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菩提心
仁慈
閩南佛學
前言
無邊苦海,無盡衆生,輪回生死,刹那不息,此語真實不虛。解除輪回之苦的唯一辦法是學佛,將來能和佛一樣,成佛作祖,度化衆生。既然如此,那學佛又該從何入門呢
《勸發菩提心文》雲:“嘗聞人道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佛道堪成,心發則衆生可度,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由此可知菩提心是菩薩因行與如來果證的唯一推動力。如果沒有這一推動力,菩薩因行就沒有人去行,如來果證也沒有人去證。如此上不能成佛道,下不能度衆生,多生父母不能度脫,宿世冤業不能解釋,曆劫善根不能啓發,四重恩德不能報答,叁途極苦不能消除等等。豈不悲乎
《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
”由此看來,菩提心,在大乘佛法中是非常重要的。
發菩提心是沒有時間性的,無論什麼時候都可以發。尤其在末法時代的今天,如果能發起菩提心,更是希有難得。在中國,一向所流行的是大乘佛法,按理說,一般的佛法行者都應是菩薩,作爲一個菩薩,一定是發過菩提心的。但是如果去問一問,你是不是發了菩提心呢
那可能會有許多佛弟慈子不知該如何回答。因爲許多人不知如何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不行菩薩道,整日昏昏噩噩過日子,以致使佛教的現狀,顯得暮氣沈沈,被社會人士所誤會,認爲出家人是逃避現實,消極厭世的悲觀主義者。這對佛教是一個多麼大的損失啊!今天我們作爲一個佛教徒,能沒有責任嗎
能對得起本師釋迦如來賦與我們的神聖使命嗎
既然我們作了佛的弟子,就應擔負起如來弘法利生的家業,要吹大法號,擊大法鼓,鳴大法鑼,樹大法炬,使佛教在當今世界中做出他應有的貢獻。“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是我們的神聖使命,然而這一切的一切又該如何去做,如何去完成呢
我想唯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發菩提心是修學佛法的根本,而發菩提心又絕非容易之事,且難發易退,是極爲希有極爲難得的。一個發了菩提心的人,若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受不了種種的挫折,就會很容易退失菩提心,一但退失了菩提心也就失去了做菩薩的資格。所以是不是菩薩,關鍵是由有無發菩提心,以及能否永恒的保持其不失來決定。
諸位不妨問一問自己,有沒有發菩提心
而今學佛又爲了什麼
是不是希望自己將來能夠成佛
假如是的,那就應該趕快發菩提心,而且也只有發菩提心將來才能夠成佛。否則,那就好比想用沙做成美味佳肴,縱經塵劫依然如故,到頭來終是辛苦一場。不知諸位有沒有想過這一個問題,即發菩提心的目的是爲了成佛,然而爲什麼一定要成佛呢
當然,成佛會解脫生死,滅除一切煩惱,會得莊嚴的身相,圓滿一切功德,但是這些並非成佛的目的。成佛最主要的目的是爲了度化無邊衆生。如經中雲:“爲利衆生願成佛”。又《華嚴經》雲:“佛以一大事因緣而出現于世。”再《無盡意經》雲:“若不爲度衆生,我即不發菩提心。”由此可知,發菩提心不僅僅是希望自己能成佛,更重要的是當下去度化衆生。諸佛菩薩正是如此,如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又有哪一願不是爲了接引衆生到極樂世界去而發的呢
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又有哪一願不是爲了度衆生到東方琉璃世界去而發的呢
地藏菩薩所發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願還不是因系于同體大悲心而發的嗎
所以發菩提心是成佛度衆生的親因,即“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原動力。
一、菩提心是人大乘的不二法門
佛教自釋尊滅度以後,經過不斷的傳播和發展,逐漸出現了分裂。分爲上座部佛教與大衆部佛教,傳到今天還是如此,即所說的大乘與小乘。這兩者之間是有一定差別的。小乘有小乘的修行門路,大乘有大乘的入門方法。小乘所發的是厭離心。所謂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但求自度,不度別人。因此走上了聲聞、緣覺的解脫道。而大乘行者的入門方法就是發菩提心。如經雲:“我今發心,不爲自求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一最上乘,發菩提心故。”由此可知若不發菩提心,就不會走上菩薩道,就入不了大乘之門。佛在《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種子。”一無所得,從世間看,什麼種子就結什麼果子。這道理好比我們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同樣的道理,假使不發菩提心,就永遠成不了佛。
二、什麼是菩提心
