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且是十分幼稚,事實卻是最難解釋的問題,譬如說:一加一等于二是衆所皆知的常識。但是,一個比這幼稚不過的問題:一加一爲什麼等于二?卻問得大家手足無措,無主以對。哲學家在本體論誤失之處亦然。太藐視這個問題,認爲提得無道理。但他們卻有所不知,這一小小的問題,其力之大,完完全全有足夠的力量摧毀他們辛辛苦苦建樹起來的哲學大廈。因爲,[本體]既是一種存在的樣式,則必有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或條件,這樣,我們就有必要弄清本體的來龍去脈。那麼,我們提出的問題,怎麼不重要?哲學家怎麼可以熟視無睹呢?故此,我們的選擇是:放棄本體。因爲不本體,就必須回答本體是如何而有;但這是絕不可能做到的事。
五、
《觀因緣品》對本體的觀察,除了上面以有因無因這雙關式的觀察方法外,還有另一不同的觀察方法對本體反思批判。
本體是萬物之所以生的原因;萬物是果,這是它們最簡單的關系。在這一層因果關系裏,我們可以先假設:有本體存在,而且能生萬 物。但有一個很難想像的問題:本體是一,而萬物是一是怎麼産生形形色色的萬物呢?假若說,本體生物之時,因因緣件不同而生物有異,即應當承認:物之生,除本體這一原因外,同時還有別的原因存在。
如是,則有多因。那麼,在這衆多不同的原因中,孰是本體即不能武 斷地說:此是本體;彼非本體。要否認這個(指存在多因),則應承認本體(一)不能産生形形色色的萬物;從能,也只能生出一模一樣的事物;然這是不現家的。因爲,現實不是事事物物都同一模樣,而是萬像森羅,連二個絕對相似的東西都找不著,更何況是萬事萬物呢?
從一與萬的關系觀察本體,事實已向我們證明;一不生萬。那麼,本體是臆想之物這一論斷,即無庸置疑了。
有些人亦許會批評說:本體與萬物的關系,怎麼可機械式地理解爲(一與萬)的關系?應當知道,本體是最抽像的東西,同時又是最具體的東西。它體現在萬事萬物中,而又不即是成事萬物;但亦不能離開萬事萬物去尋找本體。(如熊十力先生,他就是這樣描繪本體與萬物的關系。)所以,本體與萬物的關系,絕不可以上面所說的那種思維方式去理解本體。
對這種批評,我們表示不予以接受。本體假若是那麼神妙,不即萬物,又不離萬物,這(不即不離)並不是很恰當的能說明本體與萬物那層能生所生的關系。它最多只不過是說明本體存在的一種存在形式而已,並不能代表本體能生的特性。因爲,本體是第一因,之所以爲因,是因爲它能生果。那麼,本體假設離開了能生這一特性,它縱然具有其它構成本體的條件屬性,但還不能說明它爲世界本體之所以然的道理。所以,我們不接受批評。不接受批評的原因還有:本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在它身上,決不允許存有任何模棱兩可、令人捉摸不著的論調。實在的東西: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允許既一又二的現像出現。同樣,本體與萬物,不即就是不即,不離就是不離,不能同時彼此。如有與無不能並存,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們還是認許上面本體的觀察及其觀察的結論。
六、
我們再從(因)的視角來觀察本體。《觀因緣品》中有破四緣(因緣、次第、緣緣、增上緣)自性,我們即以破因緣爲例,例破本體。
《觀因緣品》說:(因是法生果,是法名爲緣;若是果未生,何不名非緣?)因與果是相依相待而成立因果關系。有因才有果;反之,有果才有因。我們觀察本體,亦應因循這一原則性的因果關系來觀察本體(因)與萬物(果)的關系。本體生果時可名爲因,本體若未生果即不名爲因。那麼,在未生果前,本體即不能說它是萬物的始因;換句話說,本體即非本體。本體既不是本體,我們何必還在執著一個自我——本體呢?假若說,要不失本體的自我性,則應當否認(有因有果,有果有因)這一因果理則。可是,這是世間共許極成的公理;而且事實京是這樣:無果則無因。那麼,怎容任意予于否認推翻呢?《觀因緣品》接著破斥道:(果先于緣中,有無俱不可;先無爲誰緣?先有何用緣?)此一頌是從二門破因緣自性:因中先有果門和因中先無果門。再下一頌:(若果非有生;亦複非無生;亦非有無生,何生言有緣?)這是從叁門破斥因緣自性,即在上二門再加因中亦有果亦無果門。那麼,萬物生于本體;本體在生物時,是本體先有萬物而生;或者是本體先無萬物而後生物?抑是本體先亦有亦無萬物而生?我們觀察到:先有不生;先無不生;先亦有亦無亦不生。先無;一、本體則成無果之因;二、無則不可生。所以,先無不生。先亦有亦無是先有先無的重複;同時亦是矛盾論,故叁者皆不生。離此叁種可能外,又無其它任何能生的可能性。通過叁門觀察,結論:本體不能生萬物。既是無體,又哪裏有一個自性的第一因、本體?所以論說(何得言有緣——本體。)
上面是對本體的種種觀察、觀察的結果,當然是很清楚、明白、肯定的:世界沒有本體。若有則屬妄情臆造。我們之所以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其思想都是導源于《中論、觀因緣品》。
有的人一定會問:上面說過,佛教對本體論有很精辟深邃的高見,論述世界的本體,是否就是指這些(指上面對本體否定的論述)?回答曰:所言正是。當然,這一回答是極令人掃興、失望的。不是嗎?本體論即本體之論,最後如果把不論證出一個可作爲宇宙本體的東西來,怎麼可說是本體論呢?又怎能令人高興接受呢?其實,這些人是囿于凡常的知見,認爲沒有拿出一個實在某些方面的東西,就不是本體論。錯了錯了。這些人,根本尚未了解到本體論其意之所在是在闡發宇宙最普遍,常恒、至真至如的真理。那麼,真理是什麼呢
如果論證、探究到最後,有一個普遍常恒的東西,當然,這東西就是宇宙的本體——真理。假若論證到最後,沒有一個可充當這個角色的東西;反之,若認爲有一個實在的東西存在,即成大錯。那麼,我們是不是還要臆造一個東西來作宇宙的本體呢
或者是任其自然,實事求是,事實是個什麼樣的樣子,我們就如實地言其是什麼樣子
所以,在本體論的玄學思維中,我們是絕不事先預測本體——真理是什麼樣子,然後去論證所預測的結論之必然性、正確性。這是我們所抱的態度。那麼,在我們探索真理時,事實證明,宇宙萬有互爲緣起,任何一法皆沒有一絲一毫的獨存性, 自我性。它的生起,是因緣的生起;它的存在,是因緣的存在。追尋到因緣,因緣亦沒有獨存性、 自我性;更沒有最極原始的始因——第一因。事實這樣,我們亦只可忠於事實:諸法沒有自我(自性、本體)。我們稱此爲無我論。所以,佛教的本體論,不是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或唯物主義;亦不是二元論,多元論;更不是不可知論,而是地地道道的無我論。說到這襄,我們可以回過頭來看看本文開頭時所說的那個笑話,他們自棒爲熟谙佛教,懂得哲學,而骨子裏卻恰恰曲解了佛教。從這·一事實的例子中,我們的確認識到:哲學是——門不簡單的學問;本體論更是不易探索,得其真相的學問。無怪德國大哲人歌德在他的代表作——《浮土德、夜》中發出悲歎說:(那追溯本源的方法多麼不易探求!大約達不到半途,可憐蟲就一命歸幽!)
《《中論·觀因緣品》與哲學本體論的沈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