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說叁法印(禅蓮)

  略說叁法印

  禅蓮

  閩南佛學

  一、宇宙人生的叁大真理

  叁法印,爲佛法的重要教義,判斷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來衡量,若與此相違,即使是佛陀親說,也不是了義法。反之,若與此相契合,即使非佛所說,·電可認爲是佛法。叁法印是佛法精義之綜合,所謂“赅攝佻法而立叁種之法印。”法是普遍的理性,印是依此而證實爲正確性。學佛之人,如不了解叁法印,就無法了解佛法的真實義理。

  所謂叁法印,即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也有人于諸行無常之後,加“諸受是苦”一句,這就成爲四法印了。世尊說苦,是覺者對于有情世間的價值判斷,僅是諸行無常印上的含義之一,從事理的真相來說,叁法印就足以包括一切法了。世尊在《蓮華面經》裏說:“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及寂滅涅槃,此叁是法印。”諸佛菩薩皆以通達叁法印而證佛果。

  從現實世界來說,叁法印所包含的無常性,無我性,無生滅性,就是人生宇宙間叁大真理。一般人不明白這種真理,而生顛倒妄見,生起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由此而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成爲一切苦的本源。佛說叁法印,便是針對不明宇宙真相,執著顛倒妄見者而說,以使其明白真理,樹立正見,脫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束縛。用現代語言來诠釋叁法印,即爲:

  無常性一一變異的世界觀—一無常法印;

  無我性——相對的人生觀——無我法印;

  無生滅性——人生宇宙的實相——涅槃法印。

  又叁法印其實是于同一緣起法中體悟有此叁性,是相互聯系,由淺入深的觀照法門,也是修持的一般層次。從現象上觀察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的變化,所謂“世事無常”這是我們可以看到,容易懂得和接納的概念。無我的道理,就不易使人理解”廠。因爲我們從生以來到現在,一直執著有一個“我”,一旦聽到無我,不免引爲”驚奇,感到難于想象。如果對于世事無常的道理有了認識,再從無常的道理中去看有沒有這個“我”,無我的真理,也就不難理解了。認識到一切法無常,無我的真理,也就不難通達本來無生無滅的真理。佛常這樣問比丘們;

  “比丘!五蘊等是無常否

  ”答:“是無常。”“無常的是苦否

  ”答:“是苦。”“是無常苦變易法,是我我所否

  ”比丘答:“非我我所。”

  佛即告訴他們說;

  “比丘!所以這樣的觀察無常,無我,即得解脫。”

  也就是說,如能參悟無常,無我的真理,即是認識宇宙間一切現象本來寂靜。生死煩惱均爲息滅,自然而然的進入無生無滅的解脫境界之中,而體證宇宙人生實相。

  總之,佛說種種法,無非要使衆生,自求覺悟,自證自性而得解脫。叁法印是統攝宇宙人生諸法實相的最概要,最具體、最明了的說法。

  二、諸法無常法印——變異的世界觀

  變異,就是變動。宇宙雖大,可用“動”字來概括之。宇宙之間,任何事物,時時刻刻都在動,刹那之間生滅變化。一念之間,此世界即非舊世界!試想刹那的一瞬間,宇宙間有多少事物改變了原來的位置,真所謂坐地日行八萬裏,花開花落知多少。宇宙雖大,卻找不出一種不變不動的事物!人們時常說: “天若有情天亦老。”其實這是錯誤的,老天雖然無情,但時刻都在變化。天文學家說:“地球已到中年。”並且總有一天會消亡。所以能見聞覺知的事物無不在變動,而還有許多不能見聞覺知的事物,也無一能例外。 ”

  1、觀察現象——依世間常識

  從世間常識去認識無常的道理,一切不出生、住、異、滅的規律,世界上絕對沒有生而不變,住而不動的事物。變異變滅,亦是如此。

  ①先從物理現象看變異:整個宇宙逃不出成、住、壞,空的法則。如地球不停地轉,不斷地變。其他星球,星雲亦是如此。今日之太陽,已非昨日之太陽,太陽已形成叁萬萬年。據科學們的說法,再過一千萬萬年,便會逐漸消失它的光輝和熱力,太陽黑點周期的出現,都足以說明太陽在變動。

  ②從生理現象看變異:不出生,老、病,死的規律。以人生來說,從出:生、長成,老病以至死亡,都必然經過這些過程,構成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時時刻刻都在新陳代謝。有一首“胡子”詩可供證無常之理;

  “幾天不刮,你就長長,十多年前,你在何方

  現在你黑,將來你白,再將來呢

  無常爲常!”

