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後話鍾
智海
鍾的起源與發展
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大凡都含有這樣一個篇章,就是“鍾文化”。而中國的鍾文化具有特殊的魅力,它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和輝煌的科技成就,而且顯示了中國人的非凡智慧。
關于最早的鍾,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以在陝西境內出土的一件陶鍾爲起始,年代爲原始社會,距今約有5000年之久。在那時,我們的先民就製作出了陶鈴,以在勞作之余來自娛自樂。隨後又出現了銅鈴,人們把這些銅鈴懸于牲畜的脖子上,以增加勞作的樂趣,同時也便于看管和尋找。據悉,當時的陶鍾就是由陶鈴發展而來。
在商代,出現了手執的銅铙,單個的打擊樂器,後來逐漸發展成大小不同、成組的編铙。周朝初期,出現了挂在架上的編鍾,開始的編鍾是由編鈴發展來的,鍾與鈴都是用于發聲的,它們最大的區別是:鈴是體內懸舌,內擊發聲;而鍾則是外擊發聲。編鍾的出現,從而迅速推動了這種樂器的進步。
經過近千年的發展,到了周朝中期,編鍾進入了鼎盛時期,成爲一種禮樂器,在文化、政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後來隨著“禮崩樂壞”,使得製作複雜、價格昂貴的編鍾在戰國後期逐漸退出了曆史舞臺。
兩漢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寺院大量出現。爲了集僧聚衆,鍾就被請進了寺院,隨後便有了佛教的法器———梵鍾。自此,梵鍾與寺廟結下了不解之緣。因此後來就有了“有寺必有鍾,無鍾即無寺”的說法。隨著寺廟的增多,作爲法器的佛事鍾也越來越多,成爲中國古鍾的主流了。相傳南朝時期,京城近五百寺,寺寺有鍾。以後,朝鍾、更鍾等就逐步多了起來。
關于梵鍾的起源,根據大量的曆史文獻與考古資料證明:中國梵鍾受到佛塔所懸銅鈴的影響,最晚不遲于南北朝時期,已改做圓形,成爲所謂的梵鍾了。據有關資料記載,在南北朝時,中國已有了截面爲圓形的梵鍾。
至于我國何時引鍾磬入佛寺,盡管在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但從對史料的分析中仍可得到一些有益的啓發。梁僧祐《出叁藏記集》卷四中有“《鍾磬貧乏經》一卷,抄《出曜經》”的著錄。《出曜經》是姚秦時涼州竺佛念譯,由此可知我國佛事用鍾磬不遲于公元五世紀初。我國有鍾磬明確的記錄,是五世紀末齊竟陵文宣王造鐵磬布施(《出叁藏記集》卷十二〈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序〉)和六世紀初梁昭明太子爲母造慈覺寺于東宮掘得古鍾以施寺(《藝文類聚》卷七十七梁簡文帝〈東宮上掘得慈覺寺鍾啓〉)。
