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的淨土思想
定恒
閩南佛學
弘一大師一生弘揚淨土不遺余力。他曾對葉青眼居士說:“我于諸佛法中,最崇敬淨土法門,于諸善知識中,最欽仰印光法師。”因此對印光法師所著書,如《印光法師文抄》、《印光法師嘉言錄》等書,推崇備至。他對淨土法門的修持,勇猛精進。當他給李圓淨居士的信中說:“我人修淨土宗者,以往生極樂爲第一目標的,其現在所有講經、撰述等種種弘法之事,皆在其次。時節到來,撒手便行,決不以弘法事業未畢而生絲毫貪戀顧惜之心。”關于弘一大師的淨土思想現介紹于下。一、發菩提心弘一法師認爲修淨土法門,第一須發大菩提心。如《無量壽經》說:“叁輩往生者,皆須無上菩提之心。”《觀無量壽佛經》亦說:“欲生彼國者,應發菩提心。”菩提意譯爲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發是發起。發菩提心,意即發起成佛之心。爲什麼要成佛了爲利益一切衆生。如何修持才能成佛呢
須修持一切善行。即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的身心,廣行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怎樣修才能徹底
須無四相,叁輪體空。如《金剛經》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可以發菩提心的人,應具足五心。1、大悲心:時時處處不舍一切衆生,不舍菩薩行。菩薩的一切行、住、坐,臥、言論、行爲,生活、學習都是爲了助成衆生的幸福,以衆生的利益爲自己的第一生命,永遠爲衆生的利益而工作,奮鬥,無有止息。2、平等心;菩薩將衆生當成父母和諸佛一樣看待,以衆生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心。3、大願心:“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能堅持這樣的弘深誓願。所以菩薩的學修曆程,能做到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忍能忍。4、學習心:菩薩爲了服務衆生,助成衆生的幸福,要悲心懇切,學處廣大。“難學能學,盡一切學”,做到學會一切知識,向一切人學習。像《華嚴經》寫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那樣,不知疲倦的學習。:菩薩于一切時、一切處學習,增長道種智,一切智。5,同事心;菩薩在思想和實踐上,要與衆生打成一片,不分彼此,做到救度一切衆生而無衆生得滅度者。發菩提心,必須徹悟法性平等,決不見四相差別。能做到這點,才算真正與菩提心相應。由此可見,唯求自利者,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因爲自私的思想與佛的大悲心是格格不入的。常人錯誤地認爲淨土宗是送死法門(臨終乃有用),殊不知淨土宗是以大悲心爲主體,願代一切衆生受苦,盡未來際,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厭心。願于叁惡道中,以己身爲抵押品,贖出一切惡道衆生。衆生的惡罪未盡,受苦未盡,我此誓願無有窮盡。弘一大師認爲修淨土者,除了發菩提心外,還要誦讀大乘經典。經中之王的《華嚴經》的要旨,不出《普賢菩薩行願晶》。此經中說:“誦此普賢願王者,能獲種種利益,臨命終時,此願不離,引導往生極樂世界,乃至成佛。”故修淨土者,除誦讀《阿彌陀經》,常念佛號外,還應常誦《普賢菩薩行願品》。修淨土法門,還要大辦種種社會慈善事業,做爲往生西方的資糧,同時也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積極的,糾正一些人以爲佛教是消極厭世送終等等錯誤認識。二、精通教理現在有一些人認爲修淨土者,只要專持一句彌陀,萬事大吉,不去研究經教。弘一大師認爲這是大錯特錯的。只要我們研究一下淨土宗的祖師,從慧遠到印光,哪一位不精通叁藏
特別是慧遠、靈芝、永明延壽、蓮池、藕益等師,都是著作等身的義學沙門。在《淨宗問辨》一文中,弘一大師根據淨土宗的經論,提出修淨業者,不應排斥教理和抛棄世緣, 現錄于後,以供行者參考。《觀無量壽佛經》雲:“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皈,具足衆戒, 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爲此叁亨,名爲淨業,乃至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無量壽經》雲;“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殖諸德本,至心回向,歡喜信樂,修菩薩行。”《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雲:“佛告彌勒菩薩言:菩薩當發十種心。一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慈,無損害心。二者,于諸衆生,起于大悲,無逼惱心。