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靜坐初期煩惱心所的活動情況(竺冰)

  靜坐初期煩惱心所的活動情況

  竺冰

  閩南佛學

  初學靜坐,總覺得妄想紛飛,雜念比平時還要多。稍微坐長一點時間,便有腰酸背痛、頭昏腦脹等種種的感覺。這些感覺是由散亂、掉舉、昏沈、不正知,失念,放逸、懈怠等煩惱心所所引起的,使坐者身心不得康甯。尤其是散亂,掉舉,昏沈叁個煩惱心所在靜坐時最易出現的,而且表現得最明顯。所以初學靜坐時,應該首先認清楚散亂、掉舉、昏沈這叁個煩惱心所活動的特征。

  散亂心所:《成唯識論》雲:“于諸所緣,今心流蕩爲性,能障正定,惡緣所依爲業。”

  散亂的自性躁擾,精神分散,不能令思想集中于一境,卻使心猿意馬,想入非非。剛坐沒有多久,心念巳追溯到幾十年前的事情,直到下坐,也不知道自己頭腦究竟在想些什麼。所以說它不能安住于所緣法,卻能障礙正定的生起。

  掉舉心所:《成唯識論》雲;雲何掉舉

  令心于境不寂靜爲性,能障行舍,奢摩他所依爲業。”

  “掉"是倒退回去,“舉"是拿起來。掉舉就是常回憶過去的一些事情。如有的人做錯了事,心中很後悔,以至于每天一打坐就想起那件錯事,苦悶不巳,心不能得到平靜。這是禅定的大障礙。掉舉心所在身表現方面則漫無邊際地行走,玩耍,在口表現方面則喜歡說些無聊的話,或吟詩哼歌,或隨心所欲,旁若無人地高聲喧嘩,大喊大叫,在心表現則雜念妄想不停,前念去,後念來,心理浮動飛揚,煩煩惱惱,沒有半點寂靜。

  昏沈煩惱心所:《成唯識論》雲:“雲何昏沈

  令心于境無堪任爲性,能障輕安,毗缽舍那所依爲業。”

  昏沈的自性懵重,由于昏懵沈重,令俱生的心心所法,于所緣境無堪能任持,因此障礙輕快安隱的毗缽舍那。

  人是個怪物,好象要整天忙得分不清東西南北,累得精疲力竭,才覺得生活充實。如果無事可幹,便覺得度日如年,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漸漸心境昏昏沈沈,無力思維分析,昏沈煩惱便來了。這種情況,靜坐時最易出現。

  練習靜坐一段時間後,散亂,掉舉,昏沈的煩惱會減輕一些,這時不正知,失念,放逸、懈怠煩惱又相繼被發現了。

  不正知:《成唯識論》雲:“雲何不正知

  于所觀境,謬解爲性,能障正知,毀犯所依爲業。”

  不正知即不明正理,沒有正見,其所知偏僻狹隘,對于一切事理顛倒決定,自己沒有能力選擇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心隨境轉。例如:原來打算修眼根圓通的,不知怎麼耳根卻起了作用。不正知簡單的說就是不能撐握自己的心,自己下一念准備幹什麼自己不知道。不正知是失念的原因之一。

  失念心所:《成唯識論》雲:“雲何失念

  于諸所緣,不能明記爲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爲業。”

  失念即忘失正念。于所修善法,所行正道,一過辄忘,不能明記。如念佛時,外面有人叫你的名字,告訴你有人找你,念頭一下子就被外來的聲音沖跑了。不過因爲佛號念熟了,雖然耳根當時攀緣了外境,但佛號還是連綿不斷地隨口念出,自己沒有感覺到失念煩惱的産生。故有人說念佛不易看到失念煩惱,數息觀容易發覺這個煩惱的存在。失念是因爲散亂!引起的。

  放逸心所:《成唯識論》雲;“雲何放逸”于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爲性,障不放逸,憎惡損善所依爲業。"

  這是因爲懈怠和貪,瞠、癡的緣故,于染晶不能防止,于淨晶不能進修,因此增長惡法,損減善法。有的人心不收攝,整天向外攀緣求覓,找合符自己興趣的事幹,找自己.認爲有利益的事做,這都是心理的放逸現象。

  懈怠心所:《成唯識論》雲;“雲何懈怠

  于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爲性,能障精進,增染所依爲業。”

  由懈怠故,滋長染法,故說增染爲業。

  還應該知道,非但于善不精進名爲懈怠,于惡法、染事策勵去做,也是懈怠,退失善法故。我們之所以打坐時不能坐上七,八個小時,其主要原因還在于懈怠。

  至于八個大隨煩惱之一的不信心所,在此不加詳議,那是屬于信仰的問題。

  初學靜坐,以上七個大隨煩惱特別活躍,這是剛學靜坐的普遍心理,所以要明白這幾個煩惱心所的性、相,就能一一加以對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