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且是十分幼稚,事实却是最难解释的问题,譬如说:一加一等于二是众所皆知的常识。但是,一个比这幼稚不过的问题: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却问得大家手足无措,无主以对。哲学家在本体论误失之处亦然。太藐视这个问题,认为提得无道理。但他们却有所不知,这一小小的问题,其力之大,完完全全有足够的力量摧毁他们辛辛苦苦建树起来的哲学大厦。因为,[本体]既是一种存在的样式,则必有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或条件,这样,我们就有必要弄清本体的来龙去脉。那么,我们提出的问题,怎么不重要?哲学家怎么可以熟视无睹呢?故此,我们的选择是:放弃本体。因为不本体,就必须回答本体是如何而有;但这是绝不可能做到的事。
五、
《观因缘品》对本体的观察,除了上面以有因无因这双关式的观察方法外,还有另一不同的观察方法对本体反思批判。
本体是万物之所以生的原因;万物是果,这是它们最简单的关系。在这一层因果关系里,我们可以先假设:有本体存在,而且能生万 物。但有一个很难想像的问题:本体是一,而万物是一是怎么产生形形色色的万物呢?假若说,本体生物之时,因因缘件不同而生物有异,即应当承认:物之生,除本体这一原因外,同时还有别的原因存在。
如是,则有多因。那么,在这众多不同的原因中,孰是本体即不能武 断地说:此是本体;彼非本体。要否认这个(指存在多因),则应承认本体(一)不能产生形形色色的万物;从能,也只能生出一模一样的事物;然这是不现家的。因为,现实不是事事物物都同一模样,而是万像森罗,连二个绝对相似的东西都找不着,更何况是万事万物呢?
从一与万的关系观察本体,事实已向我们证明;一不生万。那么,本体是臆想之物这一论断,即无庸置疑了。
有些人亦许会批评说:本体与万物的关系,怎么可机械式地理解为(一与万)的关系?应当知道,本体是最抽像的东西,同时又是最具体的东西。它体现在万事万物中,而又不即是成事万物;但亦不能离开万事万物去寻找本体。(如熊十力先生,他就是这样描绘本体与万物的关系。)所以,本体与万物的关系,绝不可以上面所说的那种思维方式去理解本体。
对这种批评,我们表示不予以接受。本体假若是那么神妙,不即万物,又不离万物,这(不即不离)并不是很恰当的能说明本体与万物那层能生所生的关系。它最多只不过是说明本体存在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已,并不能代表本体能生的特性。因为,本体是第一因,之所以为因,是因为它能生果。那么,本体假设离开了能生这一特性,它纵然具有其它构成本体的条件属性,但还不能说明它为世界本体之所以然的道理。所以,我们不接受批评。不接受批评的原因还有:本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在它身上,决不允许存有任何模棱两可、令人捉摸不着的论调。实在的东西: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允许既一又二的现像出现。同样,本体与万物,不即就是不即,不离就是不离,不能同时彼此。如有与无不能并存,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还是认许上面本体的观察及其观察的结论。
六、
我们再从(因)的视角来观察本体。《观因缘品》中有破四缘(因缘、次第、缘缘、增上缘)自性,我们即以破因缘为例,例破本体。
《观因缘品》说:(因是法生果,是法名为缘;若是果未生,何不名非缘?)因与果是相依相待而成立因果关系。有因才有果;反之,有果才有因。我们观察本体,亦应因循这一原则性的因果关系来观察本体(因)与万物(果)的关系。本体生果时可名为因,本体若未生果即不名为因。那么,在未生果前,本体即不能说它是万物的始因;换句话说,本体即非本体。本体既不是本体,我们何必还在执着一个自我——本体呢?假若说,要不失本体的自我性,则应当否认(有因有果,有果有因)这一因果理则。可是,这是世间共许极成的公理;而且事实京是这样:无果则无因。那么,怎容任意予于否认推翻呢?《观因缘品》接着破斥道:(果先于缘中,有无俱不可;先无为谁缘?先有何用缘?)此一颂是从二门破因缘自性:因中先有果门和因中先无果门。再下一颂:(若果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亦非有无生,何生言有缘?)这是从三门破斥因缘自性,即在上二门再加因中亦有果亦无果门。那么,万物生于本体;本体在生物时,是本体先有万物而生;或者是本体先无万物而后生物?抑是本体先亦有亦无万物而生?我们观察到:先有不生;先无不生;先亦有亦无亦不生。先无;一、本体则成无果之因;二、无则不可生。所以,先无不生。先亦有亦无是先有先无的重复;同时亦是矛盾论,故三者皆不生。离此三种可能外,又无其它任何能生的可能性。通过三门观察,结论:本体不能生万物。既是无体,又哪里有一个自性的第一因、本体?所以论说(何得言有缘——本体。)
上面是对本体的种种观察、观察的结果,当然是很清楚、明白、肯定的:世界没有本体。若有则属妄情臆造。我们之所以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其思想都是导源于《中论、观因缘品》。
有的人一定会问:上面说过,佛教对本体论有很精辟深邃的高见,论述世界的本体,是否就是指这些(指上面对本体否定的论述)?回答曰:所言正是。当然,这一回答是极令人扫兴、失望的。不是吗?本体论即本体之论,最后如果把不论证出一个可作为宇宙本体的东西来,怎么可说是本体论呢?又怎能令人高兴接受呢?其实,这些人是囿于凡常的知见,认为没有拿出一个实在某些方面的东西,就不是本体论。错了错了。这些人,根本尚未了解到本体论其意之所在是在阐发宇宙最普遍,常恒、至真至如的真理。那么,真理是什么呢
如果论证、探究到最後,有一个普遍常恒的东西,当然,这东西就是宇宙的本体——真理。假若论证到最後,没有一个可充当这个角色的东西;反之,若认为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存在,即成大错。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要臆造一个东西来作宇宙的本体呢
或者是任其自然,实事求是,事实是个什么样的样子,我们就如实地言其是什么样子
所以,在本体论的玄学思维中,我们是绝不事先预测本体——真理是什么样子,然後去论证所预测的结论之必然性、正确性。这是我们所抱的态度。那么,在我们探索真理时,事实证明,宇宙万有互为缘起,任何一法皆没有一丝一毫的独存性, 自我性。它的生起,是因缘的生起;它的存在,是因缘的存在。追寻到因缘,因缘亦没有独存性、 自我性;更没有最极原始的始因——第一因。事实这样,我们亦只可忠於事实:诸法没有自我(自性、本体)。我们称此为无我论。所以,佛教的本体论,不是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亦不是二元论,多元论;更不是不可知论,而是地地道道的无我论。说到这襄,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本文开头时所说的那个笑话,他们自棒为熟谙佛教,懂得哲学,而骨子里却恰恰曲解了佛教。从这·一事实的例子中,我们的确认识到:哲学是——门不简单的学问;本体论更是不易探索,得其真相的学问。无怪德国大哲人歌德在他的代表作——《浮土德、夜》中发出悲叹说:(那追溯本源的方法多么不易探求!大约达不到半途,可怜虫就一命归幽!)
《《中论·观因缘品》与哲学本体论的沉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