以上是梵鍾的出現和進入寺院的起始年代。那麼梵鍾的形製又是如何演變的呢?據孫機《中國梵鍾》(《考古與文物》1998年第1期)載:“中國梵鍾的造型既吸取了印度銅鈴的因素,也取法于中國的古樂鍾。”這一觀點說的很正確。到了唐代,梵鍾有了一個很大的發展,無論南方和北方,梵鍾都大量出現,並且鑄造精美、造型獨特。此後的宋、遼、元、明、清等各個朝代,梵鍾更是遍及大江南北,形成了寺院道觀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鍾的造型與銘文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衆多,南北方梵鍾的造型有所不同,所有梵鍾都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中國古鍾曆史悠久,源遠流長。鍾的種類繁多,樣式各異。從使用材料上看,大致分爲銅鍾和鐵鍾,不過也有其他材料的,只是較少而已。不管什麼材料的鍾,一般都由鍾紐、鍾肩、鍾腰、鍾身(鍾體)、鍾裙和鍾唇等幾個部分組成。
從形體上分類,鍾可分爲兩類。一類是圓形鍾,這類鍾的橫截面是圓形的,如朝鍾、更鍾、佛事鍾等屬于此類,西方的教堂鍾也屬此類。另一類是扁形鍾,其橫截面爲兩段圓弧,似兩片瓦合成,也稱瓦型鍾,中國古樂鍾屬于此類。
鍾聲深沈、洪亮、綿長,才能震撼人心。形大體重的鍾基頻低,儲能大,使鍾聲深沈綿長。鍾聲的強弱清濁,是與鍾體的大小、形體、厚薄等有關。用加入錫的青銅製鍾比黃銅和鐵製鍾聲音清脆。鍾的下部和鍾唇加厚外張,使聲音向外輻射能力強,就會使鍾聲洪亮。所以,大凡具有宗教感染力的佛事鍾的鍾聲,都是由形大體重、鍾唇厚而外張的青銅鍾發出的。
鍾的銘文多種多樣,但總的可以歸納爲叁類。
其一爲記事類,一般都是記載寺廟修建的時間、經過或有關鑄鍾的情況。如北京大鍾寺古鍾博物館珍藏的“善緣庵佛鍾”,上面刻有這樣的銘文:“洪鍾叩響,陽律協均,揚叁寶之清音,振大千之覺路。弟子皇十五子胤愈建立精舍,禦題“善緣庵”。祝帝道之遐昌,慶皇圖之鞏固。經營既竣,鍾遽初成。寶篆香飄,具韻與晨鍾共徹;祇林鳥靜,金聲偕暮鼓俱清。要是勒名,碑存永久。時大清康熙五十八年歲次已亥穀旦。”此鍾始置在“善緣庵”,捐資鑄鍾者是康熙皇帝十五子胤愈。有不少鍾還刻有爲鑄鍾施資者的功德芳名。
其二爲供奉類,這類銘文所記內容一般都是佛號、佛經和咒語等,佛號一般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地藏王菩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等。在北京紅螺寺一銅鍾上還鑄有:“西方廣目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的字樣,此四方天王號稱“四大天王”,也稱“四大金剛”。佛經一般以《妙法蓮華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爲多見,咒語一般以《祈福吉祥咒》、《大悲心陀羅尼咒》、《佛說消災吉祥神咒》等爲多見。其目的是爲了通過習經念佛得到諸佛和菩薩的護佑與賜福,並希求積累功德。把佛經咒語刻在鍾上,鍾聲一響,字字皆音,即誦讀佛經、咒語一遍,那就種下了善因,種下了功德。明成祖在《佛曲名經·禦製感應序》中說:“有得聞一如來名號者,能執持諷誦,歡喜信樂,可卻生死罪,或十劫二十劫,以至百劫億萬劫者。夫以稱誦一佛名號,其功德尚不可量,而況乎稱誦百千萬佛及無量諸尊菩薩名號,則功德之大,又烏可量哉。” 《增一阿含經》也雲:“若打鍾願一切惡道並皆停止,得除五百億劫生死罪……。”
其叁是祈福祝願類,這類銘文都有具體明確的祈願,都是爲了祈求某一件事而鑄的,而屬這類銘文的鍾多爲老百姓所鑄。如廣西賀州有一口鍾,上面的銘文是:“本管太祖二衙爺永遠供奉,叁讀應用,祈保九忿各家男女平安,五谷牛豬興旺,福有所歸。” 另外也有“皇圖鞏固、帝道遐昌、國泰民安、*輪常轉”等字樣。總之,這些鍾都被人們賦予了一種精神,一種寄托,一種願望。
