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宗的中興者——湛然大師(佛智)

  天臺宗的中興者——湛然大師

  佛智

  閩南佛學

  一、湛然大師的生平及行履佛智

  湛然大師,是唐代天臺宗高僧,世稱“荊溪大師”或“妙樂大師”。

  大師俗姓戚,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出生于常州晉陵荊溪(今江蘇省宜興縣)。其家世代書香,大師幼習儒學,善根深厚,有超凡脫俗的宏志。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大師年滿十七歲,到浙江東部遊曆參學。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在東陽境內遇到金華方岩禅師,蒙授天臺止觀修法及《摩诃止觀》等法寶,後遵禅師咐囑,前往左溪玄朗大師門下受教。

  玄朗大師與之交談。知爲道器,特別垂青,准允其以白衣身份列入門牆之內,又傳授天臺教觀之旨。大師依教奉行,勤勉不息,經過十八年的精進修持,終于洞明宗趣,深悟佛旨。

  唐玄宗天寶七年(公元748年·38歲),大師學成辭師下山,于宜興君;山淨樂寺剃染出家。後赴會稽開元寺,依止四分律相部宗高僧昙一律師專研律學。不久,又去吳郡開元寺宣講《摩诃止觀》。

  唐玄宗天寶十叁年(公元754年·44歲),當左溪玄朗大師圓寂之際,適逢安祿山等造反,天下大亂。大師便行腳遊方于東南各地,盛弘天臺教法。大師因有感于當時天臺宗衰微,他宗鼎盛,于是便以中興天臺宗爲己任,撰寫天臺叁大部——《摩诃止觀》、《法華玄義》、《法華文句》的注釋及其它著作,凡數十萬言,承繼宗統,廣爲弘化。天臺宗由此複興。後人稱贊曰:“荊溪不生,則圓義將永沈矣”。 .

  天寶、大曆年間(公元742年一公元779年),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先後延請大師赴京都應供,大師皆托病婉辭不往。

  晚年,大師移錫天臺山國清寺。高樹法幢,以身作則,誨人不倦。四方學子,紛擁而至,法席昌隆,盛極當世。

  唐德宗建中叁年(公元782年)二月五日,大師在佛隴道場咐囑大衆曰:“道無方,性無體,生與死,旨一貫,吾歸骨此山,報盡今夕,汝等各自勉之”(見《天臺九祖傳》)。勇雙全含笑合掌,安祥示寂,世壽七十有二,戒睹叁十四。後人尊之爲“天臺宗第九祖”。

  湛然大師畢生致力于弘宗演教、說法度生的事業。也言行一致。慈風遠被,度人無量,爲天臺宗的複興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大師的門人法子衆多。賢首宗(華嚴宗)清涼澄觀法師早年曾受學于大師座下,聽講《法華經》、《維摩诘經》等大乘法典,獲益良多。

  唐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最澄法師,入天臺山求法,受學于湛然大師的弟子道邃、行滿門下,學成歸國,創立了日本佛教天臺宗。

  二、湛然大師的著作

  湛然大師一生盡力弘揚天臺教觀,非講即寫,著作極豐。現簡介如下:

  (1)《法華玄義釋簽》,十卷。內容:以回答諸學者簽問的形式,將智者大師所著的《法華玄義》》口以注釋,宣揚天臺正義,破斥華嚴、叁論、法相、禅宗的異義。

  (2)《法華文句疏記》,叁十卷。內容:對《法華文句》一書作了詳盡的解釋。

  (3)《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十卷。內容:注釋《摩诃止觀》,闡顯宗義,明示觀門旨趣,開現唯識唯心事理二觀及戒體論和性惡論的思想。

