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止觀的坐禅方法(了法)

  天臺止觀的坐禅方法

  摘自:1990年第1期 《論天臺止觀的修證》 了法 閩南佛學 

  天臺止觀的坐禅方法,首先要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在二十五法中,以戒爲首,凡是要想修習坐禅、解脫身心的系縛,必須要受戒嚴持清淨的戒律,時時反省,忏悔,使身心清淨。其次是修定、修慧,在二十五法中即是調身、調息,調心。

  一、調身。是端正身體的姿勢,我們身體的動作有打坐、站立、行走,躺臥四種威儀,修行的人,平常在行住進止,動靜運爲時,必須要極其安詳,不可有粗暴舉動,舉動若粗,則氣息隨粗;心意散亂,必定難於入定,所以在打坐之前,應預先把它調好。

  1.坐前的准備。修習止觀調身方法,可半跏跌坐或雙跏跌坐。根據七支坐法,是坐下之後,先作運動。

  ①頭部運動。頭向下低、再往後仰,頭向左傾、再往右傾。頭向右後轉,再向左後轉。頭順著時針方向,前右仰左轉,再逆著時針方向,前左仰右轉。運動時,肌肉和神經要放松各作叁至七次,動作要緩慢柔轉,眼睛睜開,呼吸自然。

  ②全身運動。身軀向前低下,再往後仰。身軀向左轉,再向右轉。身身區順著時針方向左轉,再向右轉。然後挺直其身,並諸支節,作七八次運動,如按摩法。其目的是使手足及身體安穩舒服,這是坐前的調身方法。

  2.七支坐法。一般叫做跏趺坐,又名盤腿坐,即毗盧遮那七支坐法。七支坐法的主要特點是:腳,手,背、頭,口,舌。眼等七個部位。

  ①雙足跏趺坐。即以左腳在下,右腳放在左大腿上,再將左腳放在右大腿上,叫如意吉祥坐。如將右腳在下,左腳放在右大腿上,再將右腳放在左大腿上叫不動金剛坐。如果不能做到雙咖跌坐、單跏跌坐,兩腿交叉架住也可以,但注意要解寬衣帶、周身端正,同時打坐時要有坐墊和蓋膝之物,以免坐時受涼。

  ②手結法界定印。左右兩手重疊在一起,左手掌平放在右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地相拄,自然平放在小腹的骻部。

  ③背脊豎直。端正身體、先當挺動其身,並諸支節作七八反,然後端直,腰部挺立,不彎腰,不靠椅,胸部自然舒暢。

  ④端正頭頸。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壓住頸部兩大動脈,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⑤閉口臉帶笑容。鼻納清氣,不可張口呼吸,如放氣時,開口使濁氣徐徐而出,不可粗急、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放息隨氣而出,這種吐納法,可做一至叁次,令身息調和。

  ⑥舌尖微舐上颚。門牙上龈的唾腺處,如未生長牙齒的嬰兒,舐著上颚,有口水時,應當徐徐咽下。

  ⑦眼微閉。令斷絕外光,不易産生散亂。或可平視,把視線投放到身前二叁尺的地上,回光返照不易産生昏沈。七支坐法的次序和內容,各家稍有不同說法。

  3.全身按摩。坐畢以後,開口放氣,意想氣息從周身百脈隨意外散,然後慢慢搖動身體,再搖動肩膊.頭頸,再舒放兩手兩腳;搓熱兩掌,用拇指背,輕輕按摩兩眼,然後開眼;再依次用雙掌按摩面部,鼻端兩側,額部,後頸,;兩耳輪、雙肩雙臂,乃至手背、胸部,背部、再下至兩大腿,膝蓋、小腿、足心等。這一自我按摩的運動,能使身心感到柔和溫暖舒暢,這是坐後調身的方法。

  二,調息。息即呼吸,呼吸與人的心理有著極密切的系關,呼吸和順舒暢,心境就會安穩平靜。人們只知道飲食能維持生命,殊不知呼吸比飲食更重要,人們若斷食,挨到七天尚不至於死亡,倘一旦閉塞口鼻,斷了呼吸,恐怕不到半小時,就要死亡,這是呼吸比飲食重要的證據。人們要得飲食,必須靠勞動,至於呼吸,可在大氣中隨時取得。

  止觀書中介紹呼吸有四種:一風,二喘、叁氣,四息。在運動或坐禅的時候,鼻孔中出入的呼吸有聲音是風。呼吸雖然沒有聲音,但是出入的呼吸結滯不通是喘。呼吸雖然沒有聲音,也不結滯,但是呼吸不捆是氣。呼吸時不結不粗、沒有聲音,出入綿綿,資神安隱、情抱悅豫是息。系,推動血液、製造能源,理機能活動的作用。如有如無,由於息的關産生賦予生

  調息的方法,是在於調心,端坐後做深呼吸,呼吸時將雙手安放在小腹處先用鼻孔吸氣引入小腹,使小腹隆起,繼續吸氣,然後漸收小腹,胸部隆起,肩微聳,盡量吸氣。然後閉氣再慢慢地把氣用口徐徐吐出。這種呼吸法可做一至叁次,然後把姿勢坐穩,開始調息。《不定止觀》第二章次第相生六妙門中介紹調息的方法有二種,一,數息,二隨息。引文如下:數有二種,一者修數,二者證數。修數者,行者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是名修數。證敷者,覺心任運從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緣,覺息虛微,心相漸細,患數爲粗、意不欲數,爾時行者應當放數修隨。隨亦有二,一者修隨,二者證隨。修隨者,舍前數法,一心依隨息之出入攝心緣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緣,無分散意,是名修隨。證隨者,心既微細,安靜不亂,覺息長短,徧身入出,心息任運相依,意慮恬然凝靜。……這就是說修數息,隨息法到了雜念漸漸減少之後,便可把數目省掉,注意集中在呼吸處,對於每一呼吸,都曆曆分明,闩久功深,呼吸與心,便會相契相忘,漸入定境。