在安徽合肥明教寺有一口鍾,上面銘文寫道:“上祝當今皇帝大統乾坤,下祈仕路諸侯高增祿位;叁界四生之內各免輪回,九幽十類之中悉離苦海;五風十雨免遭饑馑之年,南畝東郊俱沾堯舜之日;幹戈永息,戰馬休征,陣敗傷亡俱生淨土;飛禽走獸羅網不逢,浪子賈商早還鄉井;無邊世界地久天長,遠近檀那增延福壽;山門鎮淨,佛法常興,土地龍神,安僧護法……曆代先亡同登彼岸。”真是天上地下、古往今來無所不提,充分體現了鑄鍾人的美好願望和普度衆生的博大胸懷。
梵鍾的圖案也豐富多彩,醒人眼目。早期圖案多爲青龍、白虎、朱雀等,到了晚期時,則多用寫實的龍紋、仙鶴、佛像、花草、蓮珠和江崖等圖案。有的鍾裙上布有“八卦”符號,八耳波狀口上布有鍾月。至于鍾月,有一個的,兩個的,四個的和八個的,也有一個都沒有的。
撞鍾規則和意義
梵鍾的産生是佛教東來、寺院興起的産物。梵鍾就是佛鍾,顧名思義是供寺廟做佛事用的,或召集僧人上殿、誦經做功課,另外諸如起床、睡覺、吃飯等無不以鍾爲號。所以,不同用途則敲不同的鍾。但敲鍾的講究也很多,在《百丈清規·法器》中說:“大鍾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即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故晨昏敲鍾要連擊一百零八下。
一百零八下的規則與“九”有關,因爲在我國古代,認爲“九”具有極高、吉祥之意。而“九”的十二倍正是“一百零八”,是把“九”的意境推向極致。
佛事鍾是用于祈禱、感化、超度衆生。僧寺的鍾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緊敲18下,慢敲18下,不緊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複兩遍,共108下。至于大鍾爲何要定爲108下?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格致鏡原》引《绀珠》雲:“凡撞鍾一百零八聲以應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五天爲一候)之數。” 合爲108,其象征一年輪回,天長地久。這表明在農耕社會裏,人們希望通過佛來保佑豐衣足食。另一種說法是,佛教認爲人有一百零八種煩惱,敲一百零八下便能解除憂愁。敲鍾偈曰:“聞鍾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衆生。”所以,念經或誦咒一百零八遍,佛珠也是一百零八顆,就連菩薩也是一百零八尊,這些都是爲了消除人們的煩惱而達到極好、吉祥之意。鍾鳴108響,以盡除人間煩惱,佛教上稱爲“百八鍾”。一般寺院每于晨昏擊鍾敲鼓,稱爲晨鍾暮鼓,以警覺修行人要當勤精進,慎勿放逸。
一般的遊人、香客到寺院都要撞鍾叁下,至于爲何要撞叁下?據說撞鍾叁下,分別代表福、祿、壽。這裏的福指的就是福喜臨門,祿指的就是高官厚祿,壽指的就是延年益壽。所以凡到寺院燒香禮佛的人,大都要撞鍾叁下,以祈身體健康、福祿呈祥、煩惱消除、善根增長。
鍾聲能給人帶來無窮的遐想和美的享受。一直到現在,大凡喜慶盛典,新春佳節,那悠揚的鍾聲仍在喧鬧的都市上空回響,這鍾聲象征著和平、吉祥、振興、奮進!
