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皈依的修習▪P2

  ..續本文上一頁須從菩提心開始。正如儀規中所說:“我今發心,不爲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需要注意的是,發心不僅是念誦文字,更須從內心深處生起真切願望。願望有多強烈,投入的精力就會有多少,成功的希望也就有多大。若能切實將菩提心作爲人生最強烈的願望,形式上的發願便不重要了。在此之前,我們還須通過不斷念誦進行強化。

  發心,不僅體現在發願文中,還貫穿于整個儀規的修習。尤其在正修叁皈依時,更是消除狹窄的自我,訓練發心的良機。我們要觀想自己帶領六道一切衆生念誦皈依,共同投歸叁寶的無盡功德。如是觀想,正是對佛菩薩心行的模擬和訓練。通常,我們心中只是裝著自己、家庭、朋友,即使能裝下民族、國家,終歸還是有限的。發菩提心,是要容納一切衆生,確實存在難度。唯有從座上觀修入手,逐步打開心量,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終有一天能向佛菩薩心行靠攏。與此同時,我們還應在座下隨緣隨份地利益衆生,使發心和行爲得到統一,共同養育菩提心的成長。

  叁、《儀軌》中忏悔的說明

  發心之後,須以勇猛心修習忏悔。在無盡生命中,我們積累了太多罪業,並將盡未來際影響著我們。唯有至心忏悔,才能消除這些不善業力。

  忏悔,首先要發露從今往昔的種種罪業,直面自身問題,生起真切改過之心。《儀軌》中“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世尊……”,正是對種種罪業的發露。念誦之後,憶念自己無始以來所作罪業,尤其是近來的不如法行爲,于十方諸佛菩薩前生起真誠忏悔之心,安住其中,靜默叁分鍾。

  然後是修習“七支供”。在漢傳佛教中,“七支供”爲大忏悔文,可幫助我們以最快速度忏除業障。在藏傳佛教中,“七支供”也是積資淨障的重要方式,爲修習一切法門的前行。

  爲加強忏悔效果,再念誦“七佛滅罪真言”七遍,觀想無始以來所造罪業念念消溶于叁寶無盡功德中。“七佛滅罪真言”出自《大方等陀羅經》,“七佛”乃泛指,爲無量諸佛傳授給衆生的滅罪業真言。我們念誦真言時,通過佛菩薩的加持,當下就能化解業障。以虔誠心念誦,加持力不可思議。此處的“七佛滅罪真言”與平日早晚功課中的發音有所不同。大家以往念誦的是唐譯,爲“離婆離婆帝,求诃求诃帝……”,但同樣的文字,唐時發音與現今已有不同。皈依儀規中收錄的“七佛滅罪真言”是直接從梵文翻譯而來,更接近于梵音。

  除此而外,以清淨心稱念“南無布達耶!南無達瑪耶!南無僧伽耶”,也有忏悔之效。因爲稱念叁皈能得到外在的叁寶加持,也能開發內在的叁寶品質,仰仗內在和外在的力量,共同化解業障。

  四、《儀軌》中七支供的說明

  “七支供”出自經中之王《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在佛法修行中有著重要地位。普賢菩薩的大願,又稱“十大願王”,內容極爲殊勝。

  “所有十方世界中”等四頌爲“禮敬支”,其中初一頌爲叁門總禮,後叁頌爲各別禮敬。“以諸最勝妙華鬘”等叁頌爲供養支,其中前二頌爲有上供養,後一頌爲無上供養。“我昔所造諸惡業”一頌爲忏悔支,“十方一切諸衆生”一頌爲隨喜支,“十方所有世間燈”一頌是請轉*輪支,“諸佛若欲示涅

  ”一頌是請佛住世支。“所有禮贊供養佛”一頌是回向支。

  “七支供”的內容看似平常,但因其建立于普賢行願的基礎上,故無比殊勝。我曾將《普賢行願品》的修行歸納爲兩句話,即“無上菩提的觀修,佛陀心行的模擬”。普賢行願的修行,直接以佛菩薩爲榜樣,通過模擬,一一對照並修正自身心行。

  普賢行願所以稱爲“願王”,正是因爲每一願皆以無限爲對象。我們供佛,只是供一尊佛,拜佛,也只是拜一尊佛,所做有限,供養物品更有限。若根據普賢行願修行,每念一佛,或禮敬一佛,都是以十方盡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爲對象。而這種禮敬和供養不是一天、兩天,是盡未來際永不間斷。所謂“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是何等恢弘的願力,何等廣闊的心行。

  這樣無限的心,正是佛菩薩的心。通過《普賢行願》的修行,就可以打開自我。當我們觀想十方一切諸佛作爲禮敬對象時,心當下就可契入佛菩薩的心境。以此無限之心供養,則能成就無量福報。因爲建立在無限基礎上的任何行爲,都會成爲無限,就象任何數字乘以無窮大之後會變成無窮大一樣。所以,根據“七支供”修行,可以幫助我們在最短時間內圓滿成佛資糧。反之,若以有限心行積累福報,永遠是有限的。正如《金剛經》所言:“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五、《儀軌》中發願的說明

  皈依的目的,是于自身成就叁寶功德。這就需要從做人開始,若不具備基本的做人准則,如何修菩薩道乃至成佛呢?

