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佛性”(見中)

  淺談“佛性”

  見中

  閩南佛學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這條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論,爲一切衆生同成佛道的根據所在。那麼究竟什麼是佛性呢

  概括各宗的說教,有兩種意義:一、佛性是佛的體性。如礦中有金性一樣。這個佛性,既不是本無今有

  亦非有而還無。菩薩在纏時,佛性不染汙垢;菩薩從煩惱圈中跳出來,佛性也不塗上新的清淨。這個佛性,在凡不滅,在聖不增,生佛平等,無有高下。迷昧的衆生,雖然流浪于生死苦海中,但不能說沒有成佛的成份。只因衆生身中本有佛的體性,所以才有成佛的希望。如礦中有金性,故可煉成黃金;若沒有金性,那怎麼也煉不出黃金來。當然,這是一般常識的說法。在科學日新月異的今天,可用非金屬性的物質,化合生成同樣的金質。佛性說也如此,衆生本有佛的體性,或說衆生本有如來勝妙功德,相好莊嚴,或說衆生本來是佛,所以發心修行就可成佛。這一本有佛性的說教,確是一般人所容易信受的,因此也就成爲佛法中最通俗的宗派。二、佛性是成佛的可能性,也就是成佛的因緣。但這是佛性的最深義,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那到底什麼是成佛的可能性呢

  正如《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這可以方便分爲兩種佛性:一、理佛性;二、行佛性。什麼叫理佛性

  一切法從本以來就是無自生的,即沒有獨立不變的實在性,也就是說它的本性是空寂的。所謂“法法常無性,法法畢竟空”。這無性即空,空即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法性或真如。對有情來說,則稱爲佛性。因爲,如果一切法是有自性的,不是性空的,那麼,凡夫是絕對實有的,將永遠是凡夫;惑業是絕對實有的,將永遠是惑業;已經存在的不能消滅,沒有生成的不能現起,那就是無“集”可斷,無“道”可修,也就不可能成佛了。好在一切法是空無自性的,所以才能轉迷成悟,轉凡成聖。印順法師說:“此法空性,就是可凡可聖,可染可淨的原理,也就是可能成佛的原理”。所以《中論》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皆不成”。這就是稱空性爲佛性的甚深義。同時,法空性雖是一切法成立的普遍理性,但空性就是勝義,是悟而成聖,依而起淨的法性,實爲成佛的要因。空性雖然遍通一切法,而與迷妄雜染不相應,與無漏淨德是相應的。所以,爲了引發一般人的信解,權巧方便地說此法空性爲“如來藏”、“佛性”,說爲衆生本有如來智慧德相等。一切法空性是一味的,是遍一切處的,于一切衆生無有差別,所以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什麼叫行佛性

  這是依修六度行發菩提心而成爲成佛的因性。《法華經》的“佛種從緣起”,也就是約行佛性說的。一切法空性,爲可能成佛的理性。依佛菩薩的教化,發心成聞熏習,爲可能成佛的行性。事相與理性是一致的。如不是緣起有的,就不是自性空的;不是空無自性的,也就不會是從緣起的。以緣起故無自性,以無自性故緣起;空有交融,即成如實觀。無性而緣起,緣起而無性,佛在坐道場時,就是這樣的通達:“觀一切法如虛空不可盡,名不共中道妙觀”。釋迦依此而成佛,佛也就依此而說一乘妙法,說——切衆生有佛性。

  印順法師說:“約理佛性說,一切衆生都是有佛性的。約行佛性說、待緣而成,所以是或有或無的。”大乘法種是菩提心,發菩提心,與菩提心相應的一切功德,就是行性佛性。這樣的行性佛性,依經所說,略有二位:一、性種性位;二、習種性位。這是說:起初,以見佛,聞法爲因緣,發大菩提心,熏習成大乘佛性,如下種一樣,名性種性。菩提心一發起,永爲成佛的因緣,常恒不失。但這不能說是本有的,因爲是依發心而熏習成的。其次,有了菩提心種,就依這佛性而漸漸修發,使佛種的清淨功能,由下成中,由中成上。大乘的功德淨能,不斷熏習而增勝起來,名爲習種性。等到久久熏修,引發清淨無漏功德,那就不但是佛的因性,而且已分得佛的體性了。以是,法空性雖凡聖一如,平等平等,而成佛或不成佛,還待修習宋分別:是否熏發了菩提心

  是否依菩提心種而不斷熏習增長

  如不熏習,凡夫還是凡夫,如能依大乘而熏修,那不問是誰,一切衆生的佛果,都是可以成就的。

  印順法師說:“一切衆生是有成佛可能的,因爲是性空的。然而性空並不能決定你成佛,還是由因緣而定。”總之,理佛性是本然的,行佛性是緣成的。只要衆生在平等空性原理上,創造成佛的條件,就沒有不成佛的道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