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能忏除,可知忏此罪是一件非常難的事了。若犯縱然有忏之心,可是集僧難得。《毗尼母經》卷叁雲: “雲何名殘
罪可除,是以故名殘也。”又雲: “如人爲他人所斫,殘有咽喉,名之爲殘。”因犯此罪尚有殘命,僧衆急速作法,念彼之殘命。故對此篇罪應嚴持謹守,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時刻小心嚴守,若犯此罪,現前遭人輕視,將來死墜地獄,受無量苦。
總之,對此二篇罪應嚴加受持,勿令有犯。切記一失人身萬劫難複啊!我們要有”甯願守戒而死,不願破戒而生”的偉大精神。五、著重威儀
我們不但對重戒要嚴加受持,即使小小之戒,也應力求遵守之。尤其威儀,威儀具足體現了僧人超凡入聖的風度,僧人之所以稱爲僧寶,以其能精嚴戒律,否則形同俗人,品質低下,怎能受到世人的恭敬呢
反而會令世人誹謗。爲了保護僧寶榮譽,我們的一言一行要爲僧寶的”寶”字增添光彩。威儀對於僧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如佛世時的馬勝比丘,既無神通,亦沒說法,但卻攝伏了當時的外道舍利弗和目犍連,使他們歸依了佛門。憑什麼呢
只憑他的威儀,可見威儀之重要。
關于佛所製遮戒,各有原因, 皆是”因時製宜,因地製宜”。即不違國情與民俗。根據這種理由,有人主張微細之戒不可行者或行不通的,不妨舍棄。其實這種思想也不始於今日,遠在2500年前,在阿難與迦葉領導的教團中,早巳發生诤論。阿難在第一次結集經典時曾說:“佛將入滅時曾告我,大衆若棄小小戒,可隨意棄。”當時大迦葉反駁說:“佛所未製,今不別製,佛所巳製,不可少改。”但佛製戒的緣起,皆因世人的譏嫌陸續而製的,一直到佛陀入滅前才停止。當時佛製戒律完全是本著印度的實際情況的需要而製的,所以佛在五分律中說: “雖是我所製,而於余方不以清淨者,皆不應用,雖非我所製,而於余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如托缽乞食這條戒,從戒律傳入中國未實行過。否則,若乞食,世人會譏嫌。又如吸煙,本非佛所製,但在中國,僧人吸煙是不雅觀的。因此我們不能隨心所欲而將佛所製之戒亂開,須知嚴持淨戒,貴在領會如來製戒的本意,若能理解其意,方名真持戒。六、戒學的運用和實踐
佛教最高尚的基本修善方法就是:持戒、習教、參禅。推想古今的大德有一生專門宏揚律學,實有目的所在, 維持正法,令叁乘道果相續不斷,最重要的即是尊重戒律。若不持戒,則同堂猶隔萬裏,苟能持戒,則百世何異同時。佛說: “雖在我身邊,若不持戒,猶隔萬裏,雖不在我身邊,若能持戒,如同在我身邊。”金口誡言如此,我們還有什麼舍此別求它法的道理呢
所以學佛一定要以持戒爲要。如明朝的紫柏大師:平生一粥一飯,別無雜食,脅不著席40馀年,猶以未能持微細之戒,故終不敢爲人受沙彌戒或比丘戒。必不得已,則受五戒。當今受戒儀製,多統於形式,似乎只是由俗轉僧的一個過程而已,至於受戒與受持戒似乎是根本不相幹的兩件事了,僧品因之趨於低下。佛教如此衰敗,推其本由,皆因戒學的廢馳所致。弘一大師曾爲此感歎,大師嘗自檢驗,認爲自己非但不夠比丘的資格,也不夠沙彌的資格,甚至連一個五戒滿分的優婆塞的資格亦不夠。一個聞名持戒的律師,還不敢以滿分五戒淨人自居,可知是如何的謹嚴難守。蓮池大師嘗自稱爲”菩薩弟子”或”沙門”不敢以比丘自居。藕益大師閱過律藏之後作”退戒緣起”,認爲一向所受的戒不合法,沒有做比丘資格,自稱”菩薩沙彌”。太虛大師亦有”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爲菩薩。”從古今高賢的嚴謹處,知戒是如何的嚴格,不易如法受持,亦不能因持得不夠圓滿就不持了。應量力求受,不逾繩墨,才不負弘揚戒律者的良苦用心。
至於大用現前,觀機利益, 破他疑執,不拘恒規,(如文殊菩薩執劍逼佛,叁處度夏,重勝比丘與女同坐,令證無生,歸宗南泉之斬蛇貓),並非是一時不得不用之權謀。比如醫用砒霜以治病,大將設謀以除賊,偶一爲之不可以爲典要,又凡呵佛罵祖,痛棒毒喝,皆是不得已而用之。若用得其當,則迹似違律,實真持律,已得律之意旨故。例如:末利夫人飲酒救殺,佛贊爲真持齋戒。《菩薩戒本》雲: “菩薩見機得殺盜等,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今若欲不墮叁塗,徑登聖果,必由持戒開始。常人則認爲學戒者偏重行持,視如目,行如足。行持固重,而知解義尤重。如果子律儀未能十分了解,以己偏見而行,就非爲是,謗是爲非,他人不知,群起仿效,壞亂正法,其罪極大。若於律儀果能十分了解,雖行不足,亦可對衆宣揚,續佛慧命,以正知正見接引後學。如佛在世時對弟子們說:我已說之法如掌中葉,未說之法如大樹葉。可見佛法如大海,飲之即知其味。
總的來說,修行佛道,主要是受持戒律,遠離過患,進而修定,獲得智慧,使”心口意”清淨,故戒定慧的目的,是清淨身口意叁業。因戒定慧叁學是佛教修行的叁大綱領,戒爲叁學之一,在佛陀全部佛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沒有嚴肅的戒律生活,也就得不到真實的禅定,也更得不到真實的智慧。所以求解脫者所必然踐行的是戒。
總 語
律學自唐代稱宗以來,雖逾千載,然發揚律宗者遠不如其它宗派, 特別是近代,“嚴淨毗尼,研究律藏”的人巳寥寥無幾,就是有勇氣談戒律的人亦不多見,更談不上嚴淨毗尼了。這一關系佛法能否久住的根本問題,並沒有得到佛弟子的重視,甚至感到陌生和疑慮。因此,面對現實應大力提倡律學。
修學佛法的行者,特別是修學大乘佛法的出家人,要能使叁寶不斷於世,正法得以久住世間,如佛最初製戒,以法攝僧,就是希望和樂清淨的僧團,負起這個重大的責任。這重大責任能否負起,關鍵在於佛門弟子能否修持淨戒。若佛門弟子能持戒清淨,就可使叁寶增輝,正法久住。爲此我們僧青年應精嚴戒律,不負如來遺命,爲如來教法永住於世貢獻出自己的一切。
《學戒淺談(福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