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菩提心
仁慈
闽南佛学
前言
无边苦海,无尽众生,轮回生死,刹那不息,此语真实不虚。解除轮回之苦的唯一办法是学佛,将来能和佛一样,成佛作祖,度化众生。既然如此,那学佛又该从何入门呢
《劝发菩提心文》云:“尝闻人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佛道堪成,心发则众生可度,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由此可知菩提心是菩萨因行与如来果证的唯一推动力。如果没有这一推动力,菩萨因行就没有人去行,如来果证也没有人去证。如此上不能成佛道,下不能度众生,多生父母不能度脱,宿世冤业不能解释,历劫善根不能启发,四重恩德不能报答,三途极苦不能消除等等。岂不悲乎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
”由此看来,菩提心,在大乘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
发菩提心是没有时间性的,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发。尤其在末法时代的今天,如果能发起菩提心,更是希有难得。在中国,一向所流行的是大乘佛法,按理说,一般的佛法行者都应是菩萨,作为一个菩萨,一定是发过菩提心的。但是如果去问一问,你是不是发了菩提心呢
那可能会有许多佛弟慈子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许多人不知如何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行菩萨道,整日昏昏噩噩过日子,以致使佛教的现状,显得暮气沉沉,被社会人士所误会,认为出家人是逃避现实,消极厌世的悲观主义者。这对佛教是一个多么大的损失啊!今天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能没有责任吗
能对得起本师释迦如来赋与我们的神圣使命吗
既然我们作了佛的弟子,就应担负起如来弘法利生的家业,要吹大法号,击大法鼓,鸣大法锣,树大法炬,使佛教在当今世界中做出他应有的贡献。“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我们的神圣使命,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又该如何去做,如何去完成呢
我想唯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发菩提心是修学佛法的根本,而发菩提心又绝非容易之事,且难发易退,是极为希有极为难得的。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若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受不了种种的挫折,就会很容易退失菩提心,一但退失了菩提心也就失去了做菩萨的资格。所以是不是菩萨,关键是由有无发菩提心,以及能否永恒的保持其不失来决定。
诸位不妨问一问自己,有没有发菩提心
而今学佛又为了什么
是不是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佛
假如是的,那就应该赶快发菩提心,而且也只有发菩提心将来才能够成佛。否则,那就好比想用沙做成美味佳肴,纵经尘劫依然如故,到头来终是辛苦一场。不知诸位有没有想过这一个问题,即发菩提心的目的是为了成佛,然而为什么一定要成佛呢
当然,成佛会解脱生死,灭除一切烦恼,会得庄严的身相,圆满一切功德,但是这些并非成佛的目的。成佛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度化无边众生。如经中云:“为利众生愿成佛”。又《华严经》云:“佛以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再《无尽意经》云:“若不为度众生,我即不发菩提心。”由此可知,发菩提心不仅仅是希望自己能成佛,更重要的是当下去度化众生。诸佛菩萨正是如此,如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又有哪一愿不是为了接引众生到极乐世界去而发的呢
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又有哪一愿不是为了度众生到东方琉璃世界去而发的呢
地藏菩萨所发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愿还不是因系于同体大悲心而发的吗
所以发菩提心是成佛度众生的亲因,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原动力。
一、菩提心是人大乘的不二法门
佛教自释尊灭度以后,经过不断的传播和发展,逐渐出现了分裂。分为上座部佛教与大众部佛教,传到今天还是如此,即所说的大乘与小乘。这两者之间是有一定差别的。小乘有小乘的修行门路,大乘有大乘的入门方法。小乘所发的是厌离心。所谓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求自度,不度别人。因此走上了声闻、缘觉的解脱道。而大乘行者的入门方法就是发菩提心。如经云:“我今发心,不为自求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一最上乘,发菩提心故。”由此可知若不发菩提心,就不会走上菩萨道,就入不了大乘之门。佛在《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种子。”一无所得,从世间看,什么种子就结什么果子。这道理好比我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同样的道理,假使不发菩提心,就永远成不了佛。
