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論》初探

  《百論》初探

  方興

  一、作者簡介

  迦那提婆(Kana—deva)意譯獨目大。南天竺婆羅門種姓出身,博覽群籍,辯才無礙。失去一目的原因,一說嘗挖大自在天金像之眼,以驗明神之無靈。後複自挖取一目,回施大自在天神y另說提婆乞食時,有一女人於提婆眼,生愛染心,提婆即取而與之。女人驚怖但見不淨,無可愛處,因發菩提心。

  初谒龍樹,龍樹今弟子以滿鉢水置於前,提婆即以一針投入水中。兩人欣然默契,因出家爲龍樹弟子。後遊化中印度窣祿勒那,鉢邏迦那,摩竭陀等地區。昕至之處,破斥外道,不道余力。每與外道辯論前,必先立約曰:“我若不勝汝,則任汝斬我首;汝若不勝我,不須斬首,但當剃須發,爲我弟子”,時摩竭陀國,波吒厘城,僧才隕落,異學轉盛。邀佛徒辯論,僧衆下敵,敗於外道。製諸僧粟下得嗚犍集衆,僧衆受辱巳十二年。提婆間之,白龍樹言,敢請前去,燃正法炬。

  提婆至波吒厘城,大鳴犍椎,要求與諸異學辯論。提婆立叁寶義雲:“一切聖中佛最珠勝,—切法中佛法無比,救世福田僧衆第一”。於是八方論十:皆來辯論。提婆神口機辯,無能勝者。淺智者一言便屈,智深者多至兩日。終竟叁月,度人百萬。後遊化南印度,廣破外道。有一外道弟子恥其師爲提婆所屈,心懷忿恨。一日,乃乘間挾利刃王提婆處,剌其腹曰:“汝以口破我師,何如我以刀破汝腹”。提婆在生命垂危;之際,對這愚頑刺客說:“我有衣鉢在我坐處,汝可取之急上山去,慎勿就平道。我諸弟子末得法忍者,必將執汝雪我恨也。速上”!未幾弟子見狀,揚聲大哭,欲往追之,提婆誨諸弟子曰:“諸法本空,無我我所。無有能害,亦無受者”。言訖而逝。爲法不惜身,無我不嗔敵。提婆不愧是一位大乘中觀學的偉大理論家和實踐家!

   二、叁部百論

  提婆著作有《百論》叁部,由廣而便於世人學習和掌握。

  1.《四百論》,玄奘釋。全論有十六品,每品二十五頌,共計四百頌,故稱《四百論》。西藏大藏經有全譯本。玄奘譯本,系本論的後八品二百頌之內容。

  按西藏譯本,本論可分兩大部分。前八品稱爲說法百義,又稱《法百論》。主要敘述斷除常,樂,我,淨四執等諸煩惱障;學修菩薩行的六度,四無量心等法門。後八品稱爲議論百義,義稱《辯百論》。豐要破斥外道,小乘所說諸法寶有之妄執,闡明空無自性的理論、內容有《破常品》、《破我品》、《破時品力、《破見品》、《破根堉品》、《破邊執品》、《破有爲品力》、《教誡弟子品力。因旦篇幅比羅什譯本《百論》力增加一侪以亡,故更名爲《廣百論》。本書與羅什譯《百論》相比較,《百論、舍罪福品第一》,相當於本書前八品,《百論》的後九品,相當於本書的後八品,故《百論》可視爲本書的節本。本書的注釋,有玄奘譯的護法注釋《大乘廣百論釋論》十卷,只是《四百論》的後八品。月稱批評護法不應把一部論分成前後兩部分,所以他又注釋了全論。藏傳佛教傳月稱注釋的《菩薩瑜伽行四百頌廣釋》。護法釋論、證明了中觀、瑜伽兩系之學術,系相輔相成。論中護法既說中觀之真谛空,亦說唯識之世俗有,故此書可稱爲融合空有兩學派之巨著。此外,又有唐文軌撰《廣百論疏》十卷(《開元釋教錄》卷八)。