  叁、調心。我們的心經常處於兩種極端狀態之下、精力充沛之時,思緒極多,不易安靜。精力衰竭,便會陷於困頓,晦暗,昏沈呆滯。前者病在散亂心後者病在昏沈心。調心的方法就是要調理昏沈和散亂,心中昏沈,不能明記、頭低下垂,産生瞌睡,這時應當提起精神、思想高度集中,今心安住在所緣之境,心不分散,這就可以調治昏沈。心中妄念紛馳,忽然想東,忽然想西,身不安定,這時應當製止妄想,一切放下心就安定寂靜,漸漸入定,諸禅叁昧,叁乘無漏聖果,也會漸漸證得。所以調心不外平止觀二法。

  (一)止心。我們的妄心好比猿猴野馬,奔馳外境。只有系念一處,方能製止雜念。止心的方法有叁種。

  1.系緣守境止。系念鼻端,今心專注、出息入息,久而久之,妄心就會慢慢地降伏下來。或可系心臍下,令心不散亂,妄心則會漸漸停止。經說:“系心不放逸,亦如猿著鎖。”

  2.製心止。妄念隨心而起,即從心的本體上下功夫,隨時製止它,不令馳散,狂心便歇。經說:“此五根者,心爲其主,是故汝等當好止心”。

  3.體真上。即真實體會隨心所念的一切事物,都是從因緣生。因緣空無自性,則心不取著,妄念自然便會停止。

  (二)觀心。即返觀自心的起心動念,善、不善,無記性叁種。觀心的方法有二種。

  1.五停心觀。貪欲心起時,用不淨觀來對治;嗔恚心起時,用慈悲觀來對治;執著我,人、衆生、壽者,用界分別觀對治;心散亂時多尋思用數息觀來對治;心愚癡時用因緣觀對治。

  2.正觀。觀察—一切事物,大至山河大地,小至微塵,以及我的身心,是空無自相,則心不執取是空觀。但觀山河大地,世界身心,無不是因緣所生,只是假名安立罷了是假觀。觀空時不執著空相,觀假時不執著假相,離空假兩邊是中道正觀。

  生理和心理的反應

  修止觀的人,由於勇猛精進,修持得力,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均會出現種種反應。《童蒙止觀》說,善於修止觀的人,在坐禅的時候,身心明淨,將有種種不同的善根發生,善根發生的現象大約有二種。一是身心以外的善根發相,如喜歡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供養叁寶,讀誦經典,聽聞佛法等。二是身心內的善根發相,但有六種不同:

  1.呼吸法的善根發相。修止觀的人,以數息的方法調息,得到了身心調適,妄念不起,自己感覺到身心漸漸入定,泯然空寂,與宇宙合於一體看不見身心相貌,呼吸不出不入,這時在坐禅之中,突然感覺身心發動八種觸;痛,癢,冷,暖.輕,重、澀,滑,身心安定,虛微悅豫,快樂清淨,不可言喻。同時在調息的時候,有時還會突然感覺到呼吸遍滿毛孔,全身虛疏,能透視自己身體內部的五髒六腑。心情喜悅,寂靜安樂,這是初禅之前的隨息特勝現象。

  2.不淨觀善根發相。修止觀的人,功夫得力,定境現前,身心虛寂,忽然看到男女身體的死亡、膨脹腐爛, 蟲濃流出,白骨狼籍,及一切飛禽走獸、舍宅山林等,都不清淨,厭患自己原貪愛的血肉之軀,遂不再執著有我,人,衆生、壽者之相。而得清淨。

  3.慈心觀善根發相。修止觀的人,將得未至定時,忽然發心慈念衆生。或想念親人眷屬,同得快樂,內心悅樂清淨,不可言喻。乃至看到十方一切衆生,也是這樣,同得快樂,出定以後,心情喜悅,對人的表情,常常是和藹可親。

  4.因緣觀善根發相。修上觀的人,將得未至定時,身心靜定,忽然覺悟,叁世十二因緣,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沒有人我之相,破諸執見,定心安隱,慧解頓開,內心踴躍歡喜。

  5.念佛善根發相。修止觀的人,將得定時,忽然會感覺到身心空寂,憶念諸佛功德相好莊嚴,所有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叁昧解脫。神通變化、無礙說法,廣度衆生,不可思議即時産生恭敬心,入叁昧地,身心快樂清淨安隱。

  6.一切法門善根發相。修止觀的人,獲得身心澄淨時,有可能發起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世間可厭,食不淨相死離盡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菩提,八聖道,空,無相、無作,六度,諸波羅密,神通變化等。經裏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可見修習止觀所得的利益是不可思議。

  禅病的醫治

  人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修行的人,如四大不調和,則生四百零四種病。但是導致疾病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如我們過去的妄念和不善業,以及不善於調身,調息、調心、調睡眠、調飲食等,都會引起疾病。《童蒙上觀》中說有叁種原因得病,一是四大五髒增損得病;二是鬼神所作得病;叁是業報得病…

《天臺止觀的坐禅方法(了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觀與照(首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