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自然科學的例子試述“緣起無自性空”(宣隆佛)▪P2

  ..續本文上一頁”。由此也可知,佛法所說的“色即是空”並不是如社會上許多人望文生義的那樣,是“一切物質(色)都沒有,都不存在”的意思。

  3、時間即是空

  作爲一切存在——“法”的一種基本形態,時間被想象爲一種均勻的流駛。這即是說,人們實際上是把時間看作是具有自性的,即獨立于具體的物體之外的常住不變的實體。這種認時間爲有自性的看法常常導致類似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時間有沒有開始和結束?如果回答是有,如何想象它在開始之前和結束之後的情況?如果回答是無,又如何想象這既無開始又無結束的東西(時間)?

  大約一千九百年前,龍樹菩薩說:“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中論·觀時品》)。他更具體指出,時間取決于物體的運動,他說:“若離于去法,去時不可得”(《中論·觀去來品》)。他這種時間不能離開物質而存在的思想是如此之深刻,以至今天也並非人人可以理解。二十世紀初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他的“狹義相對論”中證明了,當物體以接近光速飛行時,其上時間的流逝明顯減慢。時間既是依賴于物體及其運動,它就是緣起的,是無自性的,也就是空的。

  4、空間即是空

  與時間並列,空間是一切存在的另一種基本形態。空間被想象爲一個無比巨大的空盒子,一切物質居于其中。這裏空間被看作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既是甚麼都沒有,又是獨立而有自性的實體。于是類似于時間的問題又出現了——空間到底有多大?有沒有邊界?有邊界的話,邊界外面又是什麼呢?反之,空間是否可以無限地分割下去,越來越小,以致于無窮(半尺之棰,日取其半,永世不竭)?

  經典力學的基本知識已經在提示我們,空間並不是實有自性的。空間中任何一點的坐標(x,y,z)都依賴于觀察者的位置。又物體的坐標的改變稱爲位移:(dx,dy,dz),位移對時間的微商(單位時間內的位移)即爲速度:(u,v,w)=()。所以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也都取決于觀測者。對此愛因斯坦曾舉過一個(古典)空間相對性的例子:從行駛的火車上丟下一塊石頭,可以想象,石頭在下落期間應當經過一系列確定的“空間點”。若不計空氣阻力,車上的人看這塊石頭是豎直落下的,它的軌迹是一條直線段,但地上的人看這塊石頭落下的軌迹卻是一條向前傾斜的抛物線。即是說,那一串“客觀存在”的空間點在不同的觀察者眼中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其實,龍樹菩薩早就指出,空間是不能離開物質即“色法”及其運動的,空間也不是什麼都沒有。他說:“因色故有無色處,無色處名虛空相”(《中論·觀六種品》)。大約一千九百年以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指出,空間還受到物體質量的影響。今天,沒有人懷疑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但很少人能理解它。“相對論”的上述著名推論涉及深入的物理概念和數學推導;而在更基本的層次上,佛法的緣起論提出了與之相同的原則,即物質、空間和時間的空無自性。

  5、精神活動即是空

  一切法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即代表物質的色與代表精神活動的受、想、行、識。精神現象的神奇令人著迷,但科學家對精神活動的研究遠遠落後于對物質世界的研究。人們已經熟知的是,物質和精神是緊密相關的。一個醫學上的例子是,人在童年時受到的心理傷害可引起成年後的身體疾病;然而一旦精神分析醫師找出病人潛意識中的症結所在,只需告訴病人放下對此的執著,身體上的疾病也就“不治而愈”了。這是說精神上的錯誤認識造成了身體上的疾病。其它宗教都假定有一個(或多個)永恒的神的存在,佛教卻說這些神或神仙的神通再大也不是萬能的,壽命再長也不是永恒的;他們也是因緣所生的,也必爲因緣所滅。佛陀本身就不是神,而是覺悟了的人。顯然,一切精神活動都是緣起的,是無自性的,因而也就是空的。

  6、緣起論、生物進化論與自然科學的研究

  神創論說,世界包括人類和各種生物都是神創造的。這就意味著宇宙萬物的産生及存在並不依賴于內外各種條件,而是一種獨立有自性的存在,從而是恒常而不可改變的。這種萬物實有不空的宇宙觀從根本上否定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論、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論或其他任何的生物進化理論,甚至所有關于自然和社會的演變理論也都無法立足。與此相反,佛教“緣起無自性空”的宇宙觀指出了自然界包括人類社會發展演變的必然性,爲進化論和一切科學研究工作提供了合理性的基礎:宇宙萬物都在無休止的變化之中(諸行無常),而且它們都是互相依存、依因緣而生滅變化的,從而是無自性的存在(諸法無我)。即龍樹菩薩所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中論·觀四谛品》)

  叁、印順法師與他的《中觀今論》和《中觀論頌講記》

  二十世紀初,我國的思想界和學術界經曆了自先秦以來未有過的短暫的繁榮,佛教也呈現複興的局面。許多學術界名人如梁啓超、蔡元培等均注意到佛教與科學的關系,有理工科背景的居士們更對此開展了深入的討論。例如李榮祥的《佛法導論》以勸修淨土爲歸結處,而其緒論則全部談的是佛教與科學之關系。再如王小徐的《佛法與科學》中已經談到“相對論”等當時最新科學發現,但他將之全部歸結爲佛法的唯識學觀點。佛教的理論深邃而難于理解,名相繁多,而且主要經論都是在一千多年以前被翻譯過來的,其艱深的古漢語成了當代學佛人的文字障礙。印順法師以現代漢語全面而准確地闡述了佛教經論和原始佛教的基本原理,厘清了從佛陀到龍樹菩薩所奠定的佛法要旨,奠定了“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印順法師的《中觀論頌講記》大大減輕了當代人學習龍樹菩薩原著的困難。他的《中觀今論》不但對于“緣起”、“自性”、“空”等基本概念用現代語言作出了明確的表達,而且對于龍樹菩薩的“中觀”(及緣起論)與當代各種哲學流派的關系以及在現代科學中的應用作了全面的論述。我從中獲益良多。近代以來,佛教的禅定引起了西方人的濃厚興趣,美國科學家已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對入定的禅師的神經活動進行了實驗研究。但佛教與自然科學應有更高層次的結合,印順法師的這兩部著作已爲之做好了理論准備,並在此意義下預示了佛教在現代社會的重新輝煌。

  參考資料:

  印順:《佛法概論》,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0。

  李榮祥:《佛法導論》,(出版社不詳),1931。

  王小徐:《佛法與科學》,上海佛學書局,1929。

  編者附記 作者宣隆佛,北京大學力學系理學博士,原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副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專業副研究員,中國風工程與工業空氣動力學學會理事、秘書,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1995年于北京廣濟寺正式皈依學佛。曾在國際和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科學及佛學論文數十篇,其中《我讀〈佛法概論〉》一文在美國佛教協會舉辦的“紀念印順導師九十壽辰征文比賽”中獲第二名。作者現已退休。本文通過對自然科學的若幹基本概念的分析,說明佛教核心理論“緣起無自性空”的普遍性、真實性,對于我們正確認識佛法的緣起理論,認清佛法與科學的關系,不無啓迪作用。

  

《從自然科學的例子試述“緣起無自性空”(宣隆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