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须从菩提心开始。正如仪规中所说:“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需要注意的是,发心不仅是念诵文字,更须从内心深处生起真切愿望。愿望有多强烈,投入的精力就会有多少,成功的希望也就有多大。若能切实将菩提心作为人生最强烈的愿望,形式上的发愿便不重要了。在此之前,我们还须通过不断念诵进行强化。
发心,不仅体现在发愿文中,还贯穿于整个仪规的修习。尤其在正修三皈依时,更是消除狭窄的自我,训练发心的良机。我们要观想自己带领六道一切众生念诵皈依,共同投归三宝的无尽功德。如是观想,正是对佛菩萨心行的模拟和训练。通常,我们心中只是装着自己、家庭、朋友,即使能装下民族、国家,终归还是有限的。发菩提心,是要容纳一切众生,确实存在难度。唯有从座上观修入手,逐步打开心量,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一天能向佛菩萨心行靠拢。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在座下随缘随份地利益众生,使发心和行为得到统一,共同养育菩提心的成长。
三、《仪轨》中忏悔的说明
发心之后,须以勇猛心修习忏悔。在无尽生命中,我们积累了太多罪业,并将尽未来际影响着我们。唯有至心忏悔,才能消除这些不善业力。
忏悔,首先要发露从今往昔的种种罪业,直面自身问题,生起真切改过之心。《仪轨》中“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世尊……”,正是对种种罪业的发露。念诵之后,忆念自己无始以来所作罪业,尤其是近来的不如法行为,于十方诸佛菩萨前生起真诚忏悔之心,安住其中,静默三分钟。
然后是修习“七支供”。在汉传佛教中,“七支供”为大忏悔文,可帮助我们以最快速度忏除业障。在藏传佛教中,“七支供”也是积资净障的重要方式,为修习一切法门的前行。
为加强忏悔效果,再念诵“七佛灭罪真言”七遍,观想无始以来所造罪业念念消溶于三宝无尽功德中。“七佛灭罪真言”出自《大方等陀罗经》,“七佛”乃泛指,为无量诸佛传授给众生的灭罪业真言。我们念诵真言时,通过佛菩萨的加持,当下就能化解业障。以虔诚心念诵,加持力不可思议。此处的“七佛灭罪真言”与平日早晚功课中的发音有所不同。大家以往念诵的是唐译,为“离婆离婆帝,求诃求诃帝……”,但同样的文字,唐时发音与现今已有不同。皈依仪规中收录的“七佛灭罪真言”是直接从梵文翻译而来,更接近于梵音。
除此而外,以清净心称念“南无布达耶!南无达玛耶!南无僧伽耶”,也有忏悔之效。因为称念三皈能得到外在的三宝加持,也能开发内在的三宝品质,仰仗内在和外在的力量,共同化解业障。
四、《仪轨》中七支供的说明
“七支供”出自经中之王《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在佛法修行中有着重要地位。普贤菩萨的大愿,又称“十大愿王”,内容极为殊胜。
“所有十方世界中”等四颂为“礼敬支”,其中初一颂为三门总礼,后三颂为各别礼敬。“以诸最胜妙华鬘”等三颂为供养支,其中前二颂为有上供养,后一颂为无上供养。“我昔所造诸恶业”一颂为忏悔支,“十方一切诸众生”一颂为随喜支,“十方所有世间灯”一颂是请转*轮支,“诸佛若欲示涅
”一颂是请佛住世支。“所有礼赞供养佛”一颂是回向支。
“七支供”的内容看似平常,但因其建立于普贤行愿的基础上,故无比殊胜。我曾将《普贤行愿品》的修行归纳为两句话,即“无上菩提的观修,佛陀心行的模拟”。普贤行愿的修行,直接以佛菩萨为榜样,通过模拟,一一对照并修正自身心行。
普贤行愿所以称为“愿王”,正是因为每一愿皆以无限为对象。我们供佛,只是供一尊佛,拜佛,也只是拜一尊佛,所做有限,供养物品更有限。若根据普贤行愿修行,每念一佛,或礼敬一佛,都是以十方尽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诸佛为对象。而这种礼敬和供养不是一天、两天,是尽未来际永不间断。所谓“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是何等恢弘的愿力,何等广阔的心行。
这样无限的心,正是佛菩萨的心。通过《普贤行愿》的修行,就可以打开自我。当我们观想十方一切诸佛作为礼敬对象时,心当下就可契入佛菩萨的心境。以此无限之心供养,则能成就无量福报。因为建立在无限基础上的任何行为,都会成为无限,就象任何数字乘以无穷大之后会变成无穷大一样。所以,根据“七支供”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圆满成佛资粮。反之,若以有限心行积累福报,永远是有限的。正如《金刚经》所言:“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五、《仪轨》中发愿的说明
皈依的目的,是于自身成就三宝功德。这就需要从做人开始,若不具备基本的做人准则,如何修菩萨道乃至成佛呢?
