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太虛大師思想及僧製建設研究▪P2

  ..續本文上一頁立,在教理及結果方面都不違反佛法,這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他尊重中國佛教各宗派的優良傳統,以此傳統,結合新時代的思想,根據上契諸佛理,下應衆生機的原則,來建立人生佛教。

  (八)愛國思想,愛國愛教。如抗日戰爭中組織僧侶救護隊、佛教國際訪問團,來擁護抗戰、宣傳抗戰等事迹。

  叁、有關佛教革新思想的論述

  有關佛教革新思想的論述是:八宗平等、對佛法的判攝、關于人生佛教。

  (一)八宗平等

  佛教從漢代傳入中國以後,到叁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通過翻譯、講學,從萌芽到成熟的階段,當時的派別就有十一種,到了唐代以後,才正式形成宗派,計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又有史家將小乘的俱舍歸入法相宗,成實歸入空宗,故一般只提八宗)。

  大乘八宗,其中慈恩宗、叁論宗、天臺宗、華嚴宗(賢首宗),多偏于教理的發揮、解說,當然也講教理行果,但著重是教理;禅宗、密宗、淨土宗、律宗,偏于行持,重在講行,教理方面就不如前面的廣繁。八宗中在曆史上又將禅宗稱爲宗下,也叫宗通,將經教又叫說通,教下。

  爲什麼他提出八宗平等?因爲在曆史上,宗派之間互相比較,互相爭辯,在判教方面有很多差別,不統一,太虛大師就認爲各個宗派都是平等的。爲什麼?

  1、各宗雖然是有差別,但在大乘境界上與所覺的菩提果方面都是平等的。在行持方面雖各有各的行持,有參禅、念佛、講經、守戒、修密等,但在境界上,在佛的果報上,如見道、證佛果,都是一致的,從境與果來說都是平等的,沒有什麼差別。

  2、各宗祖師都是根據佛經所說的教理,在各自的行持、各自的心得方面發揮出來,並不是違反佛陀的教義,都是與教理相合,同屬于大乘教,條條江河歸大海,條條道路通長安。從這些方面來說沒有什麼差別,平等無二。

  3、中國佛教的特點就是大乘佛教。從曆史以來,學佛的人不管出家在家,都離不開八宗,學一宗同時涉及其它宗派,都要了解,互相圓融,最後達到圓融無礙的境界,這是中國佛教的特點,應該保持,應該發揚,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是平等無二的。

  他提倡八宗平等的這個思想,在武昌佛學院有一次集體對《大乘起信論》的解釋,他寫的序上有闡述,後來他寫了一部書,叫《大乘宗地圖》,進一步把這個思想發揮出來,提倡八宗平等。

  (二)對佛法的判攝

  他根據中國佛教的情況,提出新的改革,建立人生佛教。建立人生佛教,有利于社會、國家、世界;對全體佛法的融貫,做出新的判攝。這是個重要的判攝,有叁要點:教之佛本,叁期叁系;理之實際,叁級叁宗;行之當機,叁依叁趣。

  1、教之佛本,叁期叁系

  佛教的傳播是本于佛說,不是離開佛說以外的,本于佛說就分爲叁期叁系。

  第一個時期,小行大隱時期。佛滅度後第一個五百年,小乘教盛行,教典有《阿含經》等,大乘經隱沒不彰。

  第二個時期,大主小從時期。佛滅度後第二個五百年,大乘佛教盛行,包括般若、法相唯識,從馬鳴菩薩寫《起信論》,到龍樹菩薩弘揚般若,再到無著、世親菩薩弘揚法相唯識。

  第叁個時期,密主顯從時期。佛滅度後第叁個五百年,密宗盛行。密宗佛教是一種特殊的形式,講叁密相應,灌頂、修供、念咒。形式上是結合當時的印度教,內容包括大乘中觀宗的思想。密又有東密、西密,西密就是指西藏,東密就是指日本,但日本的密教還是中國唐朝時傳過去的。

  叁系,就是根據叁個時期建立叁個語言系統。一爲巴利語系;二爲漢語系,包括大乘各個宗派;叁爲藏語系,以藏文佛學爲主;合起來就叫叁期叁系。

  2、理之實際,叁級叁宗

  什麼叫理之實際呢?就是佛教的教理是符合佛陀的本懷,也與客觀真理相合,所以就叫實際。

  什麼叫叁級呢?佛教分爲五乘:人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佛乘。其中,又分爲叁級:

  第一級,因緣生法是五乘共法。五乘共同的要相信因果道理、因果事實,以及因緣生法的原理。

  第二級,四谛、叁法印是叁乘共法。這是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都要講的,求生死解脫,修解脫行,必須要通過四谛、叁法印,爲小乘、大乘所共修,所以叫叁乘共法。

  第叁級,法相、法性、真如是大乘不共法。

  五乘共法的因緣生法,叁乘共法的四谛叁法印,大乘不共法的唯識法相、緣起性空、真如法界,爲叁級,大師又將此叁級彙成叁宗,一爲法性空慧宗,二爲法相唯識宗,叁爲法界圓覺宗。這叁宗就把中國大乘佛教的八個宗派都融彙起來了,八宗彙成叁宗。法性空慧宗,講般若,爲龍樹一系的中觀派;法相唯識宗,講唯識法相,是無著、世親一派;法界圓覺宗,根據《起信論》、《楞嚴經》、《圓覺經》,直講真心,回俗向真,轉妄成真,真指如來真心,叫法界圓覺宗。

