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美味可口、消化時毒性發作,則苦不堪言。故說一切有漏淨福,部是無常、都是苦因,行者不能求福。
修善行者,須以無相般若指導自己的思想。什麼是無相
即於一切相不憶念,離苦,樂、舍二受。於過去、現在、未來叁際,心無所著。通達一切法自性空寂,無依無寄、無有少法可得。
二、《破神品》
外道執有神我自性,不接受提婆提出的無相般若,故次破神我。此品主要破斥迦昆羅(數論)、優樓迦(勝論)的神我思想。迦昆羅主張將宇宙萬有分爲神我(精神實體)與自性(物質實體二元。從自性生覺(又稱大.指體內的覺知),從覺生我慢(自我意識),從我慢生地,水,火.風,空五大。以上八者爲萬物衍生根本,故稱根自性。又從五大生色,聲,香。味、觸五唯、眼耳,鼻,舌.身(皮)五知根,語,手,足、生殖器、排泄器五作根及心。以上十六乃從他物昕生,故稱十六變異。自性爲純質(喜)、激質(憂),翳質(合)叁要素所構成。若使覺(內智)完成處於平衡狀態,則不滅之精神實體,可脫離有滅之物質束縛而達到解脫。此時神我脫離自性而獨存,顯露本來之純淨。勝論之祖優樓迦立六句義,一實:爲諸法之實體,即地:水,火,風、空,時、方,我、意九種要素所依之實體。二德:即實體之能,指萬物的性質、狀態、數量等義,共有二十四種。叁業:即實體之動作。有取,舍,屈,伸,行五業。叫同:又作有。指事物的共性,如實,德,業叁者同爲有,爲诠智之因。五異:即事物的個性,如六句義之差異。六和會:五個獨立的五句義,聯系起來發生關系。在本品裏,論主以無常的論點,破斥數論派的神覺合一,勝論派實有神常等謬論。
叁、《破一品》
破神後,外道執有神所有。有一瓶等,是神所有,是故有神。此中有一是總相,瓶是別相。意謂客觀存在的事物,有有一必有瓶,有瓶必有有一。譬如一人(總相),既是子亦是父(別相)。如是,總相亦是別相,別相亦是總相,是故有一。
論主破曰:如你所言,則總別不異,瓶應是總相,不是別相。別相無故,總相亦無。因有別相,才有總相。若無別相,則無總相。總別都無,一切皆無。
四、《破異品》
破一後,外道執有叁種異:一合異,如因陀羅骠求那。二別異,如此人彼人。叁變異,如牛糞團變成灰團。
論主破曰:若有一瓶,異各各無。謂瓶與有,一異者,此瓶非有非一。有與一、瓶異者,此有非瓶非一。一與有瓶異者,此一非瓶非有。如是則各各皆無。又如果說一切法是異的話,瓶無,有,一不應無;有無,一、瓶不應無;一無,有,瓶不應無。譬如此人滅,彼人不應滅。故說一切法是異的論點是不能成立的。
五、《破情品》
六、《破塵品》
破了一、異之後,外人故立情(根)塵(境)識(意)合,産生認識(知),故現前實有。
論主破曰:若眼見色,然後知生,則此知何用?若目艮不見色,則因緣不合知不應生。又如果眼到色處,稱爲是見那末應該先見近色,後見遠色,爲什麼現在近遠一時見
由此可知,眼不去色目艮若不去,則無和合。又眼若去色,爲見己去
爲見未去
若見巳去,眼巳先去色,見去何用)若見未去,眼屬無知去複何用?
在《破塵品》中,外道引用佛教語言作爲論據。論主破斥其引文。
外曰:色應現見,信經故。汝經言色名四大及四大造。造色分中,色入所攝,是現見。汝雲何言無現見色
內曰:四大非眼見,雲何生現見
地堅相,水濕相,火熱相、風動相。是四大非眼見者,此所造色,應非現見。
這是數論派和佛教的對話。數論派引用佛經的語言論證自己的觀點。論主對此予以反駁,就破除了外道對佛教的曲解。
七、破因中有果品八、破因中無果品 .
外道又以世間因果不可壞,來論證情塵實有。外人執因中有果,如泥中有瓶,泥是因,瓶是果,泥因經過陶師的加工,瓶成瓶果。事物的産生,各有因果,如作瓶取泥不取蒲。事物的存在,都有生,住,壞叁相。
論主破曰:汝說瓶從泥出,是因中有果。現在瓶壞了,應是無果。若瓶有生,住,壞叁相,爲什麼不先住,壞後生
若瓶未生故無破,如是住、壞皆先無後有,所以說因中無果。
外人又問曰:若因中無果不是落於斷滅見了嗎
論主答說:“續故不斷,壞故不常。如谷子芽等相續故不斷,谷子等因壞故不常。故佛說十二因緣生法,離因中有果無果,不著斷常,行中道.入涅槃。
破因中有果後,外人又執因中無果。
論宅破曰:若因中無果,不應是泥中有瓶,縷中有布。相反地應該是泥中有布,縷中有瓶,而是事不然。又若因中先有果,先無果,則乳中應有酪酥等,爲一因中有多果;酥中有酪酥等,爲一果多因,如是則因果錯亂。
又在此二品裏,外人認爲有爲法有生,住、滅叁相,由前者産生後者。這一主張與譬喻師相同。又與有部認爲有爲法體相輾轉面生的說法相同。故論主在破外的同時,也破斥了部派的謬論。
九、《破常品》
破有因法後,外人計有五種無因常法。1.虛空,2.時,3.方,4.微塵,5.涅槃。
論主先總破雲:你說的常法,爲是有因
爲是無因?若有因,是無常法,不名常法。若無因說是常,亦可以說無常法。常與無常,相依相待而存在,有無常才有常,無無常,常將安在
然後就五種常法,一一予以破除。
十、《破空品》
破常之後,外人執若諸法無相者,世間人都會不相信的。
論主答說:諸法因緣所生,人們都會接受這一觀點。須知因緣生法,即是無相,所以佛法與世人的看法是一致的
外人又執若都空,現在爲何說善惡法教化衆生
論主答說:諸佛說法依俗谛、第一義谛,是二皆實故稱爲谛。加佛雖知諸法無相,然告阿難八王舍城乞食,隨世俗故,小墮妄語。
綜觀《百論》,初舍罪福,中破我後破—切法。破神故無人,破涅槃故無解脫。於諸法不受不著,聞有不著,聞無不憂。遣蕩有無,畢竟清淨。顯露有既不存,空亦不立,非空非有之中道實相。理無不周,邪無不摧,這就提婆將此書名爲《百論》的意趣所在。
《《百論》初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