  作爲佛弟子來說,做人的基本准則是遵守“五戒十善”。五戒爲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本身就蘊含著重要的修行意義。

  不殺生可以止息殺生惡行,進而止息瞋恨心,培養慈悲心。不偷盜又名不不與取,凡別人未給予的東西皆不可占爲己有,包括偷搶及坑蒙拐騙。止息偷盜行爲,也在幫助我們止息貪心,進而培養布施心,將自己的財物、技能及所學佛法去幫助別人。不邪淫即斷除合法夫妻外的一切性關系,幫助我們止息對異性的貪著之心。在佛教看來,“淫欲”爲生死根本,更是修道的極大障礙。止息邪淫乃至一切淫欲行爲,能幫助我們早日解脫。不妄語即不說假話,其中又有大妄語、小妄語和方便妄語之分。大妄語爲未證言證等重大欺騙行爲,謊稱修行成就以騙取他人供養或信賴;小妄語爲未見言見之類的謊言,爲日常生活中的欺騙行爲。妄語乃虛妄之因,也是獲得真實智慧的障礙。不飲酒,包含酒精及一切影響心智成長的食物乃至精神食糧,它們會張揚人性中的醜惡面,阻礙智慧開發,故應堅決戒除。

  戒的意義在于防非止惡,防止殺盜淫妄等犯罪行爲。古今中外,時代雖然有了極大變化,人性卻沒什麼兩樣,犯罪行爲也不出殺盜淫妄範疇。佛教的戒律,是建立在人性基礎上,永遠不會過時。衆生的共性是貪瞋癡,世界所以有各種犯罪行爲,原因正在于此。五戒的修行,正是爲了止息貪瞋癡,止息不良串習,成就內在的高尚品質。

  五戒雖然道理簡單,意義卻非常深奧。皈依儀規中的五戒內容,由法國梅村禅修中心的一行禅師編寫,內容非常契合時代,希望在家居士能夠每天念誦,將之作爲人生基本信條。這不僅對于我們個人的修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社會安定、人類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五戒偏于止息惡行,四無量心則重視修習善行。四無量心的修習貫通叁乘,若以世俗心修習,所獲功德能生梵天,故四無量心又稱四梵住;若與空性慧相應,超越我及我所,不起自他分別,則爲無量心解脫,能成就聲聞乘聖果;若與菩提心相應,于無盡悲願中修習慈悲喜舍,則爲菩薩道的修行,能圓成無上佛果。

  四無量心的修習,在聲聞乘及菩薩乘中都很重視。作爲在家居士,應以修習四無量心作爲基本心行的培養:時時想著給予一切衆生快樂;拔除一切衆生痛苦;對于一切衆生獲得成就及利益由衷歡喜;于一切衆生遠離貪瞋之心,住平等舍,進而以菩提心、空性見,直達無上佛果。

  六、結 說

  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修行的基礎,更是成佛的保障。不論出家或在家佛子,都應將皈依作爲修學重心。希望每個初學佛者能將修習皈依視爲首要,爲未來修行打下紮實基礎。同時也建議每位佛子,不論學佛有多少時間,修行有多大成就,一生中都能以相當時間修習皈依。這不僅能培養對叁寶的信心和感恩心,對提升個人修行也有莫大幫助。所以,我自己也在修習皈依,以念誦叁皈作爲日常修持。皈依修習是可深可淺的,若以至高見地修習,那麼皈依同樣是最高、最快捷的法門。

  當前,教界普遍存在信仰淡化的現象,不少人皈依多年之後,內心依然迷茫飄泊,不知如何著手修學。縱有所學所修,也大多不得要領,心行依然沒有較大改變。這些,都和忽略皈依修習有直接關系。我真誠希望,每位佛子都能以弘揚皈依爲職責;也希望,每個道場都能舉行一周一次的“皈依共修”,使所有在家信衆過上常規的宗教生活。藉由共修這一殊勝因緣,不斷強化並深化對叁寶的信心,念念與叁寶相應,使皈依真正成爲覺悟之旅的起點。由此出發,在菩提道上穩步前進,最終成就本具的叁寶品質。

  

《皈依的修習》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學佛必讀經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