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自然科學的例子試述“緣起無自性空”(宣隆佛)

  從自然科學的例子試述“緣起無自性空”

  宣隆佛

  一、“緣起” “無自性” “空”

  外教靠全能的神來救助自己,“信即得救”,而佛教重視自力修爲,不靠外力恩賜,追求的是“智慧得解脫”。此所以佛教深邃的理論與外教迥異。佛教理論的基礎是緣起論,佛經中對“緣起”的解釋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緣起論並不像字面上看起來那樣簡單,它的含義很深,如能真正體會之,則“見緣起即見佛”。釋迦牟尼佛滅度後大約六個世紀,大乘佛教的奠基人龍樹菩薩進一步闡發緣起的深意,歸結爲“中道”與“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裏的“法”指的是包括物質和精神在內的一切存在的萬事萬物。空與慈悲是大乘佛教的兩個理論和實踐上的要點。

  按照印順法師在《中觀今論》中所作的解釋,所謂“緣起”即是說一切法的有無生滅都是因緣和合與離散的推移。緣起法的根本含義顯然是因果關系,即果對于因的依賴性:彼法(果)之所以如此,不是它自己如此的,是由于此法(因)而如此的。這種依賴性表明,諸法都是“無自性”的,這裏所說的“自性”含有自有的、自成的、自己規定自己的,故此也是不變的意義,相當于哲學上所說的實在、本體、本元等概念。可是,一般人從經驗和直觀出發,以爲自己和一切存在的萬事萬物都是實有“自性”的,從而産生強烈的“我執”和“法執”,並從而造成個人和社會的種種苦難。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對緣起法則進行的深入推究更表明:諸法的無自性,是因爲在它的內部存在著可生可滅即可以改變的可能性,而不是僅僅取決于外在的因緣。世俗的概念與此相反,總是設想一切法都有其不可改變的規定性;即使有變化也只是淺層次的,更深層次必有一恒常不變的東西存在,就像化學反應中的原子。學佛就是要以緣起正觀滅除我執和法執,並以大慈悲心普度衆生,從而得到涅槃解脫。

  空是佛教的基本概念,它有多種含義,一般人感覺玄奧之極,難于理解。而且兩千五百年來,佛教各部派對于空的解釋也各有側重和歧義。印順法師對于“中觀空”的總結明晰而了斷:“緣起,所以是無自性的;無自性,所以是空的;空,所以是寂滅的。”(《中觀今論》)因爲緣起與自性是截然相反的兩個概念,又已知諸法皆由因緣所生,故所以是無自性的。法無自性又稱爲法“空”,故“法性空寂”即是“法無自性”的另一種說法,並不是另外還有一個什麼“虛空”。此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義之所在(“色”指“色蘊”,即是物質,另外還有四蘊:“受、想、行、識”,代表精神活動。諸法皆是由此五蘊和合而成的)。爲了進一步闡釋緣起的深意,龍樹菩薩的《中論》用否定的方式——“八不”來破除諸法的實有自性:“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中論》使用的論辯方法及其所表現的思想深度,近兩千年來一直爲佛教內外的廣大學者所敬重,有些並與二十世紀物理學的最高成就驚人地一致,像空間與時間,事件與觀測者等等,足使當代自然科學工作者驚歎。

  二、“緣起無自性空”與自然科學

  1、科學即是空

  佛教創建于兩千五百多年之前,佛經中依當時的知識水平對于世界和宇宙所作的描述在今天看起來近于神話。對于社會上大多數人來說,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促成了對于宗教理論“真實性”的懷疑,從而導致宗教信仰的普遍衰落。建立在嚴格的邏輯和實驗基礎上的自然科學促成了技術的飛速發展,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和人類的生活方式。佛教存在的意義似乎只在于對個人的心理調適和對社會的道德倫理說教上,而其基礎卻又是無法證明的“因果報應”說。與此同時,一種“科學迷信”在科學家群體之外逐漸發展起來,以爲只有科學和技術才是“真實的”,除此以外均不可信,無存在的意義。作爲一個自然科學工作者同時又是佛教徒,我不認爲佛教和科學是對立的。科學的各學科分別研究某一類事物(法)的具體的因果規律(緣起法則),佛教討論的則是更基本的問題——宇宙萬物特別是有情衆生存在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個人苦難的解脫以及全社會的道德升華之路又在哪裏

  原始佛教的基本原理並未建立在古代的相對落後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上,而且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的發展也並未否定原始佛教的這些原理。

  不管結構如何嚴謹,每一科學分支都是一座建立在公理基礎上的大廈。公理是人們的直覺和經驗的總結和延伸,是無法證明的。也就是說,每一座科學大廈的地基都是建築在沙灘之上的!又,科學的方法論是將研究的對象模式化,所謂科學規律並不就是對象本身。所以不難想象,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在他發現了物質世界的經典力學規律之後,驚詫于其完美,並進而追究它所以如此的原因,反而去研究神學。