菩提是梵語,傳入中國之後,有新、舊兩種譯法。唐朝以前被稱爲舊譯,翻之爲悟;唐朝以後的新譯,譯爲覺。兩者比較看,譯爲覺更爲恰當一些,因爲覺與悟兩字,其意義差不多,覺即悟,悟即覺,而通常總是把覺與悟聯結在一起講。但菩提之覺與世人所講的知覺、感覺是大不相同。菩提之覺是轉迷成悟的純正覺,是遠離迷惑的清淨覺,沒有絲毫的染汙存在,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菩提心即覺悟心,他的本體就是真如實相。它的行動綱領,則是四弘誓願,其具體的內容就是普賢行願品中所說的十大願。過去諸佛依此而證菩提,現在諸佛依此而證菩提,未來諸佛也必須依此才能成佛。這裏所說的心與平常所講的心是有所不同的.即不是通常所說的肉團心,更不是虛妄分別心。而是一種希望、願望或欲望之心。佛法中通常講到欲,都是指那些不好的東西而言的,因此要加以呵斥,但講到善法欲,就不能說它不好了,相反爲修學佛法者不可缺少的。假如沒有善法欲,人們就不會去追求真、善、美,也不會去追求解脫,追求無上菩提了。所以這裏所說菩提心的“心”字,是希望、欲求之意,亦是立志之意,世間凡大衆生無論做什麼事,都必須具有欲求、願望,唯有以此爲動力,才能完成自己的事業。佛教徒更應如此,若沒有崇高的願望和熱烈的欲求,就無法成就無上佛果。故此只有本著這一願,向著所要到達的目標前進,無盡功德才能圓滿,無上佛果才能成就,無邊衆生才能度化。所以說這個心是非常重要的。
說到發心,其範圍是很廣泛的。如發心念佛,就是發念佛心;發心持咒,就是發持咒心;發心誦經,就是發誦經心;發心求財做官,就是發求財做官心等等。你若發了什麼心,就必然會去做什麼事,所以求發菩提者,能發菩提心,修菩提行,那將來就一定會得菩提果,但是,如何才能生起求證無上菩提的心願呢
其主要有兩種:一、內在的自性發,即我們每個人都具有菩提的覺性。但是它被煩惱所蒙蔽的時候,覺得力量小,不能發生強有力的作用,比如一個人在生病的時候,運動的精神必然是提不起來的,這好比我們雖然處在煩惱迷惑、動亂不安的狀態中,但菩提的覺性仍然存在,並未因此而消失掉。但是,想要離開這動亂不安之相,則非證得佛果菩提不可,有了這一念成佛的心,當知這就是內在的自性發菩提心。二、外在的資助發,也許有人會問,內在既然可以發菩提心,爲什麼現在不見衆生自發呢
這是因爲沒有外緣的資助,外緣就是善友與聖教。如聽聞大乘聖教,以此聖教經常熏習,于是自己發起大菩提心來,這是聖教的資助發。若觀佛、菩薩的神通道力以及得善知識的引導,使自己發起大菩提心。是爲善友力的資助發。
《無量經》曰:“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衆生之慧命,才發此心,已成佛道,以與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論上勝智相應故”。又經中叁輩往生者,皆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可見發菩提心,實爲重要。又《普賢行願品》雲:“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得解脫……。”可見菩薩所發菩提心是非常宏深的。
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中說:“此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即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二者,要發無上菩提心,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聞,爲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又《勸發菩提心文》曰:“菩提心者,諸善中王也。”
叁、心願爲立行標准
以上將心願在修行上的重要性作了簡單的說明。現在既然明白了發心立願的重要性,那麼,行者應發什麼樣的心,立什麼樣的願呢
這是一個關系到能否解脫生死的重大問題。要認真對待解決。當然,心願的差別相如細究起來是非常多的,但總括起來不外乎八種。即邪、正、真、僞、大、小、偏、圓。對此八種心願任何人都能做到,但是必須在善知識的指導下,方可向著正確的目標邁進;否則若遇邪師惡友不但會南轅北轍,而且前途還很危險,故應謹慎。
佛法所說的發,也就是世俗一般人所說的動機。動機的純正與否,對一個人的前途是有很大關系的。若動機不純,那麼所立的願也必定是邪僞的,發心立願既然是邪僞的,那你的所做所爲自然也是怪僻的,當然結果也一定不會是好的。
如世間有一些修行人,雖然他們知道發心修行,但他們只知道這樣去做,而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探究自心。對于一個修學佛法的人來講,最要緊的是修心,如果只修身而不修心,那麼從外表上看威儀具足,舉止莊嚴,好象是一個老修行,可是在其內心裏,終日心猿意馬,想入非非,又想發財,又想做官,時刻爲追名逐利而忙得頭昏腦脹,變成了金錢與名利的奴隸。甚至,貪戀享受世間的五欲快樂,還指望死後能得到好的果報等。想想看,一個人若整天生活在貪求名聞利養,染著現世五欲之中,這是多麼的痛苦和無聊!象這樣的發心都不是真正的發心立願,相反正是八種之一的邪心邪願。
發心有假發心和真發心的不同。前者以追求名聞利養、貪著現世欲樂爲出發點;後者則既不貪求現世欲樂,又不希求未來果報,唯一心一意爲了生死,…
《如何發菩提心(仁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