  2.《百論》二卷,婆數開士釋,鸠摩羅什譯。於弘始六年(404)大秦司隸校尉安成侯姚嵩,集理味沙門,將羅什譯本與梵本重新校對考正而成今本《百論》。本論因何名爲《百論》

  有二說。 (1)僧肇說:本論凡二十品,每品各有五頌,共成百頌,故名《百論》。羅什認爲後十品,無益我國讀者,故只譯了前十品,但仍沿用原名。(2)唐文軌說:“此言《百論》,爲欲顯多,非爲數唯有百,其猶百世不易,百味食等本論文體,漢譯本但有長行(修多羅)無有偈頌,而梵文原典及藏譯本皆不傳故梵文結構不明。考偈頌類別有二,一者別頌:有四言,五言、七言,每四句而成一頌。二者通頌:不問頌與長行,傷叁十二字,即成一頌。如《般若經》有十萬頌《般若》,二百五千頌《般若八幹頌啲若》,皆是散文長行,無有偈頌。照此計算,今此論文,凡有十品每品五偈,每品都應一百六十言。爲何羅什譯文,各品文句長短不一,字數不齊

  如《舍罪福品》、《破神品》篇幅較長,《破一》、《破異》;《破情》《破塵》諸品篇幅較短。其原因有以下幾點:(1)梵、漠兩種文體不同。有的內容在梵文只一兩句話,翻成漢文卻要多說幾句,才能表達清楚。又有的在梵文可能很長,譯成漢文只用簡單的語言,即可譯出。(2)羅什譯文是意譯非直譯。他認爲重要的,或適合我國國情的就詳譯,反之就略譯。 (3)婆薮開士的注釋詳略不—。

  叁論的文體,《中論》是但偈頌,而無長行。《十二門論》是亦長行亦渴頌。《百論》是但長行論。長行是佛經中直接敘述教義,或解釋偈頌的散文體和偈頌比較起來,字敷較多,因其行長故名長行。提婆的《百論》原有一百頌現存的漢譯本《百論》,以婆薮的注釋爲主,只有二頌。一是開頭部分的歸敬頌;二是《舍罪福品》婆薮釋文中引阿難對難陀講的一頌。都不是主要部分,所以稱《百論》是但長行論。

  關於提婆撰寫此論的過程,嘉祥在《叁論玄義》說:“提婆菩薩震論鼓於王庭,九十六師一時雲集,各建名理,立無方論。提婆面折邪師,後還閑林,撰集當時之言、以爲《百論》”。意爲此論是提婆根據辯論場上的實錄整理而成。然僧肇在《百論序》中說:“於是外道紛然,異端競起,邪辯逼真,殆亂正道。乃仰慨聖教之淩遲,俯悼群迷之縱惑,將遠拯沈淪,故作斯論”。意爲此論是提婆爲了顯正破外有計劃的作品二說看起來似乎對立,其實並不矛盾。提婆將對外辯論的實錄,加以整理,撰成此論,有何不可。本論主要內容,是破斥數論,勝論等外道主張,顯示中觀空義。

  3.《百字論》一卷,後魏菩提流支譯。此論唯有百字,故又名《字百論》柵當於西藏譯本的《百字注》。是提婆遇刺後所作,也町以說是提婆的遺囑。本書內容,爲《百論.破神我品》以下各品之大略,故稱爲《百論》之綱要。西藏譯本被認爲是龍樹的作品。但就本書與《百論》,《四百論》順次增廣,形成《百論》二部著作。從思想體系上舌,當視爲提婆作品,應無異疑。