  以大家都學過的平面幾何學爲例,它的嚴格的邏輯體系是如此之完美,以致愛因斯坦曾說:“一個人如果在他年輕的時候不曾爲歐幾裏德幾何而感到激動,他就不是一個天生的自然科學家。”但大家都知道,平面幾何學的基礎建立在叁條公理之上,而這叁條公理,例如“過兩點可作且只可作一條直線”,都是不可證明的。公理是直覺和經驗的總結與推廣,但人類的直覺經驗受到個體的時間(生命)尺度和空間(生活)尺度的限製。在極微小尺度的世界(例如原子內部,瞬間過程)或超宏觀尺度的世界(例如宇宙空間,極長時間)中是不可能有完全相同于人類生命和生活尺度世界的科學規律的。所以平面幾何這門科學分支也是緣起的,並無自性,也就是說,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樣,是無條件成立的絕對真理。一旦超出叁個公理成立的條件,平面幾何學的定理將不再適用。換句話說,如同世間一切法,平面幾何學也是“緣起”的,是“空”的。

  再舉一個流體力學的例子。流體力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建立並求解偏微分方程,它的基礎是兩個假說。首先作“連續介質假說”,即流體所占有的空間是被流體微團所充滿,其間無空隙。這些流體微團從宏觀上看無窮小,從而可以看作是沒有體積的幾何點;另一方面,從微觀上看這些流體微團又是無窮大,包含極大數目的分子,從而可以有統計意義上的物理量——如溫度和壓力——存在。在成立連續介質假說的前提下,微積分等數學分析的工具才可用于描述流體的機械運動和受力。第二個假說是作用于流體微團上的應力各分量與各個局部速度梯度分量之間有線性關系,即所謂的“牛頓假說”,流體力學的基本方程組由此而建立。事實上,對于極其稀薄的氣體,第一個假說不成立;對于粘稠的液體如石油或血液,第二個假說不成立。既然流體力學是由上述兩個假說爲根據展開的數學邏輯,所以它不是“客觀的絕對真理”,而是緣起的相對存在,是無自性的,因而也是空的。

  社會上通常的概念是把經由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合而成的宇宙萬事萬物(包括物質與精神)看作是實有自性的存在,緣起論指出,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本段的標題“科學即是空”不是說科學是假的錯的,而是說不要把在一定條件下相對成立的科學方法和經由簡化得到的科學規律絕對化。每一個科學分支都是在一定的前提(公理)下建立的,其結論也都是一定條件下的簡化,所以都是緣起的,故此也就是無自性的,空的。進一步說,建立在理論科學基礎上的技術領域各部分當然也是如此。

  2、物質即是空(“色即是空”)

  自然科學家以抽象的思想方法,以爲有一個自有自成的宇宙的根本存在,它的構成即所謂的“物質”。科學家的任務就是揭示這種種各別的物質世界的規律性,而且這個物質世界作爲科學分析的對象時被認爲是“實有自性”的。這種“實有自性”在科學上往往表現爲“原子論”的思想——表面上雖然千差萬別,深層次應有一不變的東西存在,例如古代所謂“四大”:地、水、火、風,近代則有物理反應中的分子,或化學反應中的原子。又或者認爲,盡管局部可以有變化,但“實有自性”的物質世界在整體上是一個不可改變的永恒的存在,物質不滅和能量守恒定律強有力地支持此種觀點。物質的存在方式是時間與空間。時間被想象爲一種均勻的流駛,空間則被想象爲一個無比巨大的空盒子,一切物質居于其中,二者也都是“實有自性”的客觀存在。二十世紀前半近代物理學的大發現,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對于經典的物質、時間與空間的概念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但人們所作的不過是對舊的框架加以技術上的修正,而對于物質世界的“自性實有”並無任何的懷疑。

  宇宙大爆炸理論産生于二十世紀天體物理的觀測事實:我們這個宇宙正在不斷地膨脹,各星體膨脹運動的軌迹的反向延長均交于一點。這即是說,宇宙誕生于若幹億萬年之前發生于該點的一次大爆炸。另一方面,這樣不斷膨脹下去,宇宙空間中的物質密度終將趨于極度的均勻和稀薄,溫度也將趨于均勻,接近絕對零度(零下273°C),從而宇宙將變成一片死寂。其實,熱力學第二定律此前也曾指出過宇宙死亡的前景:熱量從高溫物體向低溫物體的傳播是“不可逆過程”,故而宇宙最終將是到處溫度均勻,接近絕對零度的死寂。宇宙有始有終的結論還可以從許多其他科學發現中推斷出來。事實上,佛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說過,宇宙是處在不斷的“成住壞空”的循環之中。顯然,對于物質世界實有自性的理解與宇宙的誕生和死亡是互相矛盾的:“有”如何變爲“無”

  “無”又如何生“有”呢?不但是其大無外的宇宙有生滅,任何一個層次的物質世界都隨時在發生著變化——無常。既是生滅、無常,物質世界必定是緣起的,從而也是無自性的和空的。物質在佛教中又稱爲“色法”,所以說“色即是空…

《從自然科學的例子試述“緣起無自性空”(宣隆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