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論觀法品》實相空寂的分析
普進
閩南佛學
一
龍樹代表作《中淪》,向來有許多學者認爲是否定一切的批判作品。其實這一判斷是謬誤的。這是由于沒有深刻體會龍樹闡述甚深空寂之理所運用的高級辨證——遮诠法所致。龍樹在《中論》中,廣泛;深入地探究了當時印度佛教各種教派的思想。關于時間,空間、運動、真理、業果、涅槃、語言,存在與自我等,種種哲學命題,幾乎都涉及到。本文僅就《中論·觀法品》對什麼是真理,如何認識真理,體悟真理,爲什麼真理即是諸法實相離言之空寂等問題加以分析。
二
龍樹在觀法品中闡述了如何現觀悟入真理,入如實的實相慧。本品現觀諸法空性,現觀一切法的實相之空寂,故稱觀法,本品是正確指示如何悟入真實。換言之,即是說明什麼是真理,什麼是諸法實相,爲什麼諸法的實相是寓言的空寂,對于真理問題本品作了深刻的論述。
首先,闡述的什麼是真理
龍樹在《中觀·觀法品》中說:“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本頌是著名的偈頌,各敦派廣爲引用。龍樹在本頌中正面闡明了什麼是真理,並說明了真理蘊涵本質所在。那麼,爲什麼一切法的實相是思維分別語言所不能表達呢
由此須對思維和語言作一番剖析,常人對于人生宇宙森羅萬象的了解是純知識的,人的思維和語言是不能了解實相的,爲什麼呢
吾人不能如實觀,不能如實了解事物。對于同一問題,各自依于其自身的觀點、背景、知識的深淺,提出種種不同的觀念。正如康德所說每個人都好象帶上變色眼鏡去看事物,當然所見到的是與事物本身相違的。對于問題,各人不離主觀和經驗去分析,有其局限性。長此以往,難免便令其心胸狹隘,對事物的觀察,往往用自己固有的成見和主觀的印象,依經驗立場,運用語言將自己固有的觀點強加到客觀事物之上,認爲有其實在性。假設遠離主觀成見,以語言思維去分別真理,亦仍然落于自性見之戲淪。印度六派哲學中的數論二十五谛,勝論師六句義,毗婆沙論師的七十五法,他們都認爲有其名,則必有其實體。這便是將種種客觀事物,通過語言將其實體化,將主觀思維強加到具體的客觀事物之上。衆聽周知,語言是表達事物的工具、符號,它沒有實性存在,種種的言語,皆是常人的虛妄分別的主觀意識和經驗。語言有其局限性,人們要想以有限的語言概念和主觀思維去描述那甚深的離言空寂之實相,當然是徒勞的。那麼真理是不是不可知了呢
許多人便由于對龍樹“空”的誤解,故爲之疑惑,認爲龍樹學說是不可知論。常人之所以不能體悟實相之空寂,病根即在于陷于語言思維的對淪之中。以名分別名,以義分別義,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诤辨不休。在名言上起種種計度分別,複將此主觀概念加之于事物之上,因此在語言,思維上兜圈子,不入實相之門。因爲心行落于妄相之中,因此就不能契合實相了。諸法實相是離一切文字相,言語相,心行慮絕。不是一般意識的尋思分析、計度、推理的範疇。諸法實相是勝義谛,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故維摩潔以默然表示“不二法門”,其意在此。
實相是不思議的,是內證境界,離能所相待。吾人認識事物,即以能了別的知性,去思維分析推理事物。因此有所知,就不能知一切。諸法實相是泯絕能所相待的甚深空寂。當然非心行語言所能及。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況且言說
諸法實相,不能言說。龍樹“空”的真理是有普遍性的。但諸法實相是離言空寂的。換言之,實相之空寂在沒有體悟之前,是不可思議的。那麼諸法實相,是離言空寂的真理,龍樹是如何體悟呢
《中論·觀法品》說:“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此即再深一層闡述諸法實相離言之空寂,意即諸法的真理是自己體悟的,不是以他人所說而信解。
實相是內自所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真理是寂滅的,寂滅是生滅的否定,悟到諸法本來空寂相,即超越時空。真理是離一切自性見、有無、生滅、有一異的戲論。真理是普遍的,是沒有差別的,是一味的,故說無異。吾人之所以不悟實相,是因執萬有渾然—體,忽略了現實的一面。故實相之空寂,是離言是超脫了諸法差別相。故要體悟真理即必須具備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五分別,惟如是即能現證離言空寂的諸法實相。
叁
不少的學者認爲龍樹是否定一切的不可知論者,是不可捉摸的詭辨論。 通過《中觀·觀法品》對于諸法實相離言之空寂的闡述。我們則不難看出,龍樹並非否定一切的不可知和神秘詭辨論者。常人之所以會有此錯誤認識,是因爲不知諸法的實相,並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但欲闡述實相的緣起空性真相,又不能不借言語來表達。以局限性的言語思維去描述諸法實相,又如何可能呢
因此人們便産生對龍樹學“空"的懷疑。諸法最高真理“空”之體現,應如何了知。對空産生誤解是有多方面的,有邏輯,推演,辨證,形而上哲學,語言學等。而本文對實相空寂質疑的闡述,則重于後者。由語言學角度來分析龍樹學“空"所産生的質疑是常見的。龍樹運用語言闡述緣起的實相是借指示月,吾人則認指爲月。《中論》闡述諸法實相空寂是遮诠法,非表诠法。龍樹所有論述皆是佛陀本懷的緣起空寂之理。論主遍破一切學派的實有思想,示以諸法甚深的緣起空寂之實相。令有情離二執,洞達諸法實相之空寂,體悟真理。龍樹從來不否定語言之效用,語言是使日常世界得以成立的信息工具,吾人不能沒有語言。其實在世間中,語言本來不與具體事物的本質相連,而僅是一語言與他一語言相連而巳。在此條件下就必須容許這個限度下語言的效用。爲令諸有情悟諸法實相空寂的最高真理,假借語言亦是必要的,盡管語言是虛構的符號,但亦必須利用語言。不過,龍樹認爲語言的本體,在這現實之外,有語言所表達的本質世界,這樣形而上學的思辨的表達世界,都是虛構的。對于諸法實相最高真理是空,它超越語言與思維。語言與思維,只是對事物外加以人爲的解釋,適足以遮蓋妨礙最高真理的體現。一般人認爲語言思維是正確認識事物的途徑。其實常人之所以不能體悟諸法實相空寂之理,即是被語言思維所遮蔽的結果。當然,沒有語言則沒有理解,但這言語與思維的世界,只能將真理淹沒于虛妄的海洋之中。諸法實相空寂,是法爾如是的本來空性。
四
綜上所述,通過《中論·觀法品》對諸法實相寓言空寂之闡述,對于什麼是真理,如何體悟真理,諸法實相爲何是空寂等問題,巳明了可知。龍樹的本意令諸有情,體悟諸法實相空寂,語言僅是教化有情假名施設,最終語言依空性而消逝。認識真實不依語言的虛構而捕捉,常人則不能沖破語言分別的羅網,研討龍樹的《中論》自然會不知所雲,感到龍樹是不可知論,是詭辨或是神秘主義。這種思想是錯誤的,應知語言思維是虛構的,諸法實相空寂是語言不能表達的。而常人以純主觀經驗,去描述虛诳不實的海市蜃樓般的如幻世界,與真理永遠無法融合。故此只有遠離心行語言之虛妄,斷種種戲論,與實有執,于諸法實相徹底體悟空寂,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而通達諸法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