  叁、《百論力的旨歸》

  根據嘉祥大師《叁論玄義》,叁論的共同任務,是以破邪顯嚴爲旨歸。破邪:即摧外道,折毗昙、排成實,呵大執。凡有定執,盡皆破之。顯止:即巾明如來無住無著,無依無得的實相正法因此叁論皆以無得正觀爲宗。若軌各論的特殊任務而言,《中論》是以闡明真俗二谛爲任務。以諸佛說法,常依二谛龍樹造《中論》是依二谛申明如來正教。《十二門論》以闡明真空實相爲任務。此論開頭標甽一切法皆空、最後歸結爲二空,即有爲空,無爲空,我空。嘉祥大師認爲“空”的涵義。是諸法實相,不是但空和偏空之空。即由實相境起般若妙智;以般若智,指導六度萬行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百論》的權實二智摧邪見山爲任務。此指論主提婆從般若正觀的實智,發出辯才無礙的權智折伏一切外道。然《百論》的破邪,與《中論》,《十二門論》義有所不同。《百論》主要破斥各種外道,亦兼破其它《中論》、《十二門論》主要破斥教內諸部小乘、兼破其余。

  《百論》義是大乘佛教的通論。它的仔務既破除障礙大乘佛教的邪見,義破斥障礙小乘佛教的邪見。既闡明大乘佛教的正確觀點,又闡明小乘佛教的正確觀點。但其中心任務是捍衛大乘佛教。

  《百論》在破斥外道的時候,有時也吸收其合理部分,所以在破斥與吸收—蔔又有四種不同的情況:(1)、只破斥而不吸收。此指外道的錯誤言論,障礙中道,對人們認識真理,毫無益處。(2)只吸收而下破斥。此指外道盜竊如來正法部分,如賊偷牛,不僅得不到醍醐,連牛乳也丟失了,另外一些外道費盡心機,陰謀籌劃,使其涅槃理論,披上佛教的外衣。就像蟲子爲了尋找食物而啃木頭—樣,偶而世能碰到一點食物。對外道盜竊如來的正法部分,只有吸收而不破斥。(3)既要吸收義要破斥,此指外道盜竊佛法某些部分,任意予以歪曲。對此只要破斥其歪曲的解釋,吸收如來正法就可以了。(4)既小破斥又下吸收:此指中道實相,無內外,無始終,無立無破。

  本論所破外道謬論,不外天竺九十六術,吉藏將其土張歸納爲四種:

  1.計邪因邪果:此有叁種:(1)一因外道;婆羅門教主張大自在天能生萬物:即大自在天通過自己的苦行創造衆生。下品苦行生腹行蟲,中品苦行生飛鳥,上品苦行生人和天神,所以六道衆生都是大自在天所造。大自在以虛字爲頭,日月爲眼,地爲身,河海爲尿,山邱爲糞,風爲命,一切火爲熱氣,一切衆生爲身內蟲。(2)宿命外道:謂萬法之果,皆由宿業決定,無有現像。(3)現像外道:謂四大和合,能生諸法。男女交會,能生衆生。

  2.計無因有果:認爲世間萬物,皆自然有,不存在産生萬物的原因。

  3.計有因無果:認爲只有現世,沒果。

  4.無因無果:既否定現世的業因(行爲),義否定後世的果報。

  四、 《百論》提要

  現就羅什譯本,將各品內容介紹如

  一、《舍罪福品》

  《百論》的讀者對像,在當時主要是外道。首先令其歸依叁寶,舍邪歸正:止惡行善。什麼叫止惡

  即止息身惡:殺、盜,淫。止息口惡:妄言,兩舌、惡口、绮語。止息意惡:貪,瞠、癡。什麼叫行善

  身正行:謂迎送、合掌,頂禮等。口正行:謂實語、和合語、柔軟語、利益語等。意正行:謂慈悲心,正見等。

  在修善行時,應舍罪福。福有二相:一能與樂,二能與苦。福報能使人快樂一時,福盡則苦來,所謂樂極生悲。譬菜肴裏有毒藥,食…

《《百論》初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