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男女有别,在佛教团体,特别是僧人的团体,女众部另住一处,女宾来了就到女众部住,与男众部分开,这些方面要严肃。现在中国佛教协会提出“僧装、素食、独身”的僧人形象,实际上太虚大师早就提出来了。他本人终身素食,穿一身灰布僧衣,生活很简单,不象现在有些大方丈的那个派头。我跟他一起吃早饭和午饭,有过好几次,饭菜简单得很。他要严肃僧人的律仪,整顿僧纲,树立僧人的形象,这是僧依品的内容。
2、宗依品
就是僧人修学佛法必须要以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为主,学习过程中也以佛法为主,不能偏于世俗知识。
3、整理制度品
包括个人的剃度、受戒、以及教团、教制、教产、教规,各种制度要建立,分别进行整顿,不能混乱,一切依制度办事。
4、建立法苑、莲社
这是一种方便法门,法苑就可以应付经忏,满足世俗人的要求,摄受俗众,使他们受到佛法的教化。但寺庙主要的功能不是在做法事,赶经忏不是主要的,只是附带的。莲社主要组织老弱的僧众日日念佛,专修净业。
还有就是关于建立在家佛教徒的组织,在汉口,首先建立了佛教正信会,团结居士众修学。
当时太虚大师估计,全国约有80万的僧众,这个整顿是以80万僧众为对象。
(二)僧制今论
这时,太虚大师把80万僧众缩小为20万,认为僧人在精不在多,在于质量的精,而不在数量的多,所以缩小到20万,这里面又有分别。第一、16万或者18万僧人可以从事生产事业,搞农工商等,自食其力;第二、选出2万或者4万的僧人修学佛法,弘扬佛法,作为住持僧人。第三、寺庙产业除了维持寺务以外,其余投入生产,搞资生事业,僧人半劳动,半修行,参照唐代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农禅并重。这个《僧制今论》的提法比《整理僧伽制度论》提高了一步,而且人数少了,主张在精不在多。
(三)建僧大纲
此篇僧人又缩小了,太虚大师估计全国僧众只有35000人,由20万再缩减到35000,建立三级僧制,第一叫学僧制,第二叫职僧制,第三叫德僧制。
第一学僧制。学僧制就是比丘僧制,受了比丘戒,大概1万人,主要内容就是要学习,在律仪院、普通教理院、高等教理院里学习。律仪院是学习二年;普通教理院学习四年;高等教理院学习三年;最后还有观行参学处,即与实践相结合,修禅观,又是三年;前后总共十二年。作为一个学生必须要学习十二年,才能住持正法,弘扬正法。不象后来的佛学院,只学三年二年就行了,大师认为修学时间短,没大成就,也不能管理寺庙。所以学僧制,他提出要十二年。
第二职僧制。什么叫职僧制呢?就是菩萨僧制,大概25000人,菩萨僧制的责任是什么呢?就是办慈善事业、教育文化事业,由僧人来做,叫菩萨僧。
第三德僧制。这一种就是戒龄久,岁数比较大,是专门修持的。不管他们在本庙修持,或者在山林修持、在茅篷修持,寺庙就有责任把他养活下来,也叫长老僧制。
另外除了这些僧众以外,其余有些僧人既不能做学僧,也不能做职僧,属于老弱病残的僧人,那就分一部分产业设立养老院、残废院。
其余还有一部分僧人就是根本没有信仰的,在庙里也不守规矩,对于这些人干脆就淘汰,叫他还俗,也可以让他参加佛教办的农场工厂。
这些内容即是僧制大纲,我们看一看,从《整理僧伽制度论》到《僧制今论》,再到《建僧大纲》,它是一步步的提高,一步步的升级,是结合时代,提出的精辟见解、宏大主张。我们今天的寺庙,实际上来讲,都要朝这个方向走,不然是走不通的。所以太虚大师的思想在那个时候是很先进的,登高望远,胸怀宽广。
(四)菩萨学处
菩萨学处的提出是1940年,是在汉藏教理院的一期培训班上,先讲今菩萨行,接着就讲菩萨学处,当时我在汉藏教理院学习,我亲自聆听他讲,还做了笔记。他讲今菩萨行,就是说要做个现代的菩萨,他称自己为太虚菩萨。并写有一首诗:
我今学修菩萨行,我今应证菩萨名,愿皆称我以菩萨,比丘不是佛未成。
大家喊我菩萨,我不是比丘,我也不是佛,我遵守的是菩萨戒,我没有成佛。他的目的就是要大家学做菩萨,大家都学菩萨,就能净化人心,净化世界,是好事情。所以他一是提出今菩萨行,二是建立菩萨学处。要求参加菩萨学处的要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要具备精深博大的佛学知识,也要懂科学,出家的要参加文化教育、医务工作,在家的要参加工农商学兵,即军界、政界、商界的各方面工作。
菩萨学处有一个总纲,作为出家菩萨,要经过律仪院学习二年,教理学院四年,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修行,修止观,然后搞什么工作呢?搞教育、文化、医务,为出家菩萨。同时也可以容纳在家居士作为在家菩萨,在家菩萨就分为结缘三皈、正信三皈,要求参加在家菩萨的培训班,学习在家菩萨的戒,学习佛法的基本教理。然后,再去从事实际工作,搞医务、教育,也可以进工厂或者农场工作。同时经过学习后,可以普遍的到各个岗位,如学界、教育界、政界、商界、军界去工作。这样,以菩萨精神服务人民,也就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作为一个菩萨应该是这样子的。
他的这个思想自提出来以后,一直没有间断的在宣传,到他圆寂前一年——在宁波延庆寺跟大众讲法的时候,他又提到菩萨学处,很可惜的是,从开始提倡到他圆寂一直没有实现。菩萨学处实际上就是一个现代僧团、现代寺庙的典型。
我在汉院的学业结束以后,随雪松法师到开县创办大觉佛学院,当时佛教状况还是不兴旺,僧人散乱,因为新的僧制没有建立,再加上地方上强拉僧人当壮丁,庙产兴学的风气仍在,我当时就带着问题,写信问他:“大师,现在形势这么不好,佛教的前途怎么办呢?”
大师给我回信:“我从过去到现在,都在讲菩萨学处,必须要建立菩萨学处,实现菩萨学处,组织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一起,成为一个现代的僧团,现在虽然办佛学院,都是零星敷衍,没有什么大成效。”他又提到他的菩萨学处,他勉励我:“你年青呀,要继续深学,继续修养,不忘深造于学,修养于德,等待机缘哪!”这是太虚大师给我写的一封信,所以他随时都没有忘记他的菩萨学处。
太虚大师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过生活,只活到59岁,他提出的这些,很多没有实现。主要在办教育弘法方面,比较有成效。
今天讲这个题目,对于我本人来说,钩起若干回想。我现在85岁,始终如一的根据太虚大师,根据他的志向在努力,关于这个题目,内容比较多,我只是提纲的讲,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正根整理)
《太虚大师思想及僧制建设研究》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