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述涅槃學派所探究的主要問題(仁慈)

  略述涅槃學派所探究的主要問題

  仁慈

  閩南佛學

  一、前言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是大法東來的第一個高潮。譯事隆盛,學派紛呈,義學界空前活躍。占主流思想的涅槃佛性論是學者們探究的熱點所在。從六卷《泥洹經》譯出以來,道生法師孤明先發,首倡闡提有性頓悟成佛,一時震動教界,産生軒然大波。此後北本《涅槃經》傳到江南,由謝靈運等人改編潤色成南本《涅槃經》,流通極廣,備受涅槃學者的歡迎。然而由於《大般涅槃經》關於佛性的說法前後不同,使許多義學沙門爲之困惑,對佛性的問題也各抒己見。普遍關注的是何者爲正因佛性

  佛性是本有或是始有

  長期沒能達成共識,直到唐初,尚未有定論,玄奘大師西行的目的之一;就是爲了尋求這個答案。本文根據《大涅槃經集解》、《大乘四論玄義》等資料,對上述問題作嘗試性的敘述,敬請指正。

  二、關于正因佛性的討論

  佛性的基本含義是衆生所具有的內在的成佛依據,是衆生成佛的正因。其特徵是永恒存在,不生不滅。而與此相對的爲緣因,是指成佛的外在根據或條件.可是究竟何者爲正因佛性,涅槃學者莫衷一時。其中北涼的道朗,梁莊嚴寺僧曼等人主張衆生是正因佛性。如在《大乘玄論》卷叁上說。以衆生爲正因佛性,故經言正因者謂衆生,緣因者謂六波羅蜜,即言正因者謂諸衆生,故知以衆生爲正因佛性。

  這是說衆生就是正因佛性,是覺悟成佛的內在因素,而常行六度則是成佛的緣因。

  《四論玄義》卷七說:衆生爲正因體,何者

  衆生之用總禦心法,衆生之義,言其處處受生,今說禦必之主,能成大覺,大覺因中生生流轉,心獲湛然,故謂衆生爲正因,是得佛之本。故《大經獅子吼品》雲;“正因者謂諸衆生也。”

  《大般涅槃經》裹多處強調衆生是成佛的主體,是隨業流轉的實體,也是覺悟的主體,所以衆生是正因佛性。而齊定林寺僧柔,梁開善寺智藏等認爲六法是正因佛性,如馱乘玄論》卷叁說:。第二家以六法爲正因佛性,故《經》雲:不即六法,不離六法,言六法者即是五陰及假人也,故知六法是正因佛性也。

  上面所講“六法”是指色、受、想、行、識五蘊輿由此五種因素結合而成的人。原文以大象喻佛性整體,如果色是佛性,識是佛性,以至說衆生之。我。是佛性等,都是錯誤的看法。如同盲人摸象各持己見。正確的見解應該是:“佛性者亦複如是,非即六法、不離六法。衆生佛性非色不離色,非我不離我。這是說五蘊中的任何一蘊和衆生之。我。即是佛性的—部分,又不是佛性的整體,二者是相即相離的。說六法爲正因佛性,實際則側重於說衆生是佛性,指出衆生不同於無情的牆壁瓦石,而有”心識靈知。所以才能達到覺悟。

  主張以心法爲佛性的包括以“心”“真神”、“心上有冥傳不朽之義”“心有避苦求樂性義”阿賴耶識爲正因佛性的五種見解,究其實均以心識爲佛性。

  《四論玄義》卷七說:“第叁寶亮法師去:真俗共成衆生,真如性理爲正因體,何者

  不有心而已,有心則有真如性上生故.平正真如正因之體,苦、無常爲俗谛,即空爲真谛,此之真俗於平正真如上用故,真如出二谛故。若外物者雖即真如而非心識,故生已斷減也。”

