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慧遠大師的佛學思想(果傳)

  論慧遠大師的佛學思想

  果傳

  閩南佛學

  慧遠大師(334——416)年,本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人,是我國佛教淨土宗的始祖,著名的佛教理論家,宣傳者和組織者,是東晉時代繼道安大師以後的傑出佛教領袖,他的主要思想有:

  一、沙門不敬禮王者

  慧遠從佛教修行上反對沙門敬王者的主張。據他說,佛教出家的僧侶,同在家的俗人有一個根本區別,僧侶信奉的教義是身爲苦本,人的一切患累,都是來自有身,所以僧侶們決不把“存身”當作“息患”的條件。人之有身在于有生,有生是由于禀受陰陽二氣的變化,所以僧侶們也不以重生順化達到自己的目的。不重生,不順化,當然也就無須乎對天地君親的“資生通運”感恩戴德,以禮敬作爲報答了,所以他強調:

  “凡在出家,皆隱居以求其志,變俗以達其道。變俗,服章不得與世典同禮,隱居,則宜高尚其迹。”

  從字面上看,慧遠把佛教的“天生”理論,同世俗的名教禮典對立起來,在所謂“天地君親師”的五倫中,他否定了四倫。但是,這種理論的現實目的,則在于爭取沙門不敬王者的特殊禮遇,以便獲得國人劉“僧倡的特殊尊重,更有效地發揮佛教的特殊社會政治影響,所以慧遠認爲,所謂禮教,有其現象方面,有其本質的方面。從現象上看,沙門不禮君親是“內乖天屬之情”,外阙奉主之榮”,但本質卻“不違其孝”,“不失其敬”,原因就在于統治者從禮的形式上向沙門讓步,換來的是擡高僧侶的社會身份,使他們作爲高尚其志的榜樣和宣揚佛教教義更廣泛、更深刻地影響群衆,從根本上維護統治者的利益。因此,佛教對于統治階級來說,不再簡單地被當成某種文化政策的點綴品,而是被當做鞏固自己的政治統治和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佛教也就由私人的事情,變成了皇權國家的事業。佛教是不可能脫離政治的,曆代都有僧侶幹預政治。從道安開始,就力圖使佛教成爲維護封建製度,鞏固中央皇權的宗教工具。到慧遠則把佛教的這一職能推向了前進。魏晉時期,世俗地主階級中爭論著一個重大問題,即名教與自然的關系。同樣性質的問題,表現在佛教僧侶地主階級中,即爲佛教與名教的關系。慧遠與佛家的立場基本一致。由此慧遠結束了從東漢以來佛教義學主要同《老》、《莊》結合的曆史,轉向了主要同佛教緊密結合。佛教的許多基本思想,被逐步組織到了佛教的敎義之中。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慧遠把儒家的“禮”的觀念,引進了佛教。沙門袒服都是不見佛教経傳的。天竺袒服,本來與天竺當地的炎熱氣候條件有關,但據慧遠的解釋,袒服乃是天竺的“國法”,是“盡敬于所尊:表誠于神明”的表現,因而成了表達一定倫理宗教觀念的東西。沙門右袒,本來是外來僧侶沿襲天竺灼風俗,最初很難說有什麼深刻的含義。而慧遠則認爲袈裟,缽盂等僧侶的“服章法用”,是佛教的殊製名器,屬于佛教的禮製,而只有這樣的禮製,才能保障佛法的獨立弘傳,製約僧衆依法尋道。而對國家來說,既然佛教禮刪不同于諸夏世俗禮製,就不應命“剃發毀形之人”行施俗禮而損害俗禮應有的社會作用。並進一“步指出佛教製定特殊禮製的好處,認爲沙門右袒,是佛徒信仰虔誠和行爲端正的標志,能與世俗人顯著地區分開來,促使僧侶們“動必以須”,忠于佛教訓條,也便于沙門沖破世俗名分等級的限製,激勵僧侶們沿著佛道不斷精進,”修之弗倦”,這樣“即近悟遠”,由形服禮製的異于世俗,能夠勸誘人們“背華俗以洗心”,服膺于佛門。

