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發菩提心(仁慈)▪P2

  ..續本文上一頁證菩提而發心修行才是真正的發心,學佛的目的就是爲了解決生死這一大問題。所以,如果一個人一心爲了斷生死證菩提而發心立願,那麼,其所發之願就是八種之一的正心正願。

  真正的發心就是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衆生,也就是在行“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兩大工作。完成第一任務時必須在前念與後念之間沒有任何妄念、雜念,念念之中都是爲佛道,中途不退失。完成第二任務則需前心與後心之間沒有絲毫的妄心,一心無二用,唯以度生爲己任。

  當然,這一念心發起要堅強,不論佛道多麼長遠絕不生退卻之心,要懷著無比的勇氣,克服種種困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觀衆生難度絕不生厭倦之心。這種度衆生的心願,就好比登萬仞之山,不到山頂絕不停息。又如上九層之塔,一定要到塔頂,絕不中途而退。古人雲:“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如是像這樣的發心,正是八種之一的真心真願。

  在這個世間上生活的人,不論是誰,多多少少總會有一些過失或罪惡。既然有罪過,就應該加以痛切的忏悔,若不忏悔罪過,那麼在發心修行時就會很容易招致業障現前,從而障礙修行。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就有這麼一些人,有罪不悔,有過不除,自以爲自己很清高,很有修行。其實在其內心裏汙濁不清,滿腹奸刁陰險,貪瞋癡煩惱,整天論人長短,嫉賢妒能。而外表上卻矯揉造作、一本正經,表現得恰到好處,一派君子風度,使你感到確實不錯,殊不知這正是內濁外清的表露。

  由此這麼一看,有很多學佛的人,雖然說是存有好心,並且也很想做點好事,如施僧供衆,救災助人等福利事業。但是他們在做這些事的時候,存有一種博取名譽的欲望在內,甚至還想謀求個人不正當的利益。如此一來,這樣的好心多爲名利所夾雜,也就算不得清淨心了。還有一些人雖然有一些功德,但是因爲不肯忏悔過去所造作的惡業,再加貪瞋癡等煩惱又未斷,致使所修善法被諸煩惱及罪業所染汙,變成了有漏,而不能使心地清淨,更不得解脫,其原因就是沒有忏悔罪過。

  一個學佛的人,假使以虛僞不實的心,發菩提心,立菩提願,那不但是不真切不誠懇的,而且還有假冒欺騙的成份在內,像這樣的發心就是僞心。

  前面已經說過,發菩提心不外兩大任務,即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說到所要度化的衆生,那真是芸芸衆生,無有窮盡。但無論衆生多少,都是發菩提心的行者應度化的對象。一個真正發廣大心的菩薩行者,是絕對不會局限在小範圍裏去度化衆生的,而是要度盡虛空遍法界的衆生,如地藏菩薩所發的弘誓願,要度盡地獄裏面的衆生之後自己才證菩提。阿難在楞嚴會上發願說:“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這種心願是何等的廣大!

  再說上求佛道,這是每一個菩薩行者所行的最高目標。可是佛道是非常長遠的,要經過無量劫勇猛精進的修習才能完成,並非短時間內所能到達的。但這對一個真正發了菩提心的菩薩行者來說並不是一件做不到的事,如發心的菩薩行者所發的願力是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只要一天未成佛道,那我的願力就有一天的未盡。這種願力又是何等的廣大,象這樣的心願才名爲發廣大心。

  可是對一個小乘修學者來說,他們是從來不發菩提心的,他們不願一時一刻住在叁界中,要早日出離叁界而入涅槃。他們只求自利,而從不管別人的好壞

  象這樣的發心就是小乘心。

  大乘佛法說到菩薩有兩類:一是權教菩薩;二是實教菩薩。而菩薩所行的就是六度萬行。只是權教菩薩所行的是事六度,而實教菩薩所行的則是理六度。行事六度有所執著,認爲我能行六度,六度爲我所行,故而沒辦法體達能行所行的空無自性。行理六度則不起執著,不具有能行六度的我和被我所行的六度

  從而深切體達了能行的無自性空。由此看來權、實之分就在于有無執著了。權、實之分,雖然在有無執著上分別,但也不是絕對可以完全隔絕,的,所謂權是屬巧設分別,即巧方便,是屬于實家所有,依實而建立的,所謂實:“乃是究竟證得”,實也屬于權家所有,亦即因權而诠顯的。故叁乘之權,同歸一乘真實,故離權無實,離實無權。權實是相依相待的,絕不可以把兩者隔離開來。