  這裹是說的真如爲正因佛性,說真如超出—谛、二谛已是它的兩個方面,這實際是把真如與神明等同。寶亮還認爲,衆生雖有佛性但要通過積德修行,才能清除掩蔽佛性的煩惱,使佛性顯現達到解脫。對此吉藏在《涅槃經遊意》中介紹說:“生死之中已有真神之法,但未顯現,如蔽黃金。”意謂神明之體被神明之用遮蔽,一但斷除這種遮蔽,神明之體的佛性便得以顯現。

  梁代光宗寺法雲是寶亮的弟子,他發揮寶亮的觀點,認爲心有避苦求樂之性,此即爲正因佛性,也就是把心對涅槃的追求意向稱之爲佛性。寶亮的神明之體爲佛性,並認爲它有厭苦求樂之用,而法雲則強調後者爲佛性,齊代中興寺的法安認爲心上有。冥傳不朽之性。此即爲正因佛性,冥傳不朽之性就是指心神不減,即可隨緣輪回生死,又可覺悟成佛,這是把心識的永存不滅的性質稱爲佛性,實際以心,神明之體做爲正因佛性的說法,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又有南朝宋代新安寺法瑤,太昌寺僧宗。梁代靈根寺慧令,慧正等人認爲衆生所具有的。成佛之理。是正因佛性。法瑤運用《大涅槃經如來性晶》中貧女家有藏金的故事(喻佛性)得出結論;①理者正理,成佛之理。②此理是衆生受教行善的內在依據,也是成佛的內在原因。③衆生不論見解如何,屬於哪一種類都有此正理(佛性)。但因被煩惱遮蔽不爲自己所見,只有聽到關於佛性教誨之後方生信解,這樣才有可能見性成佛,因爲佛性就是如來、法身、法性。所以。理。也就是常住不滅的法性本體。法瑤的弟子僧宗繼承師說,也認爲理爲佛性。在他們看來。理。兼有體性二義,衆生所秉之性(佛性)即爲本體之理(法性。真如)的體現,被煩惱掩蔽的佛性,只有經過修行思悟。才可見性成佛。

  叁、佛性的本有與始有之爭

  本有說主張—切衆生本自覺悟,不假造作,最終必定會成佛.而始有說則認爲清淨佛果從妙因生,待緣始起,破障開悟,當來作佛.本始的爭論如玄奘法師所說。紛纭爭論凡數百年。《大般涅槃經》中對此雖無明確的說法,然而多處強調衆生本有佛性,如貧女家中藏金,雪山妙藥等。

  唐均正在《大乘四論玄義》中對本有、始有做了介紹:如說道生主張衆生本有佛性,而不是當有佛性。至於白馬寺的昙愛在《四論玄義》介紹其見解是:“無明初,不有而已,有心則有當果性,故修行方行克果,故當果爲正因體。”是說—切有情都有成佛之性。吉藏《涅槃經遊意》中說梁開善寺智藏主張佛性本有必得義,故本有而本時是末那,得時是始得,實是生義.是在字面上調和本有、始有之說的。既承認本有,又承認始有,其本有的含義是“本有于當”,即衆生本來就必定會成佛,必有佛性。而開善寺智藏的主張還是佛性當有,認爲衆生本有成佛之理(必然),但未成佛時沒有佛性,成佛時才可說有佛性,佛性是果而不是因。與始有論相對,凡主張心理等正因佛性者,多主張佛性本有論。

  四、結論

  涅槃佛性說自晉、宋與起之後,使中國佛學進入一個以衆生悉有佛性爲主流的新階段。所探究的主要問題異說紛纭,各家爭鳴活躍,有力的推動了對佛性論研習的深入,同時風行兩晉時代的般若學日漸衰微。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涅槃學,引起了義學沙門的普遍關注,以至隋唐一些宗派大師對此都有所涉獵。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此進行弘揚闡發。南朝齊梁時期是涅槃學派的黃金時代,圍繞著什麼是正因佛性,成佛的途徑,成佛的時間等問題,都做了廣泛的研究。本文僅舉其一隅,挂一漏萬在所難免,求教于方家。

  

✿ 继续阅读 ▪ 論勝義谛(智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