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太虚大师思想及僧制建设研究

  太虚大师思想及僧制建设研究

  惟贤法师

  一、太虚大师生平简介

  太虚大师是佛教的思想家、理论家,又是革新佛教的创造者,他的一生是在艰难的岁月里度过,但他所做出的成绩却是很大的。他提倡的人生佛教,就是以后赵朴初老居士,在1982年中国佛协第二次全体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人间佛教。现在中国佛教协会的章程,就是以人间佛教的思想为指导,佛教的各项工作,各个寺院、各个佛学院都是根据这个思想在开展工作。

  太虚大师的著作已经整理出版,风行海内外,他写的三宝歌,现在已经成为海内外佛学院的校歌,影响很大。

  我亲近太虚大师将近十年,从16岁到21岁在汉藏教理学院读书,21岁以后,一直到26岁左右,与大师通信没有间断,受太虚大师的教育很深。他在汉院给我们讲真现实论、人生佛教、今菩萨行、菩萨学处,还教我们写诗,他善于诗歌,书法很好。

  大师是浙江崇德人,1889年农历12月18日生,于1947年1月17日圆寂在上海玉佛寺,享年59岁,将近一个甲子。

  他诞生以后,二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幼时全是靠外祖母抚养、教育。外祖母是信佛的居士,经常带着他朝山,拜佛,从小种下佛根,对于寺庙印象很深,对于佛菩萨很崇拜。接着,在家里受他舅父的教育,他舅父设有私塾,他在私塾里面读《四书》、《五经》,学文学,奠定了儒学、文学的基础。16岁出家于苏州木渎浒墅乡某小庙,平望小九华寺的监院士达给他披剃,取法名唯心,师祖奘严给他取法号太虚,“太虚”之号就是这样来的。从此以后,一直用太虚之号。

  后来,他在天童寺,听道阶法师讲演佛学,从歧昌法师受《法华经》、《楞严经》、《指月录》、《起信论》,奠立了佛学基础。接着不久,杨仁山在南京办祇洹精舍,这是中国最早的一个佛学院,现代式的佛学院,同他在一起学习的都是中国后来的一些知名人士,这是他在研究佛学方面的一个重要过程。其中最重要的还有两次静修,第一次是读《大般若经》,读了以后有启发,豁然开悟,后又阅读《华严经》,那种开悟境界又继续出现;第二次在普陀闭关,闭关期间,除了静坐、修禅、礼拜、念佛以外,还广读经论,期间写的著作较多,关于《楞严经》、《起信论》的解释等,这一系列都是形成他佛教理论的基础。

  1908年在广州,他首先与一个叫华山的僧人认识,华山当时的思想比较开明,不满意当时佛教的现状。大师与华山认识后,谈得很投机,华山就请他观看其所携带的新书,是清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所著的,以开发他的思想。大师之佛学救世之宏愿,由此勃发而不能自遏。

  接着又认识一个当时随孙中山搞民主革命的僧人叫栖云,他和栖云很谈得来,栖云就介绍当时的进步书籍给他看,其中有中国、欧洲的各种主义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理论,这些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启发,大受革命思想之掀动。

  1909年至1910年,由于华山之策发,栖云之怂恿,他就学于南京祇洹精舍。

  1911年,与跟随孙中山革命的一批人相识,革命党广州起义失败,黄花岗72烈士牺牲,太虚大师还作了诗来追悼,当时政府就怀疑他,要查办他,他就到处跑,东躲西藏。

  1912年,他与仁山等,在江苏金山,提出组织中国佛教促进会,成立金山寺会所,谋新中国新佛教之建设,要把金山寺办成佛教大学,来培养僧才,培养佛教新一代的接班人。他提出这个思想,并在开会时大众通过以后,有一部分僧人不服,组织了几十个人冲进会所,仁山挨了打,他也挨了打,还被打伤了,这活动受了挫折。

  当时佛教的形势很不好:一方面佛教本身从宋元以后,教义不昌。佛教最昌盛是在隋唐时期,建立各宗派,宣讲教义,宋元以后,教义不昌,当时寺庙的传统是禅宗、净土宗,实际上一是落于隐遁;二是落于往往求死后解脱,对于人生,对于生前应该做些什么,佛教徒就往往提不起来;三是僧制腐败,僧人的制度受历史的影响形成家族制、法派制,违反僧团的十方公有制。对于这个现状他不满意,再加上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提倡庙产兴学,僧人惶惶不安,庙产被提,生活就无来源,无法过日子。由于以上内部外部的原因,就促使了太虚大师革新思想的产生。

  1913年他的戒师八指头陀圆寂。八指头陀因为庙产兴学,向北洋军阀政府请愿,没有达到目的,而且受了当时主管机关头头语言上的侮辱,回来以后非常愤慨,然后就圆寂了。太虚大师在追悼他的戒师父寄禅和尚(八指头陀)的追悼会上就开始明确提出佛教三种革命:(1)教理革命;(2)教制革命;(3)教产革命。

  他这个革命实际上是革新,不是把佛教变正过来。

  教理革命就要提倡人生佛教,不提倡空谈的、隐遁的或者死后的佛教。教制方面,改革原有的制度,要把家族制、私有制、法派制改过来,成为佛教集体公有,十方丛林十方僧,不能子孙相传。教产革命就是化私产为佛教的集体公产。

