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大師思想及僧製建設研究
惟賢法師
一、太虛大師生平簡介
太虛大師是佛教的思想家、理論家,又是革新佛教的創造者,他的一生是在艱難的歲月裏度過,但他所做出的成績卻是很大的。他提倡的人生佛教,就是以後趙樸初老居士,在1982年中國佛協第二次全體代表大會上提出的人間佛教。現在中國佛教協會的章程,就是以人間佛教的思想爲指導,佛教的各項工作,各個寺院、各個佛學院都是根據這個思想在開展工作。
太虛大師的著作已經整理出版,風行海內外,他寫的叁寶歌,現在已經成爲海內外佛學院的校歌,影響很大。
我親近太虛大師將近十年,從16歲到21歲在漢藏教理學院讀書,21歲以後,一直到26歲左右,與大師通信沒有間斷,受太虛大師的教育很深。他在漢院給我們講真現實論、人生佛教、今菩薩行、菩薩學處,還教我們寫詩,他善于詩歌,書法很好。
大師是浙江崇德人,1889年農曆12月18日生,于1947年1月17日圓寂在上海玉佛寺,享年59歲,將近一個甲子。
他誕生以後,二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改嫁,幼時全是靠外祖母撫養、教育。外祖母是信佛的居士,經常帶著他朝山,拜佛,從小種下佛根,對于寺廟印象很深,對于佛菩薩很崇拜。接著,在家裏受他舅父的教育,他舅父設有私塾,他在私塾裏面讀《四書》、《五經》,學文學,奠定了儒學、文學的基礎。16歲出家于蘇州木渎浒墅鄉某小廟,平望小九華寺的監院士達給他披剃,取法名唯心,師祖奘嚴給他取法號太虛,“太虛”之號就是這樣來的。從此以後,一直用太虛之號。
後來,他在天童寺,聽道階法師講演佛學,從歧昌法師受《法華經》、《楞嚴經》、《指月錄》、《起信論》,奠立了佛學基礎。接著不久,楊仁山在南京辦祇洹精舍,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個佛學院,現代式的佛學院,同他在一起學習的都是中國後來的一些知名人士,這是他在研究佛學方面的一個重要過程。其中最重要的還有兩次靜修,第一次是讀《大般若經》,讀了以後有啓發,豁然開悟,後又閱讀《華嚴經》,那種開悟境界又繼續出現;第二次在普陀閉關,閉關期間,除了靜坐、修禅、禮拜、念佛以外,還廣讀經論,期間寫的著作較多,關于《楞嚴經》、《起信論》的解釋等,這一系列都是形成他佛教理論的基礎。
1908年在廣州,他首先與一個叫華山的僧人認識,華山當時的思想比較開明,不滿意當時佛教的現狀。大師與華山認識後,談得很投機,華山就請他觀看其所攜帶的新書,是清初康有爲、梁啓超、譚嗣同、章太炎所著的,以開發他的思想。大師之佛學救世之宏願,由此勃發而不能自遏。
接著又認識一個當時隨孫中山搞民主革命的僧人叫棲雲,他和棲雲很談得來,棲雲就介紹當時的進步書籍給他看,其中有中國、歐洲的各種主義以及政治經濟方面的理論,這些對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啓發,大受革命思想之掀動。
1909年至1910年,由于華山之策發,棲雲之慫恿,他就學于南京祇洹精舍。
1911年,與跟隨孫中山革命的一批人相識,革命黨廣州起義失敗,黃花崗72烈士犧牲,太虛大師還作了詩來追悼,當時政府就懷疑他,要查辦他,他就到處跑,東躲西藏。
1912年,他與仁山等,在江蘇金山,提出組織中國佛教促進會,成立金山寺會所,謀新中國新佛教之建設,要把金山寺辦成佛教大學,來培養僧才,培養佛教新一代的接班人。他提出這個思想,並在開會時大衆通過以後,有一部分僧人不服,組織了幾十個人沖進會所,仁山挨了打,他也挨了打,還被打傷了,這活動受了挫折。
當時佛教的形勢很不好:一方面佛教本身從宋元以後,教義不昌。佛教最昌盛是在隋唐時期,建立各宗派,宣講教義,宋元以後,教義不昌,當時寺廟的傳統是禅宗、淨土宗,實際上一是落于隱遁;二是落于往往求死後解脫,對于人生,對于生前應該做些什麼,佛教徒就往往提不起來;叁是僧製腐敗,僧人的製度受曆史的影響形成家族製、法派製,違反僧團的十方公有製。對于這個現狀他不滿意,再加上當時北洋軍閥政府提倡廟産興學,僧人惶惶不安,廟産被提,生活就無來源,無法過日子。由于以上內部外部的原因,就促使了太虛大師革新思想的産生。
1913年他的戒師八指頭陀圓寂。八指頭陀因爲廟産興學,向北洋軍閥政府請願,沒有達到目的,而且受了當時主管機關頭頭語言上的侮辱,回來以後非常憤慨,然後就圓寂了。太虛大師在追悼他的戒師父寄禅和尚(八指頭陀)的追悼會上就開始明確提出佛教叁種革命:(1)教理革命;(2)教製革命;(3)教産革命。
他這個革命實際上是革新,不是把佛教變正過來。
教理革命就要提倡人生佛教,不提倡空談的、隱遁的或者死後的佛教。教製方面,改革原有的製度,要把家族製、私有製、法派製改過來,成爲佛教集體公有,十方叢林十方僧,不能子孫相傳。教産革命就是化私産爲佛教的集體公産。
他提出這叁種革命,就從那時開始。