作为佛弟子来说,做人的基本准则是遵守“五戒十善”。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的修行意义。
不杀生可以止息杀生恶行,进而止息瞋恨心,培养慈悲心。不偷盗又名不不与取,凡别人未给予的东西皆不可占为己有,包括偷抢及坑蒙拐骗。止息偷盗行为,也在帮助我们止息贪心,进而培养布施心,将自己的财物、技能及所学佛法去帮助别人。不邪淫即断除合法夫妻外的一切性关系,帮助我们止息对异性的贪著之心。在佛教看来,“淫欲”为生死根本,更是修道的极大障碍。止息邪淫乃至一切淫欲行为,能帮助我们早日解脱。不妄语即不说假话,其中又有大妄语、小妄语和方便妄语之分。大妄语为未证言证等重大欺骗行为,谎称修行成就以骗取他人供养或信赖;小妄语为未见言见之类的谎言,为日常生活中的欺骗行为。妄语乃虚妄之因,也是获得真实智慧的障碍。不饮酒,包含酒精及一切影响心智成长的食物乃至精神食粮,它们会张扬人性中的丑恶面,阻碍智慧开发,故应坚决戒除。
戒的意义在于防非止恶,防止杀盗淫妄等犯罪行为。古今中外,时代虽然有了极大变化,人性却没什么两样,犯罪行为也不出杀盗淫妄范畴。佛教的戒律,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永远不会过时。众生的共性是贪瞋痴,世界所以有各种犯罪行为,原因正在于此。五戒的修行,正是为了止息贪瞋痴,止息不良串习,成就内在的高尚品质。
五戒虽然道理简单,意义却非常深奥。皈依仪规中的五戒内容,由法国梅村禅修中心的一行禅师编写,内容非常契合时代,希望在家居士能够每天念诵,将之作为人生基本信条。这不仅对于我们个人的修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社会安定、人类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五戒偏于止息恶行,四无量心则重视修习善行。四无量心的修习贯通三乘,若以世俗心修习,所获功德能生梵天,故四无量心又称四梵住;若与空性慧相应,超越我及我所,不起自他分别,则为无量心解脱,能成就声闻乘圣果;若与菩提心相应,于无尽悲愿中修习慈悲喜舍,则为菩萨道的修行,能圆成无上佛果。
四无量心的修习,在声闻乘及菩萨乘中都很重视。作为在家居士,应以修习四无量心作为基本心行的培养:时时想着给予一切众生快乐;拔除一切众生痛苦;对于一切众生获得成就及利益由衷欢喜;于一切众生远离贪瞋之心,住平等舍,进而以菩提心、空性见,直达无上佛果。
六、结 说
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修行的基础,更是成佛的保障。不论出家或在家佛子,都应将皈依作为修学重心。希望每个初学佛者能将修习皈依视为首要,为未来修行打下扎实基础。同时也建议每位佛子,不论学佛有多少时间,修行有多大成就,一生中都能以相当时间修习皈依。这不仅能培养对三宝的信心和感恩心,对提升个人修行也有莫大帮助。所以,我自己也在修习皈依,以念诵三皈作为日常修持。皈依修习是可深可浅的,若以至高见地修习,那么皈依同样是最高、最快捷的法门。
当前,教界普遍存在信仰淡化的现象,不少人皈依多年之后,内心依然迷茫飘泊,不知如何着手修学。纵有所学所修,也大多不得要领,心行依然没有较大改变。这些,都和忽略皈依修习有直接关系。我真诚希望,每位佛子都能以弘扬皈依为职责;也希望,每个道场都能举行一周一次的“皈依共修”,使所有在家信众过上常规的宗教生活。藉由共修这一殊胜因缘,不断强化并深化对三宝的信心,念念与三宝相应,使皈依真正成为觉悟之旅的起点。由此出发,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进,最终成就本具的三宝品质。
《皈依的修习》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