  他提出这三种革命,就从那时开始。

  从他提倡整顿僧制、改革僧制以后,在各个地方都遇到当时保守派的反对,后来他把重心转移到:一方面讲演佛法,传播佛教文化;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办僧伽教育,从培植僧才着手。从此以后,他创办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柏林佛学院、汉藏教理院,在他圆寂以前还准备在西安办巴利三藏院,包含藏文系、汉文系、巴利文系、英文系的综合佛学院。他要求佛教在各个系统都有人学,以便把佛教弘扬于世界。他办教育的思想是宏伟的,在这方面,比较有成绩。中国佛教能够延续到今天,就是他当时办教育的成绩。

  太虚法师的一生,是在不平静的、艰难的岁月里度过的。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成立,北洋军阀统治,一片混乱,加上庙产兴学,内外交逼。北伐以后,军阀又互相斗争,形成军阀割据,情况还是照旧,后来尽管有短时间的统一,接着抗日战争又爆发,当时的国民政府由南京迁都到重庆,重庆就成为陪都。太虚大师也随着到了重庆,在颠沛流离中过生活。

  他的一生,总的说来,一是首倡佛教三种革命。二是革新僧制,创办佛学院。三是曾经赴欧美弘法。四对于国家民族很热爱,当日本侵略中国东三省的时候,他就向日本佛教徒呼吁,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在国内提倡组织佛教青年护国团,抗战发生以后,他又提倡佛教徒受防护训练、救护训练,从上海到武汉,到重庆,相继的组织僧侣救护队,在日机轰炸之下,救护死伤军民,不久,他又组织国际佛教访问团,访问缅甸、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对宣传中国抗战,呼吁支持中国抗战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一生是爱国爱教的。

  他圆寂以后,上海举行盛大的追悼会,经过火化,烧出三百多颗舍利子,有五彩舍利子,最奇妙的是心脏不坏,心脏上面也点缀了很多舍利子。这是他真实修持忠于三宝的证明。

  以上内容,就是有关太虚大师生平以及革新思想形成的简单叙述。

  二、革新佛教思想的要点

  从以下八个方面来阐述。

  (一)主张佛教的行持,在行之前,首先要具足信仰。这种信仰是理智的信仰,是正信,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从信仰佛教以后,启发人的心灵。人的心灵是仁爱的、理智的,这种心灵就与佛陀证的果相应。因位的信与果位的佛陀的觉的境界相应,就成为大乘菩萨的因,所以重在首先要有信。《华严经》讲: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二)考察佛法的真伪必须要以佛家的基本教理为准。佛经都是由佛亲口宣说,而佛经的内容都是佛陀的自证境界,这种自证境界不是世俗人一般的知识、一般的理智可以推测,可以理解的。因为世俗人的理智或者知识,是凭五官感觉而进入理性认识,是一种意识境界、有分别的境界,而佛陀的境界,是超乎时空,超乎语言,不可思议的。提出这个论点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当时发生了一些论战:说什么大乘非佛说呀,《楞严经》非佛说呀,《起信论》非马鸣菩萨所造呀等。假若以世俗的观点,以世间的进化论的观点,或者通过训诂说解释经论,认为某个经论是真的,某个经论是假的,以这种观点来对待佛法,就根本与佛陀的自证境界不相合。考察佛法的真伪必须要以佛家的教理“四圣谛、三法印”来衡量,是不是合乎四圣谛法?是不是合乎三法印?是不是合乎因果、缘起性空的论理?要以这个来衡量,不能以那个进化论的眼光、训诂学的考据方法来对待佛法。

  (三)根据契理契机的原则,上契诸佛理,下应众生机。佛法一方面不能违反佛经的原则,要发扬,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众生的根机,就是要适应社会、适应群众,要与时俱进,从这些方面提出新佛教的理论和僧制的改建。

  (四)提出人生佛教。认为人生完成道德,提高人格,自利利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与大乘菩萨行相应,就可以建立人生佛教,有利于现代社会,有利于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使众生在生活中获得美满幸福。所以做人,必须要完成人格,进一步发菩萨心,修菩萨行,才能完成佛果,这个不是空洞的,而是很实际的。

  (五)提倡佛教应世与救世。应世与救世,是什么意思呢?提出建立新佛教,一方面改革佛教的制度,保护佛教寺庙,救寺救僧;另一方面把佛教真理弘扬出去,净化人生,使世界、使人们得到挽救,这就成立现代佛教的思想。

  (六)僧团与信众的关系。在佛教集体中,首先应该注意僧团的建设,僧团是主体,应该以僧人来领导,而信众是围绕僧团做为护法。

  (七)尊重中国佛教的传统,特别是中国大乘宗派。当时内学院欧阳渐提出来一个观点,认为佛教应该继承和学习印度,像龙树、无著、世亲的学派,中国佛法没有什么建树,不值一学。太虚大师就持相反的态度,他认为中国佛教是我们的祖师根据佛说的原理,就自己的研究和心得加以发挥创…

《太虚大师思想及僧制建设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太虚大师年谱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