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太虚大师思想及僧制建设研究▪P2

  ..续本文上一页立,在教理及结果方面都不违反佛法,这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他尊重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优良传统,以此传统,结合新时代的思想,根据上契诸佛理,下应众生机的原则,来建立人生佛教。

  (八)爱国思想,爱国爱教。如抗日战争中组织僧侣救护队、佛教国际访问团,来拥护抗战、宣传抗战等事迹。

  三、有关佛教革新思想的论述

  有关佛教革新思想的论述是:八宗平等、对佛法的判摄、关于人生佛教。

  (一)八宗平等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通过翻译、讲学,从萌芽到成熟的阶段,当时的派别就有十一种,到了唐代以后,才正式形成宗派,计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又有史家将小乘的俱舍归入法相宗,成实归入空宗,故一般只提八宗)。

  大乘八宗,其中慈恩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多偏于教理的发挥、解说,当然也讲教理行果,但着重是教理;禅宗、密宗、净土宗、律宗,偏于行持,重在讲行,教理方面就不如前面的广繁。八宗中在历史上又将禅宗称为宗下,也叫宗通,将经教又叫说通,教下。

  为什么他提出八宗平等?因为在历史上,宗派之间互相比较,互相争辩,在判教方面有很多差别,不统一,太虚大师就认为各个宗派都是平等的。为什么?

  1、各宗虽然是有差别,但在大乘境界上与所觉的菩提果方面都是平等的。在行持方面虽各有各的行持,有参禅、念佛、讲经、守戒、修密等,但在境界上,在佛的果报上,如见道、证佛果,都是一致的,从境与果来说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差别。

  2、各宗祖师都是根据佛经所说的教理,在各自的行持、各自的心得方面发挥出来,并不是违反佛陀的教义,都是与教理相合,同属于大乘教,条条江河归大海,条条道路通长安。从这些方面来说没有什么差别,平等无二。

  3、中国佛教的特点就是大乘佛教。从历史以来,学佛的人不管出家在家,都离不开八宗,学一宗同时涉及其它宗派,都要了解,互相圆融,最后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这是中国佛教的特点,应该保持,应该发扬,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平等无二的。

  他提倡八宗平等的这个思想,在武昌佛学院有一次集体对《大乘起信论》的解释,他写的序上有阐述,后来他写了一部书,叫《大乘宗地图》,进一步把这个思想发挥出来,提倡八宗平等。

  (二)对佛法的判摄

  他根据中国佛教的情况,提出新的改革,建立人生佛教。建立人生佛教,有利于社会、国家、世界;对全体佛法的融贯,做出新的判摄。这是个重要的判摄,有三要点:教之佛本,三期三系;理之实际,三级三宗;行之当机,三依三趣。

  1、教之佛本,三期三系

  佛教的传播是本于佛说,不是离开佛说以外的,本于佛说就分为三期三系。

  第一个时期,小行大隐时期。佛灭度后第一个五百年,小乘教盛行,教典有《阿含经》等,大乘经隐没不彰。

  第二个时期,大主小从时期。佛灭度后第二个五百年,大乘佛教盛行,包括般若、法相唯识,从马鸣菩萨写《起信论》,到龙树菩萨弘扬般若,再到无著、世亲菩萨弘扬法相唯识。

  第三个时期,密主显从时期。佛灭度后第三个五百年,密宗盛行。密宗佛教是一种特殊的形式,讲三密相应,灌顶、修供、念咒。形式上是结合当时的印度教,内容包括大乘中观宗的思想。密又有东密、西密,西密就是指西藏,东密就是指日本,但日本的密教还是中国唐朝时传过去的。

  三系,就是根据三个时期建立三个语言系统。一为巴利语系;二为汉语系,包括大乘各个宗派;三为藏语系,以藏文佛学为主;合起来就叫三期三系。

  2、理之实际,三级三宗

  什么叫理之实际呢?就是佛教的教理是符合佛陀的本怀,也与客观真理相合,所以就叫实际。

  什么叫三级呢?佛教分为五乘:人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佛乘。其中,又分为三级:

  第一级,因缘生法是五乘共法。五乘共同的要相信因果道理、因果事实,以及因缘生法的原理。

  第二级,四谛、三法印是三乘共法。这是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都要讲的,求生死解脱,修解脱行,必须要通过四谛、三法印,为小乘、大乘所共修,所以叫三乘共法。

  第三级,法相、法性、真如是大乘不共法。

  五乘共法的因缘生法,三乘共法的四谛三法印,大乘不共法的唯识法相、缘起性空、真如法界,为三级,大师又将此三级汇成三宗,一为法性空慧宗,二为法相唯识宗,三为法界圆觉宗。这三宗就把中国大乘佛教的八个宗派都融汇起来了,八宗汇成三宗。法性空慧宗,讲般若,为龙树一系的中观派;法相唯识宗,讲唯识法相,是无著、世亲一派;法界圆觉宗,根据《起信论》、《楞严经》、《圆觉经》,直讲真心,回俗向真,转妄成真,真指如来真心,叫法界圆觉宗。

