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男女有別,在佛教團體,特別是僧人的團體,女衆部另住一處,女賓來了就到女衆部住,與男衆部分開,這些方面要嚴肅。現在中國佛教協會提出“僧裝、素食、獨身”的僧人形象,實際上太虛大師早就提出來了。他本人終身素食,穿一身灰布僧衣,生活很簡單,不象現在有些大方丈的那個派頭。我跟他一起吃早飯和午飯,有過好幾次,飯菜簡單得很。他要嚴肅僧人的律儀,整頓僧綱,樹立僧人的形象,這是僧依品的內容。
2、宗依品
就是僧人修學佛法必須要以中國佛教大乘八宗爲主,學習過程中也以佛法爲主,不能偏于世俗知識。
3、整理製度品
包括個人的剃度、受戒、以及教團、教製、教産、教規,各種製度要建立,分別進行整頓,不能混亂,一切依製度辦事。
4、建立法苑、蓮社
這是一種方便法門,法苑就可以應付經忏,滿足世俗人的要求,攝受俗衆,使他們受到佛法的教化。但寺廟主要的功能不是在做法事,趕經忏不是主要的,只是附帶的。蓮社主要組織老弱的僧衆日日念佛,專修淨業。
還有就是關于建立在家佛教徒的組織,在漢口,首先建立了佛教正信會,團結居士衆修學。
當時太虛大師估計,全國約有80萬的僧衆,這個整頓是以80萬僧衆爲對象。
(二)僧製今論
這時,太虛大師把80萬僧衆縮小爲20萬,認爲僧人在精不在多,在于質量的精,而不在數量的多,所以縮小到20萬,這裏面又有分別。第一、16萬或者18萬僧人可以從事生産事業,搞農工商等,自食其力;第二、選出2萬或者4萬的僧人修學佛法,弘揚佛法,作爲住持僧人。第叁、寺廟産業除了維持寺務以外,其余投入生産,搞資生事業,僧人半勞動,半修行,參照唐代百丈禅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農禅並重。這個《僧製今論》的提法比《整理僧伽製度論》提高了一步,而且人數少了,主張在精不在多。
(叁)建僧大綱
此篇僧人又縮小了,太虛大師估計全國僧衆只有35000人,由20萬再縮減到35000,建立叁級僧製,第一叫學僧製,第二叫職僧製,第叁叫德僧製。
第一學僧製。學僧製就是比丘僧製,受了比丘戒,大概1萬人,主要內容就是要學習,在律儀院、普通教理院、高等教理院裏學習。律儀院是學習二年;普通教理院學習四年;高等教理院學習叁年;最後還有觀行參學處,即與實踐相結合,修禅觀,又是叁年;前後總共十二年。作爲一個學生必須要學習十二年,才能住持正法,弘揚正法。不象後來的佛學院,只學叁年二年就行了,大師認爲修學時間短,沒大成就,也不能管理寺廟。所以學僧製,他提出要十二年。
第二職僧製。什麼叫職僧製呢?就是菩薩僧製,大概25000人,菩薩僧製的責任是什麼呢?就是辦慈善事業、教育文化事業,由僧人來做,叫菩薩僧。
第叁德僧製。這一種就是戒齡久,歲數比較大,是專門修持的。不管他們在本廟修持,或者在山林修持、在茅篷修持,寺廟就有責任把他養活下來,也叫長老僧製。
另外除了這些僧衆以外,其余有些僧人既不能做學僧,也不能做職僧,屬于老弱病殘的僧人,那就分一部分産業設立養老院、殘廢院。
其余還有一部分僧人就是根本沒有信仰的,在廟裏也不守規矩,對于這些人幹脆就淘汰,叫他還俗,也可以讓他參加佛教辦的農場工廠。
這些內容即是僧製大綱,我們看一看,從《整理僧伽製度論》到《僧製今論》,再到《建僧大綱》,它是一步步的提高,一步步的升級,是結合時代,提出的精辟見解、宏大主張。我們今天的寺廟,實際上來講,都要朝這個方向走,不然是走不通的。所以太虛大師的思想在那個時候是很先進的,登高望遠,胸懷寬廣。
(四)菩薩學處
菩薩學處的提出是1940年,是在漢藏教理院的一期培訓班上,先講今菩薩行,接著就講菩薩學處,當時我在漢藏教理院學習,我親自聆聽他講,還做了筆記。他講今菩薩行,就是說要做個現代的菩薩,他稱自己爲太虛菩薩。並寫有一首詩:
我今學修菩薩行,我今應證菩薩名,願皆稱我以菩薩,比丘不是佛未成。
大家喊我菩薩,我不是比丘,我也不是佛,我遵守的是菩薩戒,我沒有成佛。他的目的就是要大家學做菩薩,大家都學菩薩,就能淨化人心,淨化世界,是好事情。所以他一是提出今菩薩行,二是建立菩薩學處。要求參加菩薩學處的要養成高尚的道德品質,要具備精深博大的佛學知識,也要懂科學,出家的要參加文化教育、醫務工作,在家的要參加工農商學兵,即軍界、政界、商界的各方面工作。
菩薩學處有一個總綱,作爲出家菩薩,要經過律儀院學習二年,教理學院四年,在這個基礎上,結合修行,修止觀,然後搞什麼工作呢?搞教育、文化、醫務,爲出家菩薩。同時也可以容納在家居士作爲在家菩薩,在家菩薩就分爲結緣叁皈、正信叁皈,要求參加在家菩薩的培訓班,學習在家菩薩的戒,學習佛法的基本教理。然後,再去從事實際工作,搞醫務、教育,也可以進工廠或者農場工作。同時經過學習後,可以普遍的到各個崗位,如學界、教育界、政界、商界、軍界去工作。這樣,以菩薩精神服務人民,也就是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作爲一個菩薩應該是這樣子的。
他的這個思想自提出來以後,一直沒有間斷的在宣傳,到他圓寂前一年——在甯波延慶寺跟大衆講法的時候,他又提到菩薩學處,很可惜的是,從開始提倡到他圓寂一直沒有實現。菩薩學處實際上就是一個現代僧團、現代寺廟的典型。
我在漢院的學業結束以後,隨雪松法師到開縣創辦大覺佛學院,當時佛教狀況還是不興旺,僧人散亂,因爲新的僧製沒有建立,再加上地方上強拉僧人當壯丁,廟産興學的風氣仍在,我當時就帶著問題,寫信問他:“大師,現在形勢這麼不好,佛教的前途怎麼辦呢?”
大師給我回信:“我從過去到現在,都在講菩薩學處,必須要建立菩薩學處,實現菩薩學處,組織出家菩薩和在家菩薩一起,成爲一個現代的僧團,現在雖然辦佛學院,都是零星敷衍,沒有什麼大成效。”他又提到他的菩薩學處,他勉勵我:“你年青呀,要繼續深學,繼續修養,不忘深造于學,修養于德,等待機緣哪!”這是太虛大師給我寫的一封信,所以他隨時都沒有忘記他的菩薩學處。
太虛大師的一生,是在顛沛流離中過生活,只活到59歲,他提出的這些,很多沒有實現。主要在辦教育弘法方面,比較有成效。
今天講這個題目,對于我本人來說,鈎起若幹回想。我現在85歲,始終如一的根據太虛大師,根據他的志向在努力,關于這個題目,內容比較多,我只是提綱的講,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
(正根整理)
《太虛大師思想及僧製建設研究》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