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入寺規矩禮儀漫談
演悟
佛陀教誡四衆弟子,形儀必須莊嚴整肅,內檢其心,外束其身,動靜舉止,皆應如法。“威儀乃無言之教,堪發有情之信”。佛弟子行住坐臥具足威儀,不僅能調伏煩惱,身心寂靜,人格風範也可以感化衆生。因此,規矩禮儀是佛教自利利他的方便之門,是學佛的基礎。
但許多剛入佛門的居士乃至個別學佛多年的居士,對此並不是很清楚,進入寺院不知所措,言行舉止常不如法,甚至玷汙清淨道場的莊嚴神聖。更嚴重的是對入寺的規矩禮儀憑空猜測,以致于以訛傳訛。鑒于此,本文將入寺應該注意的規矩禮儀作簡單介紹,以備在家信衆入寺處衆參考。
一、拜佛、問訊與上香規矩
進寺門前要端正衣冠收攝身心。進入寺院後,先禮佛,再去拜見出家師父。在佛殿、經堂看到佛像,不論是木雕、銅鑄、紙繪、綢、絹畫,皆需衣著整齊,向佛菩薩像恭敬頂禮。若有急務亦須問訊,以示尊敬。
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墊上拜佛,因爲這是住持或主法和尚禮佛專用的,可在大殿東西兩單禮拜。佛具叁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衆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懷誠敬,無需執著拜佛方所。
拜佛時動作不緩不急、內存虔敬、外現恭謹。不可看似恭敬,內懷我慢,或爲求修行之名,詐現威儀。合掌手勢爲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並向上,以能見無名指尖爲度,掌心要空,不可貼緊。
拜佛時要五體投地,不可翹臀。雙手翻掌,手心向上托起,觀想接佛足,雙腳、額頭都要著地。拜佛時心中念偈頌贊歎佛的功德:“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偈頌念一遍或叁遍皆可,接著念咒語“縛日臘,斛” 叁遍。禮拜後可以瞻仰佛像,心中默念贊佛偈:“法王無上尊,叁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叁祇業。稱揚若贊歎,億劫莫能盡。”若不會念偈頌和咒語,那麼禮佛時心裏觀想:“我現在禮拜十方叁世無量諸佛”,這樣也是可以的。
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禮佛叁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衆已集合時,合掌問訊後隨衆站立即可,不必禮拜。
若出家衆正在禮佛,居士不得在法師前面禮,亦不得與法師並排禮,應當在法師後面禮佛。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直穿而過。
問訊不是點一下頭,一定要彎腰到九十度或稍弱,也不可過低。
鮮花、水果、時蔬供佛一定要潔淨,對如何擺供不知情的,可以請殿堂的香燈師父代勞。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幹淨。
燃香供佛需如法,很多人一進寺院就燒一大把香到處去插,好象有任何一個香爐沒插到就不安心。其實大可不必如此。上香時在大殿前的大香爐中點一炷或叁炷香就行了。上香的方法: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余叁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若上叁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在香爐中間,默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默念“供養法”,第叁支插左邊,默念“供養僧”,上完香後合掌,默念“供養一切衆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點香時若香枝起火焰,不可用口吹熄火,應用手掌煽熄。將香插好後問訊即可,不必一再點頭作揖。
不可評論佛像是否莊嚴,看見佛像置于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淨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二、存經、誦經與持經規矩
佛法從恭敬中求,對法的尊重是開啓智慧的根本。誦經學法的目的,是爲了開智慧,求解脫,故應該對佛經等佛所說法心存恭敬,如法供養,不可輕慢草率。
經書放置需輕拿輕放,排列整齊有序,不能與世俗典籍或雜物混雜,當敬法如敬佛。
團體誦讀應隨衆,個人誦經以不妨礙他人爲宜。參加法會或早晚課誦,經本一定要用雙手捧起。無論何時誦讀佛經,切不可卷執經本,或將佛經拿來隨意折角、對折。
若是獨處誦讀,在誦佛經前,先要清潔案幾,燃香端坐,不可交足前伸,亦不可邊誦讀邊吃東西。須嚴肅恭謹,如同佛就在眼前爲我們說法一般。讀誦前要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誦經前或誦經中途若有雜念妄想,最好先將經本合起來,靜坐或起來拜佛,等心靜下來再讀誦。讀經要字字理會義解,與身心相應,不可有口無心。