  這種從名器禮製角度上考察佛教的服用器皿以至行爲儀表,是慧遠的又一創造,而他的立論根抿就是儒家思想,把佛教禮製同儒家名教聯系起來,確定了佛教與儒家“出處誠異,終期則鬧”的基本立場,實際上成了以後中國佛教主流所遵循的思想綱領。

  總之,慧遠力圖用建立佛教禮製的辦法,促成佛教在中國社會的獨立發展。南北朝以後,儒釋道的曆次論戰中,一切主張儒釋調和的僧俗,基本上是取慧遠的主張。但是,這種佛高于儒並包含著儒的實質,卻是讓佛教的外來思想,服從並容納子儒家的基本觀念內。慧遠把出家的世界擡得高于一切,但這只是宗教的形式方面,就其思想內容來說,過去遼沒有哪個僧侶的主張,能象慧遠這様結合中國的社會實際和政治實際,聽命于世俗的要求,因而更帶有塵世性質。

  (二)念佛思想

  慧遠當時,《觀無量壽經》尚未傳入,故其念佛思想,概基于《般舟叁昧經》白蓮社的念佛,依念佛叁昧之法而見佛,以期往生。據念佛叁昧詩集序看,叁昧是思專想寂,心專注而不散,靜止想念以徹物的意思。心若專注,想若靜止,氣即虛,神則朗,自能發出鑒照之智,幽微事物,亦能透徹。但叁昧種類多,其中,念佛叁昧之功最高而且容易進,因爲,如來窮玄極寂,體神合変,隨宣而應物,故能使入此叁昧者昧然而忘知,對所緣之境,令成其鑒,即:鑒智明朗:內照交映而生萬象,故非耳目所能及處,亦能行其聞見。因此,一心專念,止寂他想時,鑒照之智即白發,而可觀見佛境界。劉遺民誓文裏也說:“神者可以感觸:而不可以迹求。必感文有物刖幽路咫尺,苟求之無主,則渺茫河津。”廬山的德社念佛,是以觀身念佛,觀想念佛爲目的的。

  關于定中所見之佛,是真實、或如夢境,此事慧遠與鸠摩羅什,已有問答,即慧遠問:“關于定中所見之佛,《般舟經》念佛章概以引夢爲昤,但夢爲凡夫境,佛若同于夢中事,即是我相。若以定中所見之佛爲外應,則不得以夢爲喻。究竟如何”

  什公答口:“見佛叁昧有叁種:一爲菩薩或得天眼天耳,或飛到十方佛所,見佛問難而斷諸疑罔者。二乃無神通者常念阿彌陀佛等現在諸並,心住一處,見佛而請問所疑者。叁則學習念佛,或以離欲,或以未離欲,或見佛像,見生身,或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者。是叁定雖皆名念佛叁昧,實乃不同,初一是神通見佛,余乃是念佛叁昧。如《般舟經》所說而修,以見佛者,非虛妄。經曰:“凡佛身皆由衆緣生,天有自性,畢竟空寂,如夢如化叁。”但如持戒清淨,信敬深重,兼以佛神力及叁昧力衆緣和臺,所見佛身,並非虛妄,然以夢爲喻者。因人未得神通,單由定力仍未能見佛,故由人常信之夢的喻之。”慧遠乃依羅什之說,認爲定中見佛,系由如來由外而來,相應,使行者見其身者,這是一種外應說。