  在一乘圓頓大教中說,衆生是菩薩心內的衆生,菩薩是衆生心內的菩薩,這即顯示了衆生與菩薩是一體的,非截然的異體。既然是一體的,那麼菩薩所度化的衆生,自然是菩薩自心內的衆生。可是在權教菩薩看來,一切衆生都是心外的衆生,那衆生的痛苦也就與自己不會有密切的關系,于自己無關痛癢。有了這種觀念,就會生起何必要去度衆生的懈怠心理。這樣很容易會退失菩提心。但如果明白了衆生就是自心中的衆生,衆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衆生與自己有著密切不可分割的關系,自然就會更多的去廣度衆生。

  再說成佛道,無上佛道本來就在自心之中,如經上說:“即心是佛,心即是佛。”又如在晚課蒙山施食儀規中曰:“自性衆生誓願度……自性佛道誓願成。”可見佛道並不在我們的心外。可是權教菩薩不但以爲衆生是心外的衆生,而佛道也是心外的,因此在發願成佛道時,專心一意的向心外去求佛道,殊不知心外根本就沒有一個佛道可成。如果以圓成佛道說,這樣的發心不是圓滿的發心,而是偏心。

  如果認識到自性就是衆生故願度,自性就是佛道故願成。離開自性別無一法可得。如《華嚴經》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所謂成佛度衆生.無非是成就自性佛,搜脫自性衆生罷了,並非遠離自性而另外有一個佛道可成。所謂的成佛,只不過是爲了將自性上所蒙蔽的塵垢加以清除,使之恢複本來的清淨面目罷了。假使真認爲自性外,另有一個佛道可成,那就成外道見于,非真正的佛法所說之正見。如《楞嚴經》曰:“虛空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物。”離開了自性何處有物

  衆生之所以見到心外有法,是因爲心遊于外而不能反觀自省,故有執著。若真能用般若智慧來透視一切,那你就會發現山河大地無一不在我們的自性中。如天臺家說:“一念具十法界依正。”既然一切都在一念心中,更有何法離心而有呢

  以上已把發心之相貌及差別作了簡單的說明。現在就看要如何發心立願

  又如何去修行證果了

  《勸發菩提心文》雲:“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只有做到這樣,才是所謂的無得而得,無證而證了。我們這一念心,雖說無法不在其中,可當下是空無自性的,是沒有實在自體可得的。所以心念是如此,那麼發心立願修行證果更是如此。如《金剛經》雲:“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果執著有心可發,有願可立,乃至有行可修,有果可證,那麼,這所發的心及所證的果就有限量了。不象虛空一樣廣大。並且還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大錯誤,即執著有所得。

  上文說,既然一切都象虛空一樣無所得,這我姑且承認,但無自性的空性總不能說也是空的吧

  若這也是空的,那又何必求證空性的呢

  殊不知這正是丟了玉米而扳包谷。要知道不但心願行果是空的,空也是空的,空相了不可得。故此須了解心願行果是空無自性的,進一步應通達自性也是空的,無絲毫執著,這樣才是真正證悟到了諸法的空性。象這樣的發心,圓而不偏,于此圓發心中,诠圓理,明圓行,悟圓旨,起圓信,證圓果,一切的一切都是圓的,這即是圓乘菩薩的發心。

  了解了這八種發心的差別相狀之後,進而對它加以審度思察,明白了邪、僞、小、偏是不理想的,應舍棄;真、正、大、圓是最極理想的,應取用,這樣即可如法的發心修行而不致于有所錯誤。

  四、發菩提心之因緣

  菩提心是一切善法之王,而一切善法無不從此菩提心中生出。但是此菩提心的生起一定會有因緣的,所謂:“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世間萬事萬物的生起,必定有它的條件,而條件有主要條件與次要條件之分,主次配合,然後方可生起一切法。這主要條件在佛法中講,就是因緣。因是菩提種子,遇到外緣,菩提心就會生起。假使不具備菩提種子,遇緣也生不起來。所以緣是非常重要的。那麼,菩提心生起要哪些緣呢

  略說有十種。

  一、念佛重恩故:佛陀是叁界導師,四生慈父,具有平等的大慈悲心,給衆生以大樂,欲拔衆生之痛苦,給我們指明了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的光明大道。要度衆生出離苦海,作爲一個佛弟子,不論在家、出家,都要時常思念佛陀給予我們的深恩重德,時刻報答。

