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唯識叁乘真實與一乘方便
果清
閩南佛學
在《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中,提出了“叁乘真實、一乘方便”的觀點,這是本經不同于其它經論的一大獨特思想。
關于唯識宗叁乘真實,一乘方便的問題,曆來是佛學者淨論的焦點。天臺,賢首等宗認爲一乘真實,叁乘方便。這與唯識宗的觀點恰恰相反。孰是孰非,不可妄下斷言。本文在此對各種不同的觀點作一比較的敘述。
一、幾種不同的觀點
1、《解深密經》是唯識宗所依據的重要經典之一,故本經的觀點也可說是唯識宗的觀點。經雲:
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言說唯有一乘。(見無自性相品)
這是約能修之人有叁(即聲聞,—狹覺、菩薩),叁人種姓不同,得果亦各有差別,所以說實有叁乘,即叁乘真實。
經雲:“叁乘種姓“皆共此一妙清淨道””。這是由所依之道唯是一,故密意言說唯有山乘。“密意”者,方便也。所以說是一乘方便了。
一切聲聞,緣覺、菩薩叁乘所行的大道,是同一妙清淨道,並不是聲聞走的是一條路,獨覺走的又是一條路,菩薩走的更是另一條路,因而所到達的目的,也同一此究竟清淨,更沒有第二清淨大道,可以了生脫死,證得無上安穩涅槃。
佛陀的密意,說是唯有一乘,但是並不是說一切有情界中,修行的衆生,沒有種種的差別。在修行的有情中,有鈍根的種姓,有中根的種姓,也有利根的種姓。由此看來,有情所修行的道路雖然相同,但能修行的人的種姓卻有差別。
據上面所述可知:唯識宗約所行的道同,說唯有一乘,約能行的人異,說有叁乘。總之,唯識宗的觀點側重于叁乘真實、一乘方便。
2、天臺、賢首等宗認爲—切衆小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能成佛,定性二乘亦當回小向大、成就佛果。故天臺等宗主張叁乘方便,一乘真實。
天臺宗依據的重要經典是《法華経》,在法華會上,佛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義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
又《涅槃經》二十五卷雲;“衆生佛性不一不異,諸佛平等,猶如虛空,—切衆生共同有之。”
還有很多經典,如《勝鬘經》、《人智度論》等都有說到一朵是究竟、人人可以成佛這個問題,這是與唯識宗相對立的觀點。
二、各宗的诤論
關于叁乘方便,一乘真實與一乘方便、叁乘究竟的問題,曾在佛學界展開了熱烈的淨辨。《法華經》等說一乘究竟叁乘方便,《解深密經》等主張叁乘究竟一乘方便,諸論師們,如龍樹是側重在前者,而無著又偏重于後者。
談到達兩個觀點,又涉及到種姓問題。有成佛的種姓就可以成佛,無成佛的種姓就不能成佛。楞伽、涅槃經中,以如來藏說一乘,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都可戍佛。
說列一乘,又要討論到聲聞種姓能不能回小向大的問題。聲聞灼種類一般來說有回小向大和不回小向大兩類。如果一向以來,因爲慈悲薄弱,怖畏衆苦,就一心向自了自度,自我解脫的路—匕走,這是趣寂聲聞種姓。這種聲聞,唯有二乘的無漏種子,不再求上進,所以不能證得;無上菩提。還有一類回向菩提佝聲聞種姓,這類聲聞在證羅漢時,既已解脫了煩惱障,又得佛菩薩爲他的增上緣、覺悟他、感化他,也就可以解脫未曾斷的所知障,最後回小向大,求無上菩提。