  慧遠的見佛說,似乎是站在“實在論”的立場的,但其見佛的場面,還是由于叁昧(禅定)而來,叁昧本來是物我一如(主客一驗)的境界,但此境界的練習,卻由吾人精神上灼觀念而來,在這一點,仍以“觀念論”爲基礎的,也可說是以“實在”觀念論”爲立場,因爲,現象是觀念的具體化,而觀念是現象(事象)灼內在生命,兩者不相舍離。慧遠如此的思想,一面以般若思想爲基礎,另一面乃繼承其師道安的禅觀思想爲基礎,以形成其具體化,人格化的觀佛觀。而其念佛叁昧,是自力他力並行的,而且是戒淨、禅淨雙修的,這與後來善導大師的念佛思想,稍有不同,而與慈愍叁藏(慧日)的不舍萬行,禅淨雙修的淨土思想不謀而合,中國正統的念佛思想,可說是由慧遠的思想而發展下來的,故在禅,律、淨叁方面,慧遠的立場都很重要。慧遠的淨土教義,爲什麼不依《無量壽經》而依《般舟叁昧經》呢

  這是他依據其師道安的叁學(戒律、禅定、智慧)的精神而來的,同時,也是當時教界綜合趨向所使然。而以禅淨律教四門綜合發展的傾向,是中國佛教史上一貫的特質,現在教界的情形亦複如是,所以說,道安是中國佛教之父,慧遠是中國佛教之母。

  (叁)法身思想

  慧遠研究的問題,非常之廣,他由意識斷不斷的問題,實法有、法性真際的問題,而轉至于法身的問題爲其終點。他問羅什:“後念可否追憶前識

  ”什公答曰:“燈焰雖有生滅,但相續不斷,故名爲燈炷,意識亦複如是,雖是念念生滅,但以相續不斷故得知過去未來亊。”慧遠義問:“實法與因緣法有何異

  ”什公答曰:“佛具一切智而不可思議,故佛能應衆生根機,于一義中說叁品之道,即:爲鈍根者說無常苦空,爲中根者說無我安穩,寂滅涅槃盤之法,而對利根者說不生不滅畢竟空寂。叁品衆生,聞之均能解脫,故如以色等爲實法,而以乳等爲因緣有,亦無不可。在解脫上,在實相發展上,均有合理之過程。慧遠又問:“法性若常住,究竟是有或是無

  ”若有即墮常見,若無則墮斷見,應如何辨之

  ”什公答曰:“菩薩未得無生法忍而觀諸法實相時,名之雲如。得忍而深觀如時,名之爲法性,坐道場而證法性時,名爲真際。此乃是一義,而說爲叁如而已。《大智度論》廣說其事,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境界,叫做諸法實相,而假名爲如、法性、真際,諸如均離有無之戲論,故《大智度論》中,以種種因緣破有破無雲。”慧遠將此羅什的義理爲基礎,以構成其法身思想,這是將道安的(本無)法性思想加以具體化,而發展成提倡力人格化的方向的。慧遠念佛(現佛)思想的要點,即在于茲。

  他研究法身問題,極爲深切,此見他與羅什之問答,即可明了。慧遠問:“經雲,法身無去無來,無有起滅,同于泥洹,如說法身佛爲菩薩說法,法身菩薩,義能見聞身佛,那末,法;法身與色身有何區別

  ”什答:“真法身遍滿十方法界,常在說法

  而其聲音,周遍十方,衆生隨各自根機見異身,聞說法耳。故所見法身,皆是真法身之化身,真身不可見,猶如日月輪,所見法身如光又如水中月。”慧遠問:“何謂真法身

  ”什答:“小乘以叁十七品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等無漏功德力法身,而大乘乃以無生無滅,言語近斷,心行處滅,無漏無爲,無量無邊涅槃相力法身,又諸經法亦爲法身,”其它法身的相類;壽量形相,感應等均有詳盡問答,《大乗大義章》中詳載其事,此不再談。

  一切亊象,是法性的具體流露,故在人格上,—切色身,亦是法身的具體現象。佛以—音說法,衆生隨機各解不同即是表示此意。在人格方面,應將法性問題凝結爲法身問題,同時,亦應將法身問題轉化爲色身問題,始有觀想念佛的理論根據。慧遠的法身理論,只有此深刻的內容,見其與羅什之問題內容,即可了解。慧遠的思想會趨向于佛身及觀法的問題,實力思想上當然的結淪,同時,也爲慧遠實踐性人格所使然。