  3、行之當機,叁依叁趣

  行就要隨機,必須要適應根機而弘法,這是從實踐方面來談。機是根據地點不同、人不同、時間不同來進行。

  (1)以聲聞乘行果,趨發大乘心。這是以小乘爲主,先求解脫道,後來趨發大乘心,回小向大,屬正法時期。

  (2)以天乘行果,趨向大乘果。什麼叫天乘行果呢?就是密宗講的,必須修成天人身,以天乘這個形象作爲本尊,作到叁密相應,可以即身成佛。這個時期,包括淨土法門均屬像法時期。

  (3)以人乘行果,趨向佛乘。在以人爲主的基礎上,發菩薩心,向上增進,就可以趨修大乘行,得到佛的果,這就是像法時期以後的末法時期,這個時期比較長。

  太虛法師認爲,第一個時期,以小乘爲主,現在不實際。爲什麼?因爲它是與世隔絕,山林水下修行,是隱遁的、保守的,容易受到譏嫌。第二個時期,以天乘行果,趨向佛乘,這個就難免帶神秘氣味,容易被譏謗爲迷信、神秘,也不適合。只有必須以人乘行果趨向菩薩乘,而證佛果,比較實際,適合現代。所以他提倡人生佛教就基于這一個理論。

  以上就是太虛大師關于對佛法的判攝:教之佛本,叁期叁系;理之實際,叁級叁宗;行之當機,叁依叁趣。這是太虛大師根據印度的佛法和中國傳統的佛教,結合現代,把它判攝出來,建立人生佛教,至爲精要。

  (叁)關于人生佛教

  人生佛教,就是以人乘爲主,兼修菩薩行。太虛大師講,要做一個人,首先要做一個完人,完成人的人格,提高人的道德,以後就要做超人,超人是什麼呢?就是比人要高一級,修解脫行,少欲淡泊,求身解脫、心解脫、慧解脫,超人以後要做超超人,超超人就是菩薩,菩薩發大乘心,本著大智慧、大悲心、大願力、大無畏這種精神,救苦救難,度脫一切苦厄,這就是成佛的因。所以必須在完成人格的基礎上,要做一個完人,一個超人,一個超超人,成佛就是這麼一個過程。佛陀就是一個超超人,完成人格的第一人。康有爲曾說:佛陀是世界上第一個完人!

  如何做人呢?就要遵守叁皈五戒十善,要明因識果,保持人身。如何做超人呢,就要甯靜淡泊,淨化內心,求身心解脫。如何做超超人呢?就要具足大悲大智大願大無畏的精神,發菩提心,修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修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既度自己又度他人,而首先要度脫他人,度脫他人才能度脫自己,自利利他。這就是修菩薩行的標准。

  所以提倡首先完成人格,這樣就避免世人將佛教當成消極保守的和神秘迷信的這種譏嫌,而是人格化,是做完人的這麼一個目的,現代社會就適應這種根機,所以必須要提倡人生佛教。他在晚年,就把關于人生佛教的理論,收集起來,編成《人生佛教》,在臨終之前叁天,把趙樸老喊到上海,把《人生佛教》交給他,對他說:“你好好學習,這是我的志願。”(這件事,是趙樸老到四川時親自講給我聽的)。後來趙樸老根據他的《人生佛教》,提倡人間佛教,所以今天的人間佛教,其基礎就是人生佛教。當然人間佛教的內容根據當今時代,又有所發揮。

  太虛大師有兩首詩:

  第一首: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這是他基于人成即佛成的真現實論寫的。

  第二首:如果發願學佛,先須立志做人,叁皈四維淑世,八德十善嚴身。

  把佛教的道德與儒家的道德融合在一起。叁皈就是皈依佛法僧,四維就是禮義廉恥,中國戰國時期的管子講: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也是儒家講的內容,太虛大師講五戒的時候,把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以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來解釋,所以他對儒家很肯定,認爲儒家在做人的道德方面的確是有道理的,很符合中國傳統。

  四、有關僧製建設的論述

  大師鑒于當時僧製由于中華舊社會的影響,僧製已經腐朽、變質了,完全是家族化、法派化,流于形式,所以就提倡改革僧製,有四種論述。

  第一,1915年,寫了《整理僧伽製度》,提出生平志願:志在整理僧伽製度,行在瑜珈菩薩戒本。

  第二,1927年,作《僧製今論》,比《整理僧伽製度》有所改進。

  第叁,1930年,作《建僧大綱》,比《僧製今論》又進一步。

  第四,1940年,寫了《建立菩薩學處》,這個菩薩學處實際上就是以僧人爲主,容納在家居士,包括軍、政、學、商各界在裏面的一個現代僧團,叫菩薩學處,這是一種現代化的僧製。

  (一)整理僧伽製度論

  《整理僧伽製度論》,有四方面,一是僧依品,二是宗依品,叁是整理製度品,四是關于建立法苑、蓮社的組織。

  1、僧依品

  僧依品設立住持部,以僧衆爲主,嚴修律儀,重視僧人形象,這一點太虛大師從生前一直到圓寂前都是始終堅持的。

  我在漢藏教理院讀書的時候,他就提出約法叁章。第一、服裝保持僧裝,不能穿其它的服裝;第二、生活上一律素食,禁止葷食;第…

《太虛大師思想及僧製建設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太虛大師年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