主張一乘究竟叁乘方便的天臺賢首學者,對唯識學者說,深密會上,佛以一乘開說爲叁,是恐鈍根衆生不能擔當一乘的大法而方便說的,你們唯識學者怎麼可以把佛的方便當作究竟呢
主張一乘方便叁乘究竟的唯識家,就回答法華的責難說:聲聞有正面所說的兩類,你們說一乘真實只是講到回小向大之聲聞,並沒有包括一向自求解脫的趣寂聲聞。要知道;見佛聞法修行證果莫不有賴于因緣和合,而因緣的和合是有千差萬別的。從這因緣和合上來講,就有叁乘的差別。
天臺賢首學者聽了又說:我們也承認因緣和合,既然因緣和合,那麼,因緣與聲聞和合而成聲聞,與緣覺和合而成緣覺,與如來和合而成如來,怎麼能說聲聞、獨覺均種姓不能成佛呢
怎麼知道在漫長的修行道路中,二乘不會遇到種種因緣而回小向大呢
唯識學者反駁說:即使是因緣和臺,也有不轉過來的可能。如發了二乘心的人,在過去長時間裏熏成堅固強動的自求解脫的自利心,經多番生死後。非獲得解脫不可,任你怎麼對他說大乘法,他總不會轉心向大的,所以我唯識宗主張叁乘究竟。
總之,法華、唯識這兩大思想的壁壘,始終是森嚴的對立著的。
對于叁乘、一乘究竟與否的問題,《般若經》則有一個折中的說法:諸天下降時,帝釋稱贊般若功德的廣大,使未發菩提心者發菩提心,已入涅槃者不必。不過巳入涅槃者能發菩提心,我也隨喜,所謂上人更求上人法,是最好的。實際上,就看有沒有回小向大之心,有就可以成佛,沒有就不得成佛,但當時結果不回小向大的也有,這就要以般若經所說爲對治了。
叁、如來設教的意趣
世尊最初在阿含會上唯說一乘,次後在般若等會上廣說菩薩乘,而最後到了法華會上又說若聲聞乘,若菩薩乘,唯是一佛乘,所謂“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因有在各處的說法不同,故”後來的學者有叁乘真實、一乘方便和叁乘方便,一乘真實之爭。佛陀這樣前後所說的不同,其間又有什麼秘意呢
佛陀之所以唯說一乘,其意趣是很多的 ,《攝大乘論·彼果智分》說有八意。論雲;“爲引攝一類,及任持所余,由不定種姓,諸佛說—乘。法無我解脫等故。姓不同,得二意樂,化,究竟說一乘”。這論文就說明了佛陀說一乘的意趣。
在《解深密經·地波羅密多品》中,佛陀以諸法平等的意趣來說明一乘;就是說:以約證悟法性真如說,叁乘聖者雖不無淺深偏圓,但卻共同趣向真如法性。真如是我法二空所顯的圓成實,菩薩以此出離、聲聞、緣覺也由此解脫。本經《無白性相品》說的“皆共北一妙清淨道”,《法華經》說的:“叁乘同入一法性”,都是約這同一法界、同一理趣說的。
但是,佛陀雖然說一乘,並不是沒有諸乘灼差別。有的衆生,聽佛陀說叁乘,就一定執著叁乘是真實的,叁乘是一向不同的,不承認有什麼不定種姓可以成佛;有的衆生,聽佛陀說一乘,就一定執著一乘是真實的,一切衆生都可以成佛,並沒有什麼不成佛的趣寂聲聞。由于這樣,的妄執,就展轉興起诤論,認爲諸乘的差別道理,是互相違背的。他們之中,主張一乘究竟的,就說叁乘方便是如來的真實意趣,主張叁乘究競的,就說一乘是如未的方便設教。各以自己的主張,爲究竟、爲真實。
四、結論
關于叁乘、一乘方便、真字的問題,在教界長期以來,诤論都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從上面如來設教的意趣中可知,這是由于他們妄執一邊,沒有全面的看清事物,沒有對事物作一分力二的分析。其實,世尊說叁乘不違一乘,說—乘不違叁乘,叁乘一乘,是決不相違的。
世尊說一乘也罷,說叁乘也罷,都是隨順不同的機宜說的,我們不能斷章取義,妄自執著,這樣,才能全面的理解佛法,使自己的修行走向正確的道路。
我業障深重、福慧淺薄寫下這麼些淺陋的文字,不免贻笑大方,在此,敬請諸同道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