從他提倡整頓僧製、改革僧製以後,在各個地方都遇到當時保守派的反對,後來他把重心轉移到:一方面講演佛法,傳播佛教文化;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辦僧伽教育,從培植僧才著手。從此以後,他創辦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柏林佛學院、漢藏教理院,在他圓寂以前還准備在西安辦巴利叁藏院,包含藏文系、漢文系、巴利文系、英文系的綜合佛學院。他要求佛教在各個系統都有人學,以便把佛教弘揚于世界。他辦教育的思想是宏偉的,在這方面,比較有成績。中國佛教能夠延續到今天,就是他當時辦教育的成績。
太虛法師的一生,是在不平靜的、艱難的歲月裏度過的。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成立,北洋軍閥統治,一片混亂,加上廟産興學,內外交逼。北伐以後,軍閥又互相鬥爭,形成軍閥割據,情況還是照舊,後來盡管有短時間的統一,接著抗日戰爭又爆發,當時的國民政府由南京遷都到重慶,重慶就成爲陪都。太虛大師也隨著到了重慶,在顛沛流離中過生活。
他的一生,總的說來,一是首倡佛教叁種革命。二是革新僧製,創辦佛學院。叁是曾經赴歐美弘法。四對于國家民族很熱愛,當日本侵略中國東叁省的時候,他就向日本佛教徒呼籲,反對日本軍國主義,在國內提倡組織佛教青年護國團,抗戰發生以後,他又提倡佛教徒受防護訓練、救護訓練,從上海到武漢,到重慶,相繼的組織僧侶救護隊,在日機轟炸之下,救護死傷軍民,不久,他又組織國際佛教訪問團,訪問緬甸、印度、斯裏蘭卡、新加坡,對宣傳中國抗戰,呼籲支持中國抗戰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一生是愛國愛教的。
他圓寂以後,上海舉行盛大的追悼會,經過火化,燒出叁百多顆舍利子,有五彩舍利子,最奇妙的是心髒不壞,心髒上面也點綴了很多舍利子。這是他真實修持忠于叁寶的證明。
以上內容,就是有關太虛大師生平以及革新思想形成的簡單敘述。
二、革新佛教思想的要點
從以下八個方面來闡述。
(一)主張佛教的行持,在行之前,首先要具足信仰。這種信仰是理智的信仰,是正信,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從信仰佛教以後,啓發人的心靈。人的心靈是仁愛的、理智的,這種心靈就與佛陀證的果相應。因位的信與果位的佛陀的覺的境界相應,就成爲大乘菩薩的因,所以重在首先要有信。《華嚴經》講: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二)考察佛法的真僞必須要以佛家的基本教理爲准。佛經都是由佛親口宣說,而佛經的內容都是佛陀的自證境界,這種自證境界不是世俗人一般的知識、一般的理智可以推測,可以理解的。因爲世俗人的理智或者知識,是憑五官感覺而進入理性認識,是一種意識境界、有分別的境界,而佛陀的境界,是超乎時空,超乎語言,不可思議的。提出這個論點是什麼原因呢?因爲當時發生了一些論戰:說什麼大乘非佛說呀,《楞嚴經》非佛說呀,《起信論》非馬鳴菩薩所造呀等。假若以世俗的觀點,以世間的進化論的觀點,或者通過訓诂說解釋經論,認爲某個經論是真的,某個經論是假的,以這種觀點來對待佛法,就根本與佛陀的自證境界不相合。考察佛法的真僞必須要以佛家的教理“四聖谛、叁法印”來衡量,是不是合乎四聖谛法?是不是合乎叁法印?是不是合乎因果、緣起性空的論理?要以這個來衡量,不能以那個進化論的眼光、訓诂學的考據方法來對待佛法。
(叁)根據契理契機的原則,上契諸佛理,下應衆生機。佛法一方面不能違反佛經的原則,要發揚,另一方面要結合時代、衆生的根機,就是要適應社會、適應群衆,要與時俱進,從這些方面提出新佛教的理論和僧製的改建。
(四)提出人生佛教。認爲人生完成道德,提高人格,自利利他,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與大乘菩薩行相應,就可以建立人生佛教,有利于現代社會,有利于家庭、社會、國家、世界,使衆生在生活中獲得美滿幸福。所以做人,必須要完成人格,進一步發菩薩心,修菩薩行,才能完成佛果,這個不是空洞的,而是很實際的。
(五)提倡佛教應世與救世。應世與救世,是什麼意思呢?提出建立新佛教,一方面改革佛教的製度,保護佛教寺廟,救寺救僧;另一方面把佛教真理弘揚出去,淨化人生,使世界、使人們得到挽救,這就成立現代佛教的思想。
(六)僧團與信衆的關系。在佛教集體中,首先應該注意僧團的建設,僧團是主體,應該以僧人來領導,而信衆是圍繞僧團做爲護法。
(七)尊重中國佛教的傳統,特別是中國大乘宗派。當時內學院歐陽漸提出來一個觀點,認爲佛教應該繼承和學習印度,像龍樹、無著、世親的學派,中國佛法沒有什麼建樹,不值一學。太虛大師就持相反的態度,他認爲中國佛教是我們的祖師根據佛說的原理,就自己的研究和心得加以發揮創…
《太虛大師思想及僧製建設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