叁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于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于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于諸衆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等世論,于菩提心,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十者,于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前人于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極樂世界,如不得生,無有是處。"叁、聽鍾聲念佛法凡座鍾挂鍾運行時,細聽之有叮當叮噹的響聲。依此叮當叮當聲音,設想到阿彌陀佛四字。或念六字佛號者,以第一叮字爲南無,第一當字爲阿彌。第二叮字爲陀,第二當字爲佛。如認爲這個速度太快,可用四個叮當。將阿彌陀佛四字,每字一叮當。如念六字佛號,以第一叮當爲南無,第二叮當阿彌,第叁叮當爲陀,第四叮當爲佛。見下圖:
普通
念法
阿彌陀佛
四字佛
叮當叮當
南無阿彌陀佛
六字佛
叮當叮當
緩慢
念法
阿彌陀佛
四字佛
叮當叮當叮當叮當
南無阿彌陀佛
六字佛
叮當叮當叮當叮當
調節的方法。1,所用之鍾,宜選叮當叮當速度調勻者用之。2、欲其音響輕微者,可用布類覆于其上。3、如晝間欲其聲響大者,將布撤去。聽鍾聲念佛的優點。1、初學念佛,若以此鍾隨身攜帶,倘有間斷,一聞鍾聲,即可警覺。2、在家學佛,居室附近,不免喧鬧,攝心念佛,殊爲不宜。若以此鍾置于身旁,用耳專聽鍾聲,其它喧鬧之聲,自可不至擾亂其耳。3、若聽鍾聲工夫純熟,則叮當叮口當之響,即是阿彌陀佛之聲,鍾聲佛號,渾然一體,無二無別。, 印光大師評聽鍾聲念佛法說:“凡夫之心,不能無依,而娑婆耳根最利。聽自念佛之音亦親切。但初機未熟,久或昏沈,故聽鍾念念之,最爲有益也(見《覆永嘉論月律師函》)。四,極樂淨土與其他淨土1、與彌勒淨土:考彌勒菩薩乃法身大士,塵塵刹刹,同時等編。兜率內院有彌勒,極樂世界亦有彌勒。故唯識學者,不妨求生西方。生西方後,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大勢至菩薩、彌勒菩薩等。故慈恩窺基大師曾撰《阿彌陀經通贊》叁卷及《疏》一卷,普勸衆生,同歸極樂。有人說兜率淨土近而易生,何必舍近而求遠,到十萬億佛土之遙的西方淨土去
《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晶》說:“千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靈芝《阿彌陀經義疏》說:“十萬億佛土,凡情疑遠,彈指可到,十方淨穢,同一心故,心念迅速,不可思議"。2、與藥師淨土:修西方淨土者,若能兼修藥師法門,亦有資助生西利益《藥師經》說:“若有衆生,能受持八關齋戒,又能聽見藥師佛名,于其臨命終時,有八位大菩薩,前來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衆寶蓮華之中。”又行者于現實生活中,如遇到水火刀兵等天災人禍,或體弱多病,或饑寒交迫等障道因緣。如欲免除這些障礙,必須兼修藥師法門,爲之資助;即可得到消災免難,離苦得樂的利益。弘一大師認爲對《藥師經》的“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一段經文,要特別注意,盡力奉行。“無垢濁心”,即是智心。“無怒害心",即是悲心。“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即智心悲心的高度綜合。悲智爲因,菩提爲果,乃佛法之通途。修藥師法門者,應依此經文,起悲智之弘願。3、與地藏法門:淨土宗巨匠藕益、印光諸大師,對地藏法門贊歎弘揚,推崇備至。特別藕益大師自稱“地藏之孤臣"。在地藏法門叁經中,《地藏菩薩十輪經》,
《地藏菩薩占察善惡業報經》,皆弘揚淨土法門。如《十輪經》說:“當生淨佛因,導師之所居。《占察經》說:“若人欲生現在他方淨佛因者,應當隨彼世界佛之名字,專心誦念,一心不亂。如上觀察者,決心得生彼佛淨因。”藕益大師禮地藏菩薩占察忏時《發願文》說:“舍身他世生在佛前,面奉彌陀,曆事諸佛;承蒙授記,回入塵勞,普會群迷,同歸秘藏。”說明地藏法門與淨土宗,大有殊途同歸之妙。此外《觀無量壽佛經》以修叁福爲淨業正因。孝養父母爲叁福之首,而《地藏經》備地藏菩薩往世孝母之因緣。所以弘一大師號召修淨土者,應常讀誦《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依教奉行,作爲念佛之助行,生西之資糧。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弘一大師淨土思想的特色,是強調發菩提心,通教明理。只有這樣,才能使淨土法門,從流俗厭世的等死的泥潭中走出來。因爲積極救世,富有進取思想的大乘佛教,所以在抗日戰爭時期,他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主張。把念佛與救國,出世與入世巧妙地結合起來,這對淨土法門無疑是一個重大的突破。我們在紀念弘一大師誕辰一百一十周年時刻,要繼承和發揚他的淨土思想,把求生西方淨土與建設娑婆世界的人間淨土統一起來,將彌陀淨土移植到娑婆世界,功德實爲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