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的自證境界

  我的自證境界

  太虛

  閩南佛學

  我初出家,雖然有很多複雜的因緣,而最主要的還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而出家。所以受戒、讀經、參禅,都是想得神通。當出家的最初一年,是在這樣莫明其妙的追求中。第一年已經讀熟了《法華經》,每日可背誦五六部。第二年夏天聽講《法華經》,始知佛與仙及天神不同。曾住禅堂參禅,要得開悟的心很切,一方讀《楞嚴經》,一方看語錄及《高僧傳》。第叁年又聽講了《楞嚴經》,對于天臺教觀已有大體的了解。並旁研及賢首《五教儀》,《相宗八要》等,而參究話頭的悶葫蘆,仍挂在心上。

  秋天去住藏經閣看藏經,那時喜歡看憨山集、紫柏集,及其他古德詩文集與經論等。如此經過了幾個月,同看藏經的有一位老首座告訴我:“看藏經不可東翻西找,要從頭依次的看到尾。”當時我因找不到閱藏頭路,就依他的話,從大藏經最前的《大般若經》看起。

  看了個把月,身心漸漸的安定了。六百卷的《大般若》尚未看完,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過于涅槃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的頓空,但並沒有失去知覺。在這一刹那空覺中,沒有我和萬物的世界對待。一轉瞬間明見世界萬物都在無邊的大空覺中,而都是沒有實體的影子一般。這種境界,經過一兩點鍾。起座後仍覺到身心非常的輕快、恬適。在二叁十天的中間,都是如此。

  《大般若》閱後改看《華嚴經》,覺得華藏刹海,宛然是自心境界,莫不空靈活潑;從前所參的禅話,所記的教理,都溶化無痕了。我從前的記憶力很強,只要用心看一遍就能背誦。但從此後變成理解力強而沒有記性了。

  我原沒好好的讀過書,但從那一回以後,我每天寫出的非詩非歌的文字很多。口舌筆墨的辯才,均達到了非常的敏銳鋒利。同看經的有後作金山方丈的靜觀和尚等.他們疑我得了憨山大師所說一般的禅病,但我自心中實很安定。

  我現在想起來,當時如從這種定慧心繼續下去,叁乘的聖果是可以成就的。可惜當時就改了途徑,因爲遇到了一位華山法師,他那時就在杭州辦僧學校,暫釆藏經閣休息。大家說起我的神慧,他與我談到科學的天文、地理,與物理、化學等常識;並攜示《天演論》、康有爲《大同書》、譚嗣同《仁學》、章太炎文集、梁啓超飲冰室等書要我看。我起初不信,因爲我讀過的書,只是中國古來的經史詩文與佛教經籍。當時與他辯論了十幾天,積數十萬言。後來覺他頗有道理,對于譚嗣同的《仁學》,尤極爲欽佩。由此轉變生起了以佛法救世救人救國救民的悲願心。

  當時,以爲就可憑自所得的佛法,再充實些新知識,便能救世。

  次年乃從八指頭陀辦僧教育會;冬天又同去參加鎮江所開的江蘇僧教育會;繼又參加楊仁山居士預備複興印度佛教的祗園精舍。

  自此以後,就沒有依了以前的禅定去修,這樣從光緒叁十四年,一直到民國叁年。歐戰爆發,對于西洋的學說及自己以佛法救世的力量發生懷疑,覺到如此的荒棄光陰下去,甚不值得,遂到普陀山去閉關。

  閉關二叁月後,有一次晚上靜坐,在心漸靜時,聞到前寺的打鍾聲,好像心念完全被打斷了,冥然罔覺,沒有知識,一直到第二天早鍾時,才生起覺心。最初,只覺到光明音聲遍滿虛空,虛空,光明、聲音渾然一片;沒有物我內外。嗣即生起分別心,而漸次恢複了平凡心境。自此,我對于《起信》、《楞嚴》的意義,象是自己所見到的,所以我當時就開始著成了《楞嚴攝論》。

  經過這次後,繼續看經,著書,坐禅。這一年中專看法相唯識書。當時其他的經論雖亦參看,但很注意看《唯識述記》。述記中釋“假智诠不得自相”一段,反複看了好多次,有一次又入了定心現觀。這與前兩次不同,見到因緣生法一一有很深的條理,秩然絲毫不亂。這一種心境,以後每一靜心觀察,就能再現。

  從此于思想文字等都有改變,從前空靈活潑的,以後則轉入條理深細堅密的一途;在此時所寫出的文章不同,亦看得出。

  上述經過定境叁次,都因後來事緣紛集的時間太多,致不能有長時的深造成就。

  自從經過第一次後,我的記憶力便沒有以前好,但理解力很深。那年頭發已變白,眼已近視,但後來頭發轉青了,眼睛到現在未變。經過第二次後,《起信》、《楞嚴》的由覺而不覺的緣起相,得了證明。第叁次現觀唯識的因果法相。古人所謂不昧因果,實在一一皆有條理,秩然而不紊亂的因果。

  經過這叁次的定境,每一次心理生理都有改變,並曾偶然有過天眼,天耳,他心通的徵兆。六通可能,則建基天眼。宿命通上的業果流轉相續亦決可信.因爲悲願心太重,未能向禅定去繼續深進,所以沒有次第可爲別人修證的依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