  二、念父母恩故:報佛恩,當然是要運用我們身體報答,而這個有生命的身體是父母賜給我們的。要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承擔如來家業,說法度衆生這樣才可報佛恩于萬一,而完成這些事,非得此身不可,而此身又是父母所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故要念父母恩。

  叁、念師長恩:我們的這個身體,固然是父母所給的,但能得到各種知識乃至了解一切佛法,卻由師長的教導所得來的。若無師長的教誨,我們將一無所知,可想而知,那佛恩、師長、父母恩又是如何深重了!

  四、念施主恩:出家學佛者,雖說父母生我身心,師長教我知識,但如果沒有施主的財物供養,那麼我們就會整天爲衣食而忙,不能安心辦道,住持佛法,度化衆生了。而今我們之所以能住在寺廟裏安心用功辦道,豐衣足食,不愁吃穿,就是因爲施主能夠發心供養,成就我們的道業,故出家佛子必須時刻銘念施主的恩德。

  五、念衆生恩:在這個世間上,人與人之間都有著互相依存的關系,所以世界上的人類,交織成一種非常密切的關系網。衆生從無始以來舍身、受身、輪轉不息,自然互相之間都有著父母、兄弟、姐妹等關系,牛馬爲我們耕種,雞犬爲我們司晨守夜等,都有恩于我們,所以我們要報衆生恩。

  以上這五種恩,是一個修學佛法者所應具有的觀念,但是修學佛法的終極目的是爲了解脫生死,假如不是這個目的,那又何必學佛的呢

  學佛又有何意義呢

  六、念生死苦:吾人的身體不能長生不死,寒暑遷流,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殒,終歸磨滅,必有死亡之日。死後又要輪回,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無有休息是爲大苦,故須常念生死之苦,發心脫離。

  七、尊重己靈:己靈,即自己的靈覺之性。此性即人人皆具有的佛性,所以,尊重己靈就是尊重自己,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夠成佛,絕不能使自己的佛性永遠被埋沒在五蘊山中。

  八、忏悔業障:如上所說尊重己靈,就要如法修行,而要想使自己在修行的菩提大道上一帆風順,就必須要認真忏悔業障,忏其前罪,悔其後過,否則.就會障礙吾人的修行。

  九、求生淨土:在這個五濁惡世裏障道因緣多,不論是人爲的還是自然的,都能障礙我們修行用功。要想獲得理想的清淨環境,順利無礙的了脫生死,就一定要求生淨土,在那裏助道因緣多。如《佛說阿彌陀經》雲:“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在極樂世界裏,風吹鳥鳴皆演法音,聽聞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在那樣的環境裏修行是非常容易成佛的,故我們要念念求生淨土,親聞彌陀說法,證無上佛果。

  十、令正法久住:正法者即對佛所說之教理行果,而能信解修證也。若有教理行而證果者少,即是像法;而有教理無行果,則爲末法。爲了使正法久住,必須要發大菩提心,信大教,解大理,修大行,證大果,這樣才能夠使得正法久住于世,更多的衆生得到法樂。

  以上已經說明了八種發心的相貌和十種發心的因緣,希望能與大家共勉之,幸甚!幸甚!

  五、後 言

  這一念菩提心的生起.就是將來成佛的種子,將來能否成佛就全看你有沒有發菩提心。所以,發心之人,千萬不要認爲這一念心是很輕微的就不加重視。俗話說:“千裏之行始于足下,萬丈高樓平地而起。”而這無上大菩提又何嘗不是從這一念心中得來的呢

  剛開始發願時,沒有實質的內容,看上去似乎是虛願,沒有益處的。殊不知一切佛法的利益,都是從最初發願而來的,假如沒有願力的推動,哪裏會去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呢

  所以發願者千萬不要認爲這是虛願而無實益就不去發。前面已經講過了“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佛道堪成。”由此可知發願並非無益,發菩提心是依真心而修行的。如果發心真切,則未來必定會成爲事實。只有從事實上才表現出你所發的心是真實不虛的。

  在這裏我願與諸位共得忏摩,同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同見彌陀,親聞佛法,得受記別,證無生法忍。然後乘願,回到娑婆世界廣度無邊衆生,到因圓果滿後同證無上佛果。

  

  

《如何發菩提心(仁慈)》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