  (4)《止觀大義》,一卷。內容:講述天臺止觀的綱要,並指明天臺觀門是離文字假相的中道實踐。

  (5)《金剛錍論》,一卷。內容:強調無情有佛性,瓦石、草木含具佛性的妙義。

  (6)《十不二門論》,一卷。內容:闡示叁大部的綱要,從十種不二門的門門相待的事相中,彰顯一念叁千的妙理。

  (7)《始終心要》,一卷。內容:通過對“理即佛”乃至“究竟即佛”的各個階次所作的分析,闡明其因果各別的道理,並以叁谛、叁德、逆順不變隨緣等顯示圓頓一乘的奧旨。

  (8)《維摩經疏記》,叁卷。內容:詳細注釋二十八卷本的天臺《維摩經疏》。

  另有《法華文句科文》、《止觀義例》、《止觀輔行搜要記》、《觀心誦經記》、《維摩經略疏》、《涅槃經再治疏》、《法華叁昧補助儀》、《法華五百問論》、《法華大意》、《華嚴骨目》、《授菩薩戒儀》等著作傳世。

  叁、湛然大師的思想

  1、一念理具思想

  湛然大師在《法華玄義釋簽》中說:“行者常觀一念介爾起心,以具一切心故,等于佛心,以等于佛心故,六皆名即,成究竟即”。

  所謂“一念介爾之心”,即吾人日常的一念妄心。由于衆生心性不定,妄想紛飛,所以,在此念念遷流變化的過程中,顯現出叁千諸法的不同。這刹那生滅的顛倒夢想,或善或惡,或清淨或汙染。凡聖之境便在此一念心中倏忽交替。叁千諸法,本性即空,其空無自性的理性即是諸法實相。如能轉迷成悟,以智化情,悟達諸法真如妙體,即名爲佛;若爲客塵所染,被無明煩惱所纏縛,即淪入六道。由此可知,心、佛、衆生,皆是一念心的變現。

  從理性的角度而言,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如此,便開通了由凡夫進修佛乘的光明大道。此中,闡明了刹那生滅的心理具叁千、一念心的變化體現了事用的妙理。

  2、隨緣不變觀

  湛然大師在《止觀大意》中說:“隨緣不變故爲性,不變隨緣故爲心”。

  隨緣不變是講:既能隨順各種緣法行事,又能保持清淨的如來藏本性不被染汙。諸佛菩薩順應各種因緣,廣做利生事業,應以何種身度,即現何種身,巧設方便,對機說法。雖然在事用上顯現出種種的差別,但諸佛菩薩覺悟的真性卻無增減,一直保持著如如不動的清淨的狀態。

  因此,諸佛子等應清醒地了悟世間諸法的如幻如化、虛妄不實,方可如處于汙泥中之蓮花一樣,在塵勞中,不被紅塵所染,遊戲人間,合于真理,行六度四攝,廣度衆生,自利利他。由上述可知,隨緣不變是從諸聖者利生時所作諸行理體的角度而言自勺。

  不變隨緣故爲心,即:能在保持自性清淨不變的基礎上,從容應對千差萬別的緣起法,入鄉隨俗。諸佛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深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妙境.故爾,能夠遍察諸有情的痛苦,視同己受,善巧地掌握度生的機緣,利樂有情。

  湛然大師秉承智者大師所倡導的“性惡”思想,加以深化發揮,指出“不變隨緣”的妙用,就是諸佛性惡(即理惡或同體大悲心)不斷,發四宏誓願,慈濟衆生的利他之行。

  大師在《金剛錍》中說:“萬法是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清晰地揭示出“隨緣不變”和“不變隨緣”是理體與事用的巧妙關系。理體即爲“性”,事用即是“心”,二者不一不異。如水和波,依事用的角度而言,波是水的表現形式;依理體的立場而言,波與水的本質相同。二者緊密不可分,正如性與心不可隔裂一樣。