誦讀時若有條件最好用經架,上面加一條經帕。閱讀時打開,讀誦完畢經本要用經帕蓋上。誦讀佛經時切不可躺在床上或坐在床上。也不可靠著牆壁、坐在搖椅上面晃蕩,這都是輕慢放逸的表現。桌上除了要讀誦的經本、供佛的香爐,以及照明的燈具之外,不應該放水、水果、餅幹或其它零食。
誦經中途若有人造訪或問話時,應將經典合起,然後合掌答禮或起身迎客。經典未合就對著經典談論世俗話,或嬉笑怒罵,這是亵渎法寶的行爲。當然也不必因爲經未誦畢有人打擾而心生煩惱。中間停歇,應該用經書上所附的書簽線作記號,若沒有書簽線,宜用書箋或幹淨的厚紙做記號。最好不要用香枝或點過的線香“香腳”作記號,香或香腳的顔色可能會汙染經書。
經書上面有灰塵,要用幹淨的紙張或布擦拭,不可用嘴去吹。不要在經書上塗寫、做記號。不得用經本作墊子寫字。
讀經時或在誦經之處不能大笑,不可以隨地吐痰或擤鼻涕。打噴嚏時,要用手帕、衣袖或手遮住嘴巴,以避免吐沫汙染經典。
經典破損,要想辦法修補,使經本常保如新。如實在無法修補時,可在大香爐或潔淨處焚燒,將余灰置于清淨之處,勿使人踐踏到。經書不要從頁角翻,這會使書頁折角,翻頁時要輕巧,以免損壞。
早晚課誦拜佛時,經卷不能放在地上或蒲團上。執經行走時,應整本捧起,一般以食指前伸,中指、無名指、小指微曲,中指托起經書下緣,食指貼在經本兩側,拇指壓住經本正面。兩手向上舉齊胸,不可單手拿著經本前後甩動。手捧經書不可向人禮拜,也不可以讓出一只手向人問訊或打招呼。持經本時,將經本端高齊眉,以示崇敬。
叁、谒師、稱呼與請益規矩
初入客堂,先拜佛,然後頂禮知客師。頂禮法師時,不要面對法師施禮,而應該面向佛像頂禮,頂禮時說:“弟子某某頂禮知客師叁拜”,法師說“問訊”則問訊,說“一拜”則一拜,不可違逆師教執意叁拜。
拜訪師父時,到房間門口先彈指或敲門,得到師父的許可才可以進去。若有門簾,出入時應該輕輕掀起,然後輕輕放下。在師父面前要整肅威儀,不可輕慢唐突,亦不可嬉鬧喧嘩。
有疑惑向師長請教,必須起立。路遇師長,要肅立道旁合掌致敬。與師父距離不可太近。不可在師父面前談無益之事或說別人的是非過失。在師父面前不得抓癢,若打哈欠或噴嚏應當以袖遮口。要常請教師父經義,以求慧解。師父的教誨訓示應該隨順,不可違逆。每次聽完師父的開示,要頂禮謝恩。如果被師父指責,不能起瞋恨心,應該好好反省,向師父軟語忏悔。不得踩踏師父的影子。
不可直呼法師名諱。要詢問出家人的尊稱法號時,一般可以這樣問:“請問師父的德號上下?”“上下”是指法號中的兩個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號叫“了緣”,那麼就是“上了下緣”。不可問師父“您貴姓”,因爲家人皆以“釋(即“釋迦”)”爲姓,習慣只以法號相稱。稱呼法號時不可直呼其號,一般要稱呼某某法師。不得單稱法名,對年長比丘當尊稱作“長老”、“老法師”、“老和尚”、“上人”或“師父”、“法師”。對年長比丘尼當尊稱爲“師太”、“尼師”、“法師”、“師父”等。
在師前,不可稱“我”字。當視關系而自稱“後學”、“門生”、“晚學”、“末學”、“學人”或“弟子”、“學生”等,也不必稱不慧、不才、不佞、小可等。
要見住持必需提前聯系,自己聯系或請客堂聯系皆可,不可做不速之客。
若得到法師許可進入法師寮內,一切信件文書,概不許偷看,也不得到處亂翻。與法師談話要專心,不可打妄想。法師飯時、眠時及洗漱時不應打擾。
男衆居士不可一個人到比丘尼師父住處,女衆居士也不可一個人去比丘師父寺院,應該有兩位以上一起去。到了寺院,男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尼師父談話,女居士不可以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師父談話。
到寺院道場,不應該胡亂走動到處窺視,即使房間的窗戶沒關好,也不可以探視。要找某人,應該在客廳等候。
路途、靜坐、誦經、禅行、剃頭時、以及洗澡、如廁、乘車船、眠臥等時,勿禮拜法師。除誦經、生病、剃發、工作之外,不得見出家衆經過而不起立示禮。
師父有呼喚時,應合掌答“阿彌陀佛”!
不得與出家衆結義爲父母、兄弟、姊妹。
請開示,應預約時間。
師問話,當實答。
法師與客人言談時,不可冒失打岔,有事報告,當側立靜候招呼,不得輕率插嘴,若有重要急事,萬不得已時,要先說聲“對不起”!然後再請示。
法師看經、寫字及上課、休息時,不可與之談話。
不得說出家衆過失,亦不可任意評論或批評出家衆。
四、大殿規矩
進殿之前當先淨身心,洗淨雙手。進大殿不可以從門中央進入,除非門很小,只容許一個人走動。較大的門,一定要靠左或靠右進入,靠右進入則右腳先跨進去,靠左進入則左腳先跨進去。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帶入。禮佛、誦經、添油、上香、打掃時才允許進入大殿,平時不應該到大殿遊玩。不得戴帽子入殿。不要以佛殿爲通道,任意穿行遊走。也不可以蹲在殿堂裏說話,不要到處走動東張西望,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默念偈雲:“若得見佛,當願衆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居士入寺規矩禮儀漫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