鍾,平穩莊重,端莊安祥,千百年來作爲中國寺院不可缺少的一種法器,一般都高懸在大殿或鍾樓的梁上。在撞擊時,聲音純厚綿長,圓潤洪亮……
鍾與寒山寺
在許多名刹古寺裏,高懸的鍾是莊嚴的法器,它使寺廟更加威嚴。在名勝景點處有了鍾,特別引人入勝,因爲他雄渾激越,深沈清遠,警世醒人,余韻無窮。鍾,曾引發了多少詩人的興趣,鍾,常常是他們筆下吟詠的題材,最脍炙人口的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詩中那萬籁俱寂中的悠悠鍾聲真是令人神往。唐代詩人杜甫的“欲覺聞晨鍾,令人發深省”;宋代詩人陸遊的“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明代詩人高啓的“幾度經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鍾聲”的詩句,都道出了寺院的鍾聲警世之意。近些年來,編鍾和編鍾樂舞幾乎世人皆知,享譽海內外。
寒山寺最著名的那口鍾,據說已流落到日本,但不知下落,現在的鍾是1906年日本人士募鑄的。現在懸挂于鍾樓內的大鍾,確也很有氣勢,直徑119公分,高121公分,是清代巡撫陳夔龍于光緒叁十二年所鑄造,至此寒山寺鍾聲複鳴于江楓漁火之夜。洪亮的鍾聲,靜夜波傳,給人一種深切的神韻之感。可以想象,尤其在那每年的除夕之夜的108下鍾聲,悠悠飛進沈沈夜色之中,灑向江南田野時,該是一種多麼莊嚴肅穆的氛圍。
寒山寺每年都要接待國內外超過百萬的香客遊人,因而“寒山鍾聲”整日響個不停。爲了弘揚佛教文化,振興蘇州經濟,寒山寺從1979年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25屆聽鍾聲活動。每屆活動都隆重盛行,熱鬧非凡,遠近而來聆聽寒山寺鍾聲的賓客難以數計,其中許多是日本遊客,他們慕名遠道而來,是爲了到寒山寺度過除夕之夜,聆聽寒山寺的悠悠鍾聲。日本友人以除夕能聽到著名的寒山寺鍾聲爲人生一大樂事。近年來,中日兩座寒山寺進行了互訪。每年除夕,都有上千名日本朋友專程來參加寒山寺“聽鍾聲、迎新春”活動,受到僧人的熱情接待。寒山寺的鍾聲,溝通了中日兩國人民的感情,增進了兩國佛教界的友誼和文化交流。
寒山寺在歲末來臨之際,由住持敲響一百零八下大鍾。“聞鍾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已成爲蘇州20多年來的旅遊節目,吸引了衆多海內外人士。“歲歲聞鍾聲,年年迎嘉賓” ,在這一百零八響鍾聲中辭舊迎新,祈禱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今年是第26屆寒山寺除夕聽鍾聲活動,蘇州市市委、市政府等各級領導都極爲重視,寒山寺和所在的楓橋古鎮景點整治得越來越優美,聽鍾聲的各項文娛活動也越來越精彩,26年來寒山寺除夕聽鍾聲活動愈來愈受到海內外人士的歡迎,成了名聞遐迩的著名旅遊品牌,許多旅遊團從日本、廣州等地包專機前來。
現恰逢盛世,佛教當與時俱進,每年除夕來寒山寺聽鍾者也將越來越多,但寒山寺的鍾樓清鍾,樓矮鍾小,在每年辭舊迎新、五洲賓客雲集之時,便不能滿足現狀,故今本寺性空法主和尚再次發願,鼓洪爐以液精金,範土泥而鑄一百零八噸唐鍾(鍾重約108噸、高8.2米、口徑5米),以全力傳播寒山鍾聲的古韻禅風,在新時代再揚寒山寺盛名,讓鍾聲、詩韻的佛教文化在新時代更加發揚光大,廣播梵音,普施法雨。該鍾正在籌備和鑄造中,據預算,大概在明年秋季與大衆見面。此口大鍾爲世紀之鍾,其重量爲天下大鍾之冠,比世界鍾王———永樂大鍾還要重幾十噸,可見意義重大。這口大鍾不但將提高寒山寺對外開放、友好交流的知名度,而且也象征著我們大陸佛教的興旺和發達。
寒山寺的鍾聲,能穿越屋宇林立的集鎮,傳播到楓橋周圍,爲許多人所聽聞。故一首《楓橋夜泊》詩,從古傳到今,從春傳到秋,一直傳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中國古代的鍾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正被現代人繼承和發揚,從而煥發出新的光輝。破曉的鍾聲乘著風的翅膀,穿越紅塵的迷茫,寒山寺的古鍾、鍾聲給後代人留下了永恒的藝術美和科學美的享受,同時也給予了現代人進行文化創造的激勵和啓迪,而且也爲蘇州的經濟振興、佛教發展、對外交流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最後,但願寒山寺的鍾聲敲開衆生的迷悟,消除衆生的煩惱,使廣大有情聞聲解脫、超凡入聖。同時也祈寒山鍾聲,禱世界和平,風調雨順;願國運昌盛,家家小康;莊嚴華夏,佛日永昌……
《茶後話鍾》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