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緣起性空及其實踐意義(果悟)

  緣起性空及其實踐意義

  果悟

  閩南佛學

  緣起性空可謂是佛法的核心,佛陀在一代時教中,雖說了種種的法門,但無一不是緣起性空的多方面開展,譬如四聖谛.叁法印。十二因緣,八正道等,無不依緣起的相依性,說明宇宙人生的成壞生滅之理,于理性的覺照之下,獲得解脫。

  所謂緣起性空,是指一切事物或現象的生成,發展,消亡,都是由各種條件,關系所決定的。沒有常恒不變單獨存在的實體。表現在宇宙觀上,佛教否認有至高無上的神,認爲事物都處在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網絡之中;表示在人生觀上,佛教強調主體的自覺,並把自己和衆生的解脫聯系起來;表現在方法論上,佛教注重辨證思維與邏輯推理的綜合運用。

  性空,並不是要否定萬事萬物的存在,而是揭示出萬事萬物的真實狀態,要人了解“空有不二”的中道趔,因爲“空有不二”的中道即是緣起性空。

  因諸法無自性。才說當體即是空,因空而能緣起.所以空有是不一不異的。這就鮮明的展示了真理是不可分別的。若執空、執有,就是邊見,任何東西,偏執其極端,就難以知道它的全體。因此,當有的人只知有而不知有的真實狀態時,性空者就直接了當地告訴他,萬有皆空;當有的人知道空而不知道空的真實狀態時,因爲《中論》雲:“未曾有一法.不以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古韻新聲·緣起性空及其實踐意義是空者。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法不成。”正由于一切法是緣起的。所以說是性空的;而也正由于法是性空的,所以才能是緣起的,不二而二.圓融無礙。因此,爲了申明不二而二來破執,才有了權巧方便,建立了教二谛。

  但緣起之有爲,實是幻有,當體即空,究其實,則不可得;性空不離緣起而有,所以是有之無,而究其實,無亦不可行得。由此,性空思想,是以無得正觀爲旨歸的。

  那麼,緣起性空的原理怎樣才能用在修行上呢

  若能通過緣起的現象,深入了解性空這個原理,這就是般若智,若從性空的原理來建立緣起的事相,即是悲濟行。故緣起性空的合理運用即是智悲雙運,福慧雙修。如果偏于緣起這一面。即是凡夫;如果沒有通過緣起而只見性空,即偏向于空理。即是二乘。而能緣起不礙性空,性空不礙緣起者,即菩薩。福慧雙修至圓滿處,即是佛。由此可見,緣起性空是包括了五乘(天、人、聲聞、緣覺、菩薩)。

  緣起性空即是《般若心經》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菩薩們爲何能達到“色即是空”的境界

  以他具有大智故。他們爲何又能達到“空即是色”的境界

  以他具有大悲故。般若智,大悲心兩個方面合起來,即是菩提願。大菩薩們正因爲能通過緣起的假相而透視到了性空的原理,才沒住于生死的。但可貴的是,他們又能以性空爲基礎建立緣豐收的事相,普渡一切衆生,.故他們又能不住于涅架,這才從而達到真正的解脫。

  通過緣起的事相來透視性空的原理,就可以毫不利已,通過性空原理去建立緣起事相,就能專門利人。緣起之性空毫不利已.性空之緣起專門利人,這二者是統一的。徹了緣起性空,就可徹底的“無我”,徹了性空緣起,就可以爲人民服務。

  緣起性空即告訴我們,修學佛法定要遠離顛倒戲論不落空有二邊。爲什麼呢

  因爲一切法是自性皆空的。同時是緣起而有的。諸法之緣起有,故諸法無有斷滅性;而諸法之自性空.故諸法不是常恒性。佛說:“緣起性空”的目的,正是爲斷除衆生的“斷常”二見

  “有無”二見等自性戲論。若衆生無種種的執見.佛菩薩也不用說“緣起性空“的道理了。古德雲:“佛說種種法,爲治一切衆生心。若無一切心,何需一切法”

  佛菩薩的名號也是根據“緣起性空”來命名的。如“阿彌陀佛”,華譯“無量壽”或,“無量光”.以衆生喜歡光明,壽命故,羅什法師將之譯爲“無量光”:“無量壽”。緣起性空即““無量光”.性空緣起即“無量壽”。它是爲了方便度衆生而說,它是緣起,假名安立,因爲是緣起的,故是性空,即空無自性。又如.“釋迦牟尼佛”,譯爲“能仁””“寂默”,緣起性空即是“寂默”,是自利德。性空緣起即是”能仁”,是利他德。這個名號也是緣起的假名安立。所以也是性空的。因此.緣起性空這個原理是遍通一切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隨拈一法,都具此理。因此,佛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衆生皆是緣起性空的體現而具有成佛之可能的;但能不能成佛,還要看衆生是否能去創造成佛條件。經雲:“有愧之心方爲人,無愧之心,如畜生。”在修行的時候,要用緣起性空這個原理去觀察周圍的一切,若穿衣,若吃飯,時時不離于觀照諸法由緣而起,緣起即空;然性空與緣起不一不異的,心不貪求,便可出也。世間,出世間並沒有什麼模樣,假若有刻板的死樣子,便是世間法無疑;而如果能在一切事相上以其虛假不實,當體性空,破除自性執,便是出世法。而發心觀“無我”,並不是多麼費力的事,也不需要有特別的本領。因此,修行(實踐)並不是象抉泰山以超北海那樣難的事。而是爲長者折枝般的容易,關鍵只在于肯.不肯去努力。若無出世間之心,即使天天念佛,誦經,也不是修行。若能有出世間之心。雖然吃飯,穿衣,都是修行。這就是說,修行不過是要人去掉自己的“有所得與有所執見”罷了。如果有得、有執,則如小兒撲影,永遠只能是兒戲!

  《維摩經》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悟道與修行,爲人處世,要想好,是要取得心靈的淨化。因爲一切不善都由心不清淨而起,而能夠破除邪執之人,他不執著諸相.不生惡念,成爲有理想,有文化,守紀律、有道德的高尚的人.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也就不會是空話.成佛作祖更在彈指之間。

  因此,性空思想的實踐意義就在于它可以促使人們心靈的淨化和涅架的證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