  3、行之当机,三依三趣

  行就要随机,必须要适应根机而弘法,这是从实践方面来谈。机是根据地点不同、人不同、时间不同来进行。

  (1)以声闻乘行果,趋发大乘心。这是以小乘为主,先求解脱道,后来趋发大乘心,回小向大,属正法时期。

  (2)以天乘行果,趋向大乘果。什么叫天乘行果呢?就是密宗讲的,必须修成天人身,以天乘这个形象作为本尊,作到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这个时期,包括净土法门均属像法时期。

  (3)以人乘行果,趋向佛乘。在以人为主的基础上,发菩萨心,向上增进,就可以趋修大乘行,得到佛的果,这就是像法时期以后的末法时期,这个时期比较长。

  太虚法师认为,第一个时期,以小乘为主,现在不实际。为什么?因为它是与世隔绝,山林水下修行,是隐遁的、保守的,容易受到讥嫌。第二个时期,以天乘行果,趋向佛乘,这个就难免带神秘气味,容易被讥谤为迷信、神秘,也不适合。只有必须以人乘行果趋向菩萨乘,而证佛果,比较实际,适合现代。所以他提倡人生佛教就基于这一个理论。

  以上就是太虚大师关于对佛法的判摄:教之佛本,三期三系;理之实际,三级三宗;行之当机,三依三趣。这是太虚大师根据印度的佛法和中国传统的佛教,结合现代,把它判摄出来,建立人生佛教,至为精要。

  (三)关于人生佛教

  人生佛教,就是以人乘为主,兼修菩萨行。太虚大师讲,要做一个人,首先要做一个完人,完成人的人格,提高人的道德,以后就要做超人,超人是什么呢?就是比人要高一级,修解脱行,少欲淡泊,求身解脱、心解脱、慧解脱,超人以后要做超超人,超超人就是菩萨,菩萨发大乘心,本着大智慧、大悲心、大愿力、大无畏这种精神,救苦救难,度脱一切苦厄,这就是成佛的因。所以必须在完成人格的基础上,要做一个完人,一个超人,一个超超人,成佛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佛陀就是一个超超人,完成人格的第一人。康有为曾说:佛陀是世界上第一个完人!

  如何做人呢?就要遵守三皈五戒十善,要明因识果,保持人身。如何做超人呢,就要宁静淡泊,净化内心,求身心解脱。如何做超超人呢?就要具足大悲大智大愿大无畏的精神,发菩提心,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修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既度自己又度他人,而首先要度脱他人,度脱他人才能度脱自己,自利利他。这就是修菩萨行的标准。

  所以提倡首先完成人格,这样就避免世人将佛教当成消极保守的和神秘迷信的这种讥嫌,而是人格化,是做完人的这么一个目的,现代社会就适应这种根机,所以必须要提倡人生佛教。他在晚年,就把关于人生佛教的理论,收集起来,编成《人生佛教》,在临终之前三天,把赵朴老喊到上海,把《人生佛教》交给他,对他说:“你好好学习,这是我的志愿。”(这件事,是赵朴老到四川时亲自讲给我听的)。后来赵朴老根据他的《人生佛教》,提倡人间佛教,所以今天的人间佛教,其基础就是人生佛教。当然人间佛教的内容根据当今时代,又有所发挥。

  太虚大师有两首诗:

  第一首: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这是他基于人成即佛成的真现实论写的。

  第二首:如果发愿学佛,先须立志做人,三皈四维淑世,八德十善严身。

  把佛教的道德与儒家的道德融合在一起。三皈就是皈依佛法僧,四维就是礼义廉耻,中国战国时期的管子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也是儒家讲的内容,太虚大师讲五戒的时候,把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来解释,所以他对儒家很肯定,认为儒家在做人的道德方面的确是有道理的,很符合中国传统。

  四、有关僧制建设的论述

  大师鉴于当时僧制由于中华旧社会的影响,僧制已经腐朽、变质了,完全是家族化、法派化,流于形式,所以就提倡改革僧制,有四种论述。

  第一,1915年,写了《整理僧伽制度》,提出生平志愿: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珈菩萨戒本。

  第二,1927年,作《僧制今论》,比《整理僧伽制度》有所改进。

  第三,1930年,作《建僧大纲》,比《僧制今论》又进一步。

  第四,1940年,写了《建立菩萨学处》,这个菩萨学处实际上就是以僧人为主,容纳在家居士,包括军、政、学、商各界在里面的一个现代僧团,叫菩萨学处,这是一种现代化的僧制。

  (一)整理僧伽制度论

  《整理僧伽制度论》,有四方面,一是僧依品,二是宗依品,三是整理制度品,四是关于建立法苑、莲社的组织。

  1、僧依品

  僧依品设立住持部,以僧众为主,严修律仪,重视僧人形象,这一点太虚大师从生前一直到圆寂前都是始终坚持的。

  我在汉藏教理院读书的时候,他就提出约法三章。第一、服装保持僧装,不能穿其它的服装;第二、生活上一律素食,禁止荤食;第…

《太虚大师思想及僧制建设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太虚大师年谱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