  (四)因果報應,輪回轉生思想

  在慧遠大師看來,人的一切纏縛都“緣于有身”,凡夫以身形爲桎梏,執著于物,執著于身,使神受到情識的染汙而沈淪,生死輪回,流轉不已。他說:“有情于化,感物而動,功必以情,故其生不絕。其生不絕,則其化彌廣而形彌積,情彌滯而累彌深,其爲患也,焉可勝言哉

  ”他把“情化”看作是人生生不絕的原因。他據佛教所說的“泥洹不變,以化盡力宅,叁界流動,以最苦爲場。”以情力神的累贅,提出息緣盡化,反本求宗。所謂反木求宗就是“不以生累其神”,“不以情累其生”去情而存神,不以情累其生,則生可滅,不以生累其神,則神可冥。冥神絕境,故謂之泥洹。一旦泯滅情欲,破除迷執,神就得到清淨解脫,達到無有生滅的涅槃境界。

  大師的神不滅理論,最大的特點是根據佛教一切皆空的說法,如果承認有一個獨立的,不滅的精神實體的存在,就會執著自我而産生種種煩惱,以致妨礙超脫輪回報應,不能成佛。即我執,說它是—切煩惱的根本,必須破除。也就是只要我們認識到“空”的最高實體,也就認識了自己的本性。他的神形關系說已注進了佛教的生死輪回,涅槃解脫的思想,認爲情欲是生命流轉,又是生死輪回的原因。而神又是一切情欲活動的基礎,一切生命的總根源都莊于神,由情化而成的生命,二形是有生死的,而神卻是元土無滅,無力無盡的。說神一旦沖破形的桎梏,擺脫情欲的系縛,就得到解脫,達到涅槃境界。人師認力,“—切煩惱禍患都是由自己的愚昧,貪妄而引起的。無明是神的累贅;衆生的貪妄。執著心是善惡果報及生命輪回流轉的根源。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並進—步強調說:“善惡報應乃感事而應,而亊有強弱,所以應有遲速,報有先後,報應的發生時間上右先後遲速的不同。爲善爲惡,並非—定在現生受報;有的可能爲—世或下幾世乃至千百世經驗。這因力人要受報應,人死後就要依據生時所做的善惡,轉生爲高于或較低于:今生的去處,這就是輪回。在輪回中,人的生命,不只限于今生,還有所謂前生或後生,所以就有叁生或叁世。這一切都因業力的強弱,因緣是否成熟而定,這就是慧遠的因果報應和輪回轉生說,由因果報應說必然得出輪回轉生說,兩者密不可分。

  由于佛教講因果報應和中國固有的儒家思想有抵觸,所以他竭力調和兩者之間的矛盾,把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包容在他的因果報應說中,使佛教教義和儒家經典在各自範圍內發揮作用。其目的是爲了方便于世人理解,接受因果報應的道理,從而引導人們信奉佛教,超脫輪回。

  總而言之,在宗教觀念上承認“神”的永存,在現實世界肯定有作爲事物本質的“物種”實有,以及作爲現象變化的因素“生”的真實,是慧遠佛學思想的叁大支點。這些特點的形式,固然有佛教內部的派別原因而使他難于理解鸠摩羅什的中觀學,但根本的原因,是因爲他更加立足于中國土地的社會基礎,自覺或不自覺地從傳統文化角度去考察外來的思想。魏晉玄學的本體論是慧遠佛學思想的基礎,使他不同于印度中觀派那種懷疑一切,否定一切的虛無教義。魏晉玄學並不是出世主義,它對傳統的封建宗法製是支持擁護的,對忠孝倫理觀念是支持的。在這一點上,慧遠也是如此,慧遠的儒敦傳統匝他能夠利用改造佛家多派學說,而爲在中國發展獨立的佛教學派起了決定性作用。

  

  

《論慧遠大師的佛學思想(果傳)》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