  佛與衆生,在體性上,平等一如;在相用上,差異懸殊。故諸佛子當依教奉行,精進修學,以期斷惑除迷,直了成佛,解脫自在。

  3、性具思想

  湛然大師生活在唐朝中期,當時的佛教界內,法相、華嚴、禅宗隆盛,唯天臺宗偏于一隅,勢力相形見绌。大師爲了擺脫這種困境,重振宗風,使如來無上醍醐妙法光耀于世,遂以其淵博的學識及深厚的功行,對前輩的思想實踐經驗加以總結、創新,顯明天臺性具思想的超特殊勝,強調色心、事理本具叁千的法理。

  《大般涅槃經》雲:“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智者大師依據《大寶積經》,認爲一切草木樹木無心,可作如來身相,具足悉能說法。從而,推演出“色心平等觀”。

  湛然大師以其獨特的妙慧,善解如來及諸祖的微言大義,在其著《止觀輔行傳弘決》中強調: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觀。他提倡修習止觀,應重在“一心”的轉變與升華,並從依正不二,色心平等的理中,推出“萬法唯心,無情有佛性”的妙論。

  在中國佛教史上,湛然大師第一次系統地闡發了“無情有性”說。無情是指身外無情識的事物,如草木瓦石等。性指佛性。大師提出的“無情有性”說.是謂不能發心修行的無情之物也有佛性。這是針對華嚴宗法藏法師只承認有情有佛性的主張而言自勺。

  大師依據色(色法,物質現象)心(心法,精神現象)不二之理,說明佛性周遍于宇宙一切事物,不會因有情無情而間隔。所以,一草一木,一礫一塵均有佛性。

  由于大師的“色心不二”理論是由“叁界唯心”和“一念叁幹”的思想推演而來的,而宇宙萬有既是唯心所攝,心體又不爲任何事物所局限,微塵瓦石當然亦不能獨立于心體之外。所以,一切事物都和心相關,也都帶有心體。又因爲一念心中具足宇宙萬有(一念叁千),這萬有也就是宇宙實相(真實本相),屬于萬有的微塵瓦石當然就是實相,而實相就是宇宙萬有,故爾,微塵瓦石也具足宇宙萬有。既然一微塵也圓滿具足宇宙的一切,當然也就具有佛性,也能成佛。

  大師針對華嚴宗人所主張的“無情無佛性”學說,反駁曰:“故子應知:萬法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子信無情無佛性者,豈非萬法無真如耶

  故萬法之稱,甯隔于纖塵;真如之體,何專于彼我

  ”意思是說,宇宙間哪怕是一粒微塵也是真如的體現,怎麼能說真如只是彼我有情動物所專有的呢

  大師認爲法性的異名爲真如,而真如的異名是佛性,所以法性也就是佛性。既然真如是普遍存在的,則佛性亦應遍一切處。故可推知無情必有佛性。

  4、止觀實踐

  湛然大師總結創新天臺宗的思想後,又對天臺止觀的實踐作了詳盡的闡釋及深化。可知,大師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解行並重,定慧雙修。

  大師對《摩诃止觀》中所講的圓頓止觀作了精辟的分析,並在《摩诃止觀輔行傳弘決》、《止觀大意》、《止觀義例》中詳細地論述天臺觀心法門的旨趣。

  湛然大師將止觀修法分爲事理二觀:

  A、事觀:對身、口二業嚴加規範,令之趣向止觀正道,間接地促使一念心摧破未念、欲念、念、念已四相,證悟圓融叁谛,變現十界叁千之境,廣行利生之舉。是爲事觀。

  B、理觀:即直接谛觀圓融叁谛的法理。觀察現前的一念心,證悟本自具足的叁谛圓融妙理。是爲理觀。

  四、結束語

  湛然大師,幼有聖志,佛緣深厚,青年學法,中年剃染,精勤修學,教觀總持,定慧齊開,重興臺教,紹隆宗統,盛弘大法,功行卓絕,慈風可人,思想淵深,聲名遠馳,悲智雙運,廣利人天,普度衆生。後世學子,誠應以大師爲楷模,解行並重,傳佛心燈,續佛慧命,廣行六度四攝,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天臺宗的中興者——湛然大師(佛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