  ③從心理現象看變異:佛說: “念念生滅。”心理活動大體可分爲→知、情,意叁種。知,即知識,知覺。認識作用,時時刻刻,對內對外,起分辯認識。情、即情緒,情操。由知覺認識,感受而生起。如喜樂、悲傷、憂愁,恐懼、憤怒、焦灼等等,刹那起伏,變化不息。意,即意志。由欲求或願望的推動,不停指揮身體的言行舉動。諸如男女、飲食、生存等等。這叁種是屬明了意識,自己可以覺知的,也是日夜不停地在變化活動,不過睡眠時稍爲朦胧。

  潛意識相當于佛學的阿賴耶識,即藏識。能潛藏我們經曆中之各種經驗,保持不失,成爲一種潛在勢力,不自覺地支配著人們的思想和言行。潛意識執我的勢力,有生以來,不自覺頑固地執假我爲實有。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其實也不是不能改,只是難改而已。因潛意識也是變動的,如經過長的熏習,或是受到強烈的刺激,都有可能改變人的性格。觀察一種經常性的重複行爲或事物,也可逐漸代潛或沖淡原有的潛在意識。在佛法上講:藏識的內容也是可改變的。如念佛,觀照,戒律、禅定等修持功夫,目的就在對治改變潛意識中被顛倒的錯誤潛力。簡而言之,脫凡入聖的關鍵,就說明了意識能否改變藏識中的錯誤認識。

  由上可見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物理、生理、心理的現象,由生住到異滅,都是無常的,找不到一成不變的事物,也絕無保持不動的事物。變異是宇宙間一切事物演化的基本特征,正視此種變的特征,從而用這種——無常的觀點去了解和認識一切事物,尋求其真相,即能獲得正確的知見。

  2、研究真理——依佛法方便說

  無常依佛法來解釋:一切生是衆緣所生,相對存在,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一切既互依而存,也即無有自性。生是幻生,滅是幻滅,各隨其因緣變化而有生滅。設其中一緣有變,一一緣都隨之而變,這即是佛法中的緣生真理。依科學家們的觀點:一物體在影響其周圍之其他物體,同時也被其他物體所影響。如此互依互攝的存在,亦即是佛法所說衆緣所生的相對存在。在此種存在的情形下,一切事物變化無常極顯而易見。

  關于事相的變化,都脫離不了生、住,異、滅的法則。生和滅在現象上是突變,住和異是漸變,容易被人忽視。以人爲例;生,是衆緣和合的現象,也是一種異熟果的開始。即過去世的行業,結成此世果報的主體,新生命的開始。由生到長成,這階段變化甚爲顯著。住,由長成到中年,這階段不顯著,容易使人産生錯覺爲常此不變,忽視了無常,變的真相。異,慢慢從中年步入老年,生理上逐一出現老態,齒動發白,精力衰退,不得不承認無常的現實。滅,是任何事物不可避免的結果——壞滅,對于人來說,就是死亡。

  一般人都認爲人的一生有的是綿長的l、“我”在哪裏

  “我”的定義包含二種意義;一、獨立存在義;二、能自己主宰,自由自在義。如證明一切有情于一切法中並無此兩種性質,那麼,“我見”即無所根據,也即“無我”能成立。

  我們的身體是由血肉、筋骨,毛發等組成。依現代科學研究,此等組織又由碳、氧、氮等各種化學元素所組合。依生物學可說由動物細胞複合而成。又人體時時需要空氣,食物等的營養吸收。另一方面又需要排出廢料。換而言之,人體與周圍環境,息息相關。凡此均足以證明,我們的身體不能單獨存在,絕無自由主宰的能力。既不能獨存,更無法主宰,“我”只是情有理無的幻想。反之,“無我”性方是實相。

  精神不出意識的知,情,意與潛意識裏面的本能,習性等,這些都是可能爲一般執爲“自我”的原因。

  西哲雲:“我思故我在。”即認“知”爲“我”。不知我們的知識,思想都因外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沒有所知的對象,,如何能證明有獨立的能知“自我”

  所以能知的“知”與所知的對象,相互依存,都不能獨立存在。當外境現前時,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由是可證我們對“知”,實在無主宰自在的作用。所以“知”沒有“我”性,我們日常生活中,情緒起伏猶似波濤,皆爲外境所牽引,不是單獨生起的,更難作主張,所以“情”亦無“我”性;我們的意志,表面上好似可由自己主張,究其實,都受內在欲求和外在環境所左右,力求生的欲望,男女的欲求所驅使,不得自在,所以“意志”亦無“我”性。

  知、情、意叁種作用,其實又是互相聯系,互爲影響,不可分割的。更證明各無單獨存在性,即“無我”性。

  潛意識一方面可保持我們所得知識與行爲方面所得的經驗,即現量;一方面又形成潛勢力影響以後我們知,情,意的活動,即比量。此等活動的總和,形成我們,的性格。所以潛意識與明了意識互爲因果作用,並不單獨存在。又潛意識裏含藏著與生俱來的原始沖動與本能,都是不能由“我”自由主宰的,所以潛意識亦無“我”性。

  綜觀身心二方面,沒有獨存自在的我性可得, “我”只是情意上的錯覺和執見,所以說情有理無。依佛法說:“我”只是我們物質作用與精神作用的假合體,集在一起的時候假名爲“我”,我只是代名詞而已。如衆木聚在一起稱爲“林”,林只是代表衆木的假名,除了衆木,別無有林。

  2、法的體性。

  人生除了主觀認識體以外,還有客觀的事物。以個體主觀方面說,客觀的事物即成爲“環境”,統稱爲.“法”。廣義說:“法”包括一切事物,精神、事理和概念等等,無所不包,所以…

《略說叁法印(禅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