈相連,親情在;師傅徒弟,法脈相連,法情在。爲此,他們當有悔互忏、有恩互報,同時互幫互助、互促互進。我認爲:師徒永遠是一家人,教團永遠是僧俗共同的家。
五、在弘法上,師徒關系是同事的關系
僧人把俗務放下,投入住持佛法的事業中;信徒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從事護持佛法的工作。共同的目標,把我們連在一起;叁寶的勝緣,把我們結在一起。僧俗的弘法意義在于延續和弘揚佛法。爲此,共同致力于弘法目標的師徒,應是同事的關系。他們在工作上協作,事業上共創,他們發揚民主的作風,尊重各自的思想自主性和文化多元性,爲了一個佛日增輝、*輪常轉的共同久遠願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
六、在管理上,師徒關系是將軍與士兵的關系
宗教雖然是形而上的,做人的思想工作,但也需要有嚴密的組織來保障。組織,即教會或宗教場所,他們需要有效的管理,以此發揮其效力,凝聚人心,團結僧俗。有管理,就得有製度。信徒是群衆性的,有其散漫的特征,需要有組織的約束並給予訓練。教團與軍團應該無異,教規的粗細繁雜及教製的完整證明了這一點。爲此,教團中也需要有權威,這權威的角色當然落在了師傅的身上,沒有權威,教團就沒有紀律性,而宗教強調戒律的嚴肅性。爲此,在管理和戒律問題上,信徒對師傅的態度應當是服從。也可以說,在管理上,師徒關系就是師徒關系,不是其他。
七、在實證上,師徒關系是拐杖與瘸子的關系
對瘸子來說,要行走,需要借助拐杖。拐杖是助他行走的工具,但不是行走本身,行走的真正動力和源頭在于瘸子自己。自己不行走,持拐杖也沒有用。瘸子用拐杖,一旦不瘸了,就可以扔掉拐杖;一旦瘸子到達了頂點,也不再需要拐杖,拐杖只是他到達目標的手段。如果說,信徒是瘸子,那麼,在實證上,師徒就是那把拐杖。套用一句話,就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關于“師傅領進門”觀點的說明:
佛教的宗教觀告訴我們:佛陀和僧侶的角色,一是導師,二是醫生。導師的任務是指路,信徒是迷途的凡夫,導師給予指明方向,示以實證的步驟和解脫的方法。而這條路和這個方向,是佛陀曾經實證過的,確認無疑的。對僧侶來說,這條路承接自佛陀之路,方向是佛陀指明的方向,他是代佛指引,在大方向上不會有錯。而醫生的任務是治病,信徒在沒有成聖前都是凡夫,凡夫就有貪瞋癡等諸病。佛陀和僧侶給信徒靈丹妙藥,要除治其病,康複其身心。從佛教的宗教觀可以看出,佛陀和僧侶是拐杖的作用,給你妙藥,給你方向。
關于“修行在個人”觀點的說明:
佛教認爲,人人有佛性,這佛性是成佛的基礎和根本。又認爲,世間一切事與物皆因緣生因緣滅。基于因緣觀,所以有了因果觀,由此推論命自我立,自己的未來自己創造,自己的命運自己掌握。要有美好的命運就要自己創造美好的因緣。“迷時師度,悟時自度”,佛陀與師傅只是你的增上緣。有美好的因緣,自然結出美好的果實。爲此,佛教非常強調個人主觀能動性的重要,也就是說,發揮和依靠自力的重要性。佛陀與僧侶指給你路,你不去走,不能到達目標;醫生給你妙藥,你不去吃,你不能康複。師傅啓發你信仰、給你傳承、授你學修的智慧,但你不親自去實踐,也就無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畫餅如何可以充饑?所以,瘸子要站起來走出去,最終靠的還是要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實證。
八、關于“師傅領進門”中領的方法
作爲師傅,主要是身教,其次才是言教。佛陀就是自律和言行一致的典範。對信徒,主要是培養他們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操。教育的出發點要遠,目標要高。名師難遇,但好信徒也難求,都靠引導,引導中糾正。對信徒,要平等對待,要因機逗教,即因材施教。因此,要了解學生,知己知彼。信徒根機各不相同,因此,教化中要有耐心,單憑熱忱是不夠的;要理論聯系實際,即學修一體;要給任何人予機會,不局限于信徒;要慈愛信徒;要有民主的作風,言行允許信徒存疑,經得起信徒的檢驗;對信徒要有信心;要以常不輕菩薩的精神看待每個信徒,因爲,他們都是未來佛。在教化上,要提高教化的藝術,拓展教學的內容,講究教化的效果,以效果檢驗方法。這樣,才堪爲人天師表啊!
九、關于“修行在個人”中修的方法
佛教中有“聞思修”和“戒定慧”之說。從學上說,就該聞思修;從修上講,就該戒定慧。聞思修是理論即信解,戒定慧是實踐即行證。爲此,又有“信解行證”的說法。這些,都是學修次第或者說學修方法的很經典總結。
在此,我們也可看出,談修,首先要基于學。那麼,談學,又基于什麼呢?那就要具叁心,即慚愧心、感恩心、敬畏心。慚愧自己學之不夠修之不夠,從而知恥而後勇;感恩他人給我的多,社會給我的多,叁寶給我的多,而我付出的少,心存感激;崇敬叁寶及諸聖賢,敬畏鬼神等六道衆生,有所敬有所畏,對世間聖凡心懷敬畏。有此叁心,就心胸開闊、動機端正、思路明確。在這基礎上,去聞思修,去戒定慧,去信解行證,就會有更佳的效果。
以上所言之修,多側重在求慧上,其效果,是獲得智慧。雖然,現代人很缺智慧,求慧很重要,但從另一個角度說,現代人更缺福報。爲此,修福也是必須。修福之路當從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走出。福慧雙修,佛道上雙輪飛馳,則佛國淨土不遠矣。
當然,新型師徒關系的基本構架,遠不止于以上所述之九點。說是新型關系,其實佛陀時代早就述及並已如此,只是,我們以新時代的視角去審視並作新的诠釋。在大小乘經典中,述及相關問題的只言片語,並不少見。爲此,我們應鼓勵僧俗兩界用心去給予整理和總結,使老幹茁新枝,賦予其新的時代精神,促進當代佛教界新型師徒關系的構建,爲佛教界贏來更充盈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