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必須深信因果

  學佛必須深信因果

  誠信

  摘自 閩南佛學

  因果二字是佛教叁藏十二部經典之樞紐,佛教教理假使離開了因果就不能成立。所以,整個佛教就建立在因果之上。

  所謂因果,就是因緣果報的意思。因是主因(即內因或主要條件),緣是助緣(即外因或者關系),由因緣和合而産生的東西叫果,這種果對造因來說叫報。佛經堅有一首偈就是說明因緣果報的道理:“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首偈說明了叁個問題:(1)業因不滅,(2)無論時間長短,遇緣則受平報, (3)自己作業,自己受報。平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這給因緣果報做了很好的注腳。所以,佛說六凡四聖十法界都是不離因果,作佛因將來必得佛果,作菩薩因將來必得菩薩果,乃至作畜生因得畜生果,作地獄因得地獄果,此是千真萬確的偉大真理。

  宇宙萬有的生成,並不是神所創造的,也不是上帝所支配的,那麼究竟從何而來呢

  依佛教來說就是從因緣和合而産生的。凡是因緣和合産生的東西,都是避免不了變化與敗壞。所以,世間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思想有生住異滅,事物有發生發展和滅亡。總之,無論有情世間或者器世間,精神現象或者物質現象,都在不斷的運動,不斷的生滅,不斷的變化,根本沒有靜止的狀態,根本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佛陀在《阿含經》裏面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首偈的意思就是說,宇宙間的每一事物,都沒有絕對的存在,只能是相對的互相依存而已。所以,佛教因果律不承認有第一因,也沒有最後果,因前又有因,推之無始,果後又有果,引之無終,因因果果,無有窮盡。正如《華嚴經》說: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比如父是子的因,父又有父,父父無始。子是父的果,子又有子,子子無終。有能生之因,必有所生之果,有所生之果,必有能生之因。因此,任何事物,決不能無因而生,反之有因無緣也不能生。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裏說:“因緣和合,方能成辦”,因緣即內因和外緣,內因必須通過外緣而起作用。

  例如一粒種子(即內因),如果把它放在鋼板上或者瓶子裏,沒有同泥土、陽光、雨露接觸(即外緣),那麼就永遠不會發芽生長。所以,種子必須有水土陽光肥料等外緣和合,才能發芽生長,才能形成結果,而果又能生種,這是自然的規律。不但事物的生長是這樣,而且事物的變化與敗壞莫不如此。因此,就形成了因果律的學說。

  佛教所說的因果,是錯宗複雜的,對于因緣果叁者的關系,是非常細致嚴密,但主要不離六因四緣五果。所謂六因就是: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異熟因;四緣就是: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五果就是:增上果、士用果、等流果、異熟果和離系果。

  這六因四緣五果出在《阿含經》和《俱舍論》裏面。因篇幅的限製,故此不能一一詳述。依佛教的教義來說,現在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無一不是因緣和合而生,無一不是全世界全人類共業所造成的結果,並非是上帝所創造,佛教不承認有獨一無二的創造主。但是,佛教說這種業因有的是前世造的,有的是現世浩的,有的前世造了業因以後,到今世遇緣而受果報,也有的今世造了業因以後,到後世遇緣才受果報,這主要是看它的助緣能否具備。因此,佛教把業的因緣果報等問題聯系起來,建立了叁世因果輪回的人生觀。

  所謂叁世因果報應,就是現報、生報、後報。現報比如一個作惡的人,觀生就要受到國家法律的製裁,而作善的人,現生就要受到別人的表揚和尊敬,生報就是來生受報,比如今生作惡,來生墮落,今生作善,來生上升;後報就是說在多生多劫以後才受果報。現報如種水稻,今年就可以收成,生報如種小麥,待互明年才能收成,後報如種果樹,數年後才能結果。平常說:善惡到頭總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作善者降祥,作惡者降殃,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因此,不造惡則已,造則必受果報,比如曱向乙借錢作生意一樣,如果生意作得好賺到錢,那麼今年就可以還他,如果生意虧本了賺不到錢,那麼就要延遲時間,或者明年後年,或者過十年二十年才能還他。無論時間長短,錢總是要還的。要想不還,除非不借,因果道理,亦複如是。

  然而,現在社會上有些人,往往認爲,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右什麼因果不因果,轉世不轉世,今生有吃有用,有權有勢就好,管它那麼多的因果。社會只所以混亂,道德只所以敗壞,人心只所以險惡,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不相信因果。所以引起殺人放火,搶劫偷盜等等不法事情,這類事大家每天從報紙上都可以看到。如果人人都相信因果,那麼社會就可以得到安定,世界就可以得到和平。有人間:“某人今生作善反得惡報,某人今生作惡;反得善報,那不是違背因果道理嗎

  ”事實不然。他們根本不知佛教所說的因果是理通叁世,因爲遇緣有早有遲,所以受報也就有先有後。假使單憑一世因果來說,那就有不通之處。佛說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因果,就好象昨天今天明天一樣,不過是時間的長短差別而已。由于人們的壽命有限,目光短淺,所以往往只看到現在,看不到來世。佛經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作善因得善果,作惡因得惡果,絕對不會種善因得惡果,種惡因得善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決不會有種瓜得豆。種豆得瓜的道理。比如一個能寫柳體字的書法家,我們就可以知道他以前學的是柳體。

  又比如一個中國人會講英語,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他以前學的是英語,這些難道不是明顯的因果道理嗎

  

  總的來說,宇宙萬物,總是不離因果,我們學佛的人,首先要明白因果的道理,然後才能深信不疑。必須以佛陀的因果律來衡量自己的行爲,對照自己的言行,清除自己的私心雜念,改惡從善,助人爲樂。以四念處做爲自己的座右銘:已生惡令斷,來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巳生善令增長。舉心動念,時時省察,把因果二字在自己的眉毛上,念念不忘,息滅貪嗔癡,勤修戒定慧。我們現在雖然把成佛的菩提種子已經種下去了,但是還要以六度爲助緣,將來才能成就上菩提之妙果。

  

✿ 继续阅读 ▪ 僧肇與《肇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