二、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是梵语,传入中国之后,有新、旧两种译法。唐朝以前被称为旧译,翻之为悟;唐朝以后的新译,译为觉。两者比较看,译为觉更为恰当一些,因为觉与悟两字,其意义差不多,觉即悟,悟即觉,而通常总是把觉与悟联结在一起讲。但菩提之觉与世人所讲的知觉、感觉是大不相同。菩提之觉是转迷成悟的纯正觉,是远离迷惑的清净觉,没有丝毫的染污存在,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菩提心即觉悟心,他的本体就是真如实相。它的行动纲领,则是四弘誓愿,其具体的内容就是普贤行愿品中所说的十大愿。过去诸佛依此而证菩提,现在诸佛依此而证菩提,未来诸佛也必须依此才能成佛。这里所说的心与平常所讲的心是有所不同的.即不是通常所说的肉团心,更不是虚妄分别心。而是一种希望、愿望或欲望之心。佛法中通常讲到欲,都是指那些不好的东西而言的,因此要加以呵斥,但讲到善法欲,就不能说它不好了,相反为修学佛法者不可缺少的。假如没有善法欲,人们就不会去追求真、善、美,也不会去追求解脱,追求无上菩提了。所以这里所说菩提心的“心”字,是希望、欲求之意,亦是立志之意,世间凡大众生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具有欲求、愿望,唯有以此为动力,才能完成自己的事业。佛教徒更应如此,若没有崇高的愿望和热烈的欲求,就无法成就无上佛果。故此只有本着这一愿,向着所要到达的目标前进,无尽功德才能圆满,无上佛果才能成就,无边众生才能度化。所以说这个心是非常重要的。
说到发心,其范围是很广泛的。如发心念佛,就是发念佛心;发心持咒,就是发持咒心;发心诵经,就是发诵经心;发心求财做官,就是发求财做官心等等。你若发了什么心,就必然会去做什么事,所以求发菩提者,能发菩提心,修菩提行,那将来就一定会得菩提果,但是,如何才能生起求证无上菩提的心愿呢
其主要有两种:一、内在的自性发,即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菩提的觉性。但是它被烦恼所蒙蔽的时候,觉得力量小,不能发生强有力的作用,比如一个人在生病的时候,运动的精神必然是提不起来的,这好比我们虽然处在烦恼迷惑、动乱不安的状态中,但菩提的觉性仍然存在,并未因此而消失掉。但是,想要离开这动乱不安之相,则非证得佛果菩提不可,有了这一念成佛的心,当知这就是内在的自性发菩提心。二、外在的资助发,也许有人会问,内在既然可以发菩提心,为什么现在不见众生自发呢
这是因为没有外缘的资助,外缘就是善友与圣教。如听闻大乘圣教,以此圣教经常熏习,于是自己发起大菩提心来,这是圣教的资助发。若观佛、菩萨的神通道力以及得善知识的引导,使自己发起大菩提心。是为善友力的资助发。
《无量经》曰:“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以与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论上胜智相应故”。又经中三辈往生者,皆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可见发菩提心,实为重要。又《普贤行愿品》云:“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可见菩萨所发菩提心是非常宏深的。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说:“此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二者,要发无上菩提心,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闻,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又《劝发菩提心文》曰:“菩提心者,诸善中王也。”
三、心愿为立行标准
以上将心愿在修行上的重要性作了简单的说明。现在既然明白了发心立愿的重要性,那么,行者应发什么样的心,立什么样的愿呢
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解脱生死的重大问题。要认真对待解决。当然,心愿的差别相如细究起来是非常多的,但总括起来不外乎八种。即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对此八种心愿任何人都能做到,但是必须在善知识的指导下,方可向着正确的目标迈进;否则若遇邪师恶友不但会南辕北辙,而且前途还很危险,故应谨慎。
佛法所说的发,也就是世俗一般人所说的动机。动机的纯正与否,对一个人的前途是有很大关系的。若动机不纯,那么所立的愿也必定是邪伪的,发心立愿既然是邪伪的,那你的所做所为自然也是怪僻的,当然结果也一定不会是好的。
如世间有一些修行人,虽然他们知道发心修行,但他们只知道这样去做,而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探究自心。对于一个修学佛法的人来讲,最要紧的是修心,如果只修身而不修心,那么从外表上看威仪具足,举止庄严,好象是一个老修行,可是在其内心里,终日心猿意马,想入非非,又想发财,又想做官,时刻为追名逐利而忙得头昏脑胀,变成了金钱与名利的奴隶。甚至,贪恋享受世间的五欲快乐,还指望死后能得到好的果报等。想想看,一个人若整天生活在贪求名闻利养,染著现世五欲之中,这是多么的痛苦和无聊!象这样的发心都不是真正的发心立愿,相反正是八种之一的邪心邪愿。
发心有假发心和真发心的不同。前者以追求名闻利养、贪著现世欲乐为出发点;后者则既不贪求现世欲乐,又不希求未来果报,唯一心一意为了生